随着经济的发展,化石能源日益短缺,能源问题逐渐成为世界性问题。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日渐突出,加快构建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其中,风能以其巨大的潜力和成熟的商业化基础最为引人注目。
风能开发和应用在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那么,中国的风能应用状况如何?中国应如何抢抓机遇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能源之路?
风能资源应用前景广阔
风能与其他能源相比有着明显的优点:储量巨大,可以再生,分布广泛,没有污染。风能和阳光一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不会出现燃料不足的问题,不会产生辐射或二氧化碳,也就不会产生空气污染。因此,合理利用风能既可减少环境污染,又可减轻能源短缺的压力。
在中国,约20%的国土上具有比较丰富的风能资源,其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其附近岛屿,以及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和内蒙古的风能资源极为丰富。目前中国风能利用发展很快,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水平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可再生且运行成本低廉的新能源,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风能开发技术成熟尚需时日
虽然中国风电产业发展形势很好,但风电设备制造业较为薄弱。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风能开发无论是在技术、规模、水平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发电设备国产化水平低成为中国风电产业化的主要障碍。
强大的风电设备制造业是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德国、西班牙、荷兰、丹麦、美国等国的经验表明,风电产业的发展无一例外都以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强大的风电设备制造业为支撑。然而,由于长期投入不足,中国风电设备生产厂家生产规模相对较小,集约化程度较低,产品质量不是很稳定,经济效益也比较低。同时,风电产业本地化制造比例较低,难以降低工程造价,不能及时提供备件。
高成本、高价格是制约风电技术商业化和推广应用的最大障碍。与同类技术相比,风电设备生产成本比化石燃料要高得多。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有很多,生产规模小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国产风电设备的能量转化效率比较低,要提高转化率,就需要增加系统的复杂性,但由此又会导致成本增加。
风电产业的发展趋势
机组容量大型化是风能开发和应用的共同趋势。在上世纪80年代,风力机群以50千瓦~100千瓦机组为主,其后逐步发展扩大,从300千瓦、500千瓦、600千瓦到750千瓦机组都有生产,现在正在发展1000千瓦~3000千瓦机组。机组大型化有利于降低造价,提高运行可靠性;缺点是机组越大重量也越大,给风电机组的运输和安装带来一定困难,同时还可能导致风电机组造价的上升。
尽管风电机组技术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技术商业化程度看,风电机组寿命较短,难以保证技术使用寿命达到20年,因而有必要改进所有部件的可靠性。这可以通过风机系统的优化设计、选用更好的材料和先进的控制装置等措施来实现。这样的改进不仅可以减轻设备的负荷,还可以减轻风机的重量。
规模化开发既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途径,也是保障开发利用可靠性的有效举措。海上风力发电与陆地风力发电的原理大致相同,但将风电场建在海上,不仅可解决占用陆地土地资源的问题,还可利用海上得天独厚的广阔空间和风力资源进行规模化生产,从而有效降低风力发电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