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部门正在制订一项高达3万亿元的新能源政策计划。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新能源改革计划不仅使国家站在一个长期战略的全球视野上参与下一轮的国家竞争战略之中,而且还能有效解决国内需求不足,增加国内就业,最终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潭。正因为这一流行的观点使得政府甚至大多数民众都普遍地以为更大的新能源计划能在这场经济中大有作为,A股市场能源板块被投资者再度热炒。
我们都知道,目前具有世界上最好的节能技术和新能源实践经验的日本,也恰恰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陷入“失去的十年”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甚至有人认为,日本的真正崛起并不是在GDP高速发展的时期,而恰恰是在经济繁荣背后的这场危机之中。因此,当前正陷于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中国推出这一政策应该是恰逢其时,也有之前日本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不过,日本并没有把他们的这些技术形成可大规模推广的产业化过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广阔的市场。市场的前景和消费者的观念都是这些新能源技术能否得到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在当时的能源格局中,人们并不会出于环保的目的而使用这些昂贵的新能源或者节能技术,而会偏爱于传统的能源和固有的消耗模式。所以,当时的外部市场环境和人们的普遍观念就决定了日本有能力并有大量财力支持发展新能源技术或者节能技术,但却没有办法使日本人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过程。
不可否认,目前全球的能源格局已发生某些微妙的变化。国际油价一度被炒到了每桶147美元,即使均衡之后的国际油价也维持在60-80美元每桶的高价位上。但是,在本质上国际能源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这一高价位仍然无法实现我们上述所说的产业化过程。大多数能源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只有当国际油价持续稳定在200美元每桶以上的价格时,这些新能源技术才有广泛的市场化拓展空间。因此,我们在制订实施这一计划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千万不要重现烧了一大堆钱、仍无法产业化的日本现象。
但这并不是说,没有任何可突破的空间。比如,近几年中国风电发展速度惊人,装机容量从1995年的3.8万千瓦到2008年的1215万千瓦,2008年风电装机跃居世界第4位。这一发展速度是因为风电成本与火电成本是最接近的,并且具有产业链和规模化优势。巨大的风能储量使得这一风能技术在未来具有可持续的产业化前景。中国可开发风能总储量约有43.5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6-10亿千瓦,近海风能储量1-2亿千瓦。
太阳能技术则是另一个显性的新能源方向,同样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化空间。尽管太阳能发电成本在2-3元,远高于其他电源,但是目前光伏系统的安装价格呈逐年下降趋势,成本的下降将直接驱动需求的增长。2008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6.85GW超过安装量5.95GW,产能过剩和竞争加剧将使产业链完整、技术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受益,未来中国市场值得期待。
基于减少风险的考虑,我们在新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对于传统能源行业的改造升级也非常关键。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传统能源产业仍具有效率提升和技术改进的空间,先期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使得我们不太可能放弃传统能源的利用方式;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传统的能源产业中吸附了大量的城镇劳动力,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增加大量的结构性失业,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适应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