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能源体系变革带来的投资机
低碳化是能源结构调整的长期方向
【方向】天然气——消费高速增长
风电——行业景气依旧 设备竞争加剧
光伏——涅槃后的重生
核电——“爆发性”增长
替代燃料—-受限于资源禀赋的过渡产品
电动汽车—-二次能源低碳化的核心内容
【组合】能源结构低碳化投资组合
能源体系变革带来的投资机会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使能源供需形势的相对缓和,为中国理顺能源供应体系及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难得的时间节点。中国能源体系正面临重大变革,也带来了相应的投资机会。
1、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中长期有利于能源供应方
困扰中国能源行业多年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开始“破冰前行”,理顺化石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仅可以体现出化石能源的稀缺性,间接促进节能降耗;也降低了新能源的相对成本。我们认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变革将有利于能源供应方的长期利益。
2、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供应主体
过去一轮的经济高速增长造成国内能源供应持续紧张,既定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执行较为困难。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能源需求下滑明显,淘汰小火电、小煤矿、小炼油等落后产能工作得以加速进行,优化了国内能源供应主体,大型煤炭、石化、电力企业将从额外获得的市场空间中受益。
3、布局海外能源增加能源保障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原油等能源产品价格陷入低谷,一些资源性国家或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等困境,急需资金注入。中国选择目前时点积极实施海外能源收购,成本较低,国际政治干预阻力小,为中国获取海外能源供应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近年来,新能源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内容,各国政府纷纷颁布各自的新能源规划和促进政策。金融危机的爆发,新能源产业更被赋予了“新经济”的全新内容,极有可能成为继信息技术后承载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技术革命”之核心内容。中国已经将新能源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目前国内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链也较为成熟,风电年新增装机量和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前列。随着《新能源发展规划》的出台,中国新能源产业将引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带动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结论:金融危机为中国能源体系变革提供了时间窗口,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主体优化、海外能源并购均带来投资机会;从可持续性、可操作性、产业发展方向综合权衡,我们认为能源结构调整是能源体系变革背景下的主要投资线索。
低碳化是能源结构调整的长期方向
1、中国能源需求增长仍将持续
对于中国而言,工业化进程尚未结束,高耗能产业占比大,仍将推动中国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国内能源消费量即已超过十一五规划设定的2010年上限目标。即使考虑金融危机促进中国经济加速向内需转型,按照可借鉴规律,随着人均GDP增长,人均能耗上升也将推动中国能源需求总量增加。按照IEA的预测,2006年—2030年间,中国一次能源年均需求增长达3.2%,远高于全球平均1.6%水平。
2、高碳能源结构增加减排压力
中国多煤的资源禀赋状况使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居于首位。过去二十年间,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但近年来能源需求的激增使煤炭占比开始反弹。
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美国在减排问题上的态度趋于明朗,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不排除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碳关税的可能。我们认为由于碳排放量的公共产品属性,发达国家在减排量化指标上分歧极大,难以合谋对发展中国家作出约束性减排量化要求,但随着中国能源需求和GDP的增长,中长期看必然做出相应的减排承诺,而尽快调整高碳的能源结构是应对减排量的必然选择。
3、化石能源储备资源有限,能源供应可持续问题日益紧迫
中国能源进口量近年来持续攀升,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2020年有可能突破60%。从国内化石能源潜力看,按照《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的相关内容,通过加强国内勘察和提高采掘技术,有望增加国内化石能源生产和供应,但增加潜力有限,石油供给仍将严重依赖海外进口。
结论:中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和化石能源资源禀赋情况,决定了能源结构调整是长期过程,日益增加的减排压力和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将推动能源结构向可再生、低碳化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