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未享,冬天降至。在新能源被热捧的激情背后,是对行业前景的迷茫抑或盲目乐观,据记者了解,存在相当多的投资者将新能源仅仅作为有政策护航的“避风港”
“还没有充分享受春天的时候,就已感到冬天的气息”。7月8日,在2009第六届亚洲风能展暨国际设备展上,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如此说。
无论从能源结构调整的角度,还是引领经济走出低谷的角度,抑或资本市场获取高收益回报的角度,新能源产业都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如若没有全球经济危机的突入袭来,中国加入这场“新能源盛宴”的步伐也不会被如此果断、火热地提上日程。
在热捧的激情背后,是对行业前景的迷茫抑或盲目乐观,据记者了解,存在相当多的投资者将新能源仅仅作为有政策护航的“避风港”。
在7月8日的亚洲风能展,记者感受到各种机构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关注与投入可谓“热浪滚滚”。不仅民营企业蜂拥而入,国有大型重工企业也将此作为业务的一个转型重点。据悉,目前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已超过70家,预计到2010年完全实现产能可达3500-4000瓦。
尽管发改委在2008年3月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将风电2010年装机容量目标调整到1000万千瓦,与先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相比翻了一番,然而目前国内前四家企业的产能就已达到1200万千瓦。
“风电产业更为看重规模效益,没有30-50千瓦的年产能,企业不会轻易介入,但如此规模效益下的产能,不仅国内市场无法容纳,国际市场恐怕也不行。尽管风电目前还是一个政策导向性很强的新兴产业,但是2009年的国内市场已经呈现出出供过于求的状态,中国风电企业即将面临不可避免的激烈竞争。”中国风电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说。
在风能设备展厅内,记者发现大部分中小企业是只专注于风电产业线中某一环节的设备制造商,例如叶片、轴承、传感器、风能监测、设备材料、液压、电缆等等,除非轴承此类核心技术部件,大部分环节的市场需求均面临着几家乃至十几家企业的备选。如若说国内市场即将面临供过于求的竞争状态,这些零部件生产企业在未来几年内有限市场下的订单压力不容忽视。
从“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到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毋庸置疑,中国风电产业的高涨带有政策资金引导下的“催熟”痕迹,在电网建设和自主技术研发两方面的先天不足,成为新能源企业发展的瓶颈。
“风电厂发出来电入不了电网”,令诸多风电制造企业颇为头疼。“原先一听到电网对风机制造商提要求,我就头疼,总是跟他们斗争。现在我想明白了,让生产出来的风电进入电网,必须按照电网游戏规则来做。这个规范欧洲已经开始实施,留给我们中国制造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们必须面对它。”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从自身角度,道出了制造业企业目前的难题。尽管大家都明白不能因风电产能充沛而令电网超负荷的道理,然而对于生产能力的闲置,投资回报的滞后也不能坐视不管。
亚行可持续发展顾问田军对此表示,中国的许多风电资源地区都地处偏远,电网需要进行什么技术改造、增加多少投资才能保证,这是下一步所要考虑的问题重点。“下一段风电产业大规模扩张,很大程度取决于电网,而不是光取决于制造成本。 ”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对于新能源的技术开发仍以企业自主行为为主,导致在引进国外技术上重复建设、重复支出,同时清洁能源成本居高不下。专家表示,风电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只靠政府投入不够,在加大民间投资力度的同时,企业自身也不要陷于在能源跑道上一味追赶的状态,要扎扎实实地做基础研究和基础实验。
相对于风电产业的洗牌在即,资本市场对于新能源板块的追捧却是一贯地如日中天,也难怪,没有资本的助推,很难想象一个成本远在市场价之上的产业在短时间内发展得如此迅猛。根据清科数据显示,2007年,VC、PE对于内地新能源的投资额达5.90亿美元,2008年达到13亿美元,同比增长幅度达120.3%。在A股市场,能源股也能成为下半年一致看好的板块之一。
“风电产业有个疲劳过程,很多问题需要在3--5年后才会显露出来。相对于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我们投资人还会更多的看重市场盈利与市场风险。我经常在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没有国家拨款、我们资本方的投入,包括很难获得的CDM收益,这些新能源企业单凭自身实力能否实现盈利?国家的政策可以持续多久?风电行业并购整合又会形成何种态势?”一位投资公司董事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