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报社同事要到一家著名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参观,很兴奋,非让人把自己捎上。之前从资料知道,这家企业在业内算得上是最知名的,路上更听同事说,其业务涵盖整个产业链,心下更生向往。
然而,一路参观下来,没有惊喜,只感到熟悉。
整洁的车间里,没有一台中国设计、生产的设备;长长的生产线,是整套从国外引进的;所谓产品,企业根本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看着员工戴着口罩在生产线上机械操作,你很难把他们和纺织工人区别开来。若说两者有区别,那就是纺织工人生产出的产品是廉价的服装原料,这家企业的产品则是廉价的光伏电池。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曾指出,光伏电池是“用起来节能,做起来耗能”的产品。而这家企业正是每年消耗着大量中国的电力,在中国的土地上排放污染,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生产出廉价的产品后90%销往国外,让发达国家早早用上了清洁能源。环境保护成果被发达国家分享,环境破坏成本则由中国承担。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家企业竟标榜自己是“全球品牌”,在欧、美很有知名度。这不慷全国人民之慨给自己赚吆喝么?中国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峻许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也相对更低,而我们却要牺牲自己的环境和资源,支援发达国家的清洁能源建设。这难道是我们振兴新能源产业的目的吗?难道管理部门就拿纳税人的钱来补贴这样的新能源企业吗?
新能源不是一张“画皮”,不能让没有技术实力的加工制造企业蒙上新能源的皮,就变身成了“高科技”企业。可眼下新能源被炒得滚烫,在有些地方,这张皮还真吃得开。甚至有的领导和专家还要把这样的企业当作典范宣传,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有加。
不可否认,这样的企业同样增加了就业,振兴了地方经济,在数字上扩大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规模,为GDP作出了贡献。但是不管这家企业生产的是何种新能源产品,如果说仅是增加了出口,富了企业家,而对中国环境的“破”大于“立”,那么就可以说,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企业。如果把这样的企业当作典范,中国新能源产业还如何造福中国人民?
从国外购买产品知识产权,成套引进生产线,消耗本国资源和生态环境,雇佣本国熟练技术工人操作,最后再把产品销往国外,这样的运行流程,实在无法说明中国企业在朝更高的层次发展。恰恰相反,它只能说明中国企业在加工制造的路上越走越远。
把出口几十亿件服装换一架飞机,变成出口若干船光伏电池换一架飞机,有多大进步呢?它只能说明我国企业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因为,在你技术和市场“两头在外”加工制造光伏电池的时候,人家的科技水平又进步了。
新能源是什么?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对此作界定时说,“还有对传统的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如清洁煤炭技术、车用新型燃料、智能电网等”。从这样的特别强调中你可以体会到,本质上,新能源就是新技术。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新能源的研发起步较晚,许多核心技术掌控在外国人手里,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的相关技术。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增强创新的紧迫感。笔者并不是因为强调自主创新,就排斥引进,而是想特别强调一点,就是要把引进作为我们在更高起点上创新的手段。
我们引进了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装备,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怎样改进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引进的最终目的,是在引进基础上拿出有我们自己知识产权的真正的好东西。
新能源企业,不能只新一张皮,而要在技术创新上真正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