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贫困”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缺乏电力和高度依赖传统生物质燃料(比如农产品、农业废料、木材及木材废料、动物废料、水生植物等),从而导致大多数工业活动无法开展,就业机会数量创造和增加有限,贫困局面长久难以改变的情形。它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资源分配、人口健康、环境等方面也会产生诸多负面作用。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估算数字,使用此类固体燃料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每年造成160万人死亡,还不包括其他成员因家中的空气污染而受到的健康伤害。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找或者购买这些燃料,人们的工作时间和可支配资金都大大减少,影响了工作和投资。生物质燃料的广泛应用还减少了其他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多收益的活动的原料来源,比如,农业生产所需的肥料少了,纸张、建材的生产原料供给也少了。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摆脱对传统生物质燃料的依赖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国际能源署(IEA)也曾在5年前的《世界能源展望》中专门指出“中国在20年里使将近7亿无电人口获得了电力供应”。纵使如此,能源贫困依然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我国传统生物质能消费量约为3亿吨标准煤/年,在一次能源总消费量中为10.9%,仅次于煤炭、石油。在农村,使用传统生物质燃料作为生活、工作用能的现象颇为常见。而在能源供应比较紧张的西藏,即使实现“十一五”“户户通电”的工程目标,但通电覆盖的区域、人口与相应指标的统计总量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目前,我国正试图通过对新能源的推广和倡导以及促进电力事业、燃气事业的发展来解决相关问题。但我们要看到,除了能源供应能力尚存不足之外,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以及较落后地区人口分布过于分散也是导致能源贫困现象不可忽视的原因,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
城市化水平低,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中还占据多数。由于传统生物质燃料随地可取,而新型生物质燃料需要购买且服务不到位,加上收入低、文化程度不高以及对多年养成的消费习惯的路径依赖,将导致他们“靠庄稼用庄稼、靠自然用自然”的能源消费理念不会轻易改变。对新型生物质燃料提供商来讲,农村地区销售成本、物流成本过高,同样缺乏改善服务的动力,降低了其提供廉价服务的可能性。而对于较落后地区而言,天气恶劣、人口集中度过低,不但让供电的投资周期因为需求量有限而使其相对正常投资较长,输电、配电、维护电力安全的成本都会随之增加。
因此,对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而言,能否彻底告别能源贫困,何时能告别能源贫困,取决于其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越快,他们的生活观念和能源消费习惯更新越快。即便少数留在农村的人也会受城市人影响,形成对新型生物质燃料的依赖,他们更愿意也有能力把传统生物质燃料投入到更为高效的用途。
对较落后地区而言,则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财政补贴和人口分布的调整。充裕的财力可以使政府在纾解能源贫困时可以一定程度上不计成本、不关心经济意义的收益,能更好、更快地实现目标;而人口的相对集中则会增加相关能源投资的热度,减少新型生物质燃料推广与使用在社会层面的阻力和投入。(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 孔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