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灵活运用了与日俱增的政治力量,促成了一项折衷性气候协议的达成,该协议保护了其国家主权,但对抗击全球变暖或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贡献寥寥。
众望所归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险些在周五不欢而散,因多数富裕大国对中国就如何监控其减排承诺的不妥协态度表示不满。
中国政府对发达国家提出的加大透明度和审查力度的要求予以拒绝,接连有谈判代表在发言中指责这是达成协议的主要阻碍。
发达国家表示,中国改善汽车标准、建设风力发电站和关闭不达标发电厂等行动应接受国际审核,以确保中国的真正减排。
中国表示,此要求侵犯了其主权,违反了联合国平等对待富国和穷国的原则。
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最後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大国领袖进行了突破性会晤,这一会晤避免了此次峰会无果而终。
然而中国的这一做法激怒了盟国,放弃了在哥本哈根近两周会谈中一直坚持的原则,让中国这个还存在很多严重贫困问题、极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背负风险。
参加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周五对记者表示:“各方都在保住自己底线;中国既没有丢掉自己的主权,又保持了国家的尊严。”
哥本哈根:中国错失良机?
对中国的上述说法,并非所有人都表示赞同。经各方妥协而出炉的《哥本哈根协议》,中国在此次谈判中提出的大多目标都未能纳入其中,相关难题被推迟至2010年,全球在抗击气候变暖问题上可能与目标失之交臂。
各方普遍认为协定缩水的原因在于中国,而中国本身亦或将背负风险,因根据科学家的分析,中国的大面积地区对气候变暖的承受力非常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