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要闻 » 中国新能源要闻 » 正文

首例新能源立体农业工程落户贺州 将改写光伏发展

日期:2010-01-27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中国能源报

国际新能源网

2010
01/27
11:04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新能源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下称“中科院”)与广西贺州市联手打造的“霞光工程”即“光伏新能源立体农业产业化基地”项目开始考察选址。这意味着素有“珠三角菜篮子”之称的贺州的农业产业化有望通过太阳能光伏产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贺州市发改委农经科陶金可向记者介绍,2兆瓦太阳能发电站现已拟选址钟山镇,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年产值约438万元;6兆瓦太阳能大棚发电站拟选址公安镇十里画廊,项目总投资约2.28亿元,年产值约1.7亿元。这是中国科学院霞光工程贺州农业产业化基地首期进入的两大高科技项目。据了解,这种将新能源与立体农业相结合的产学研配套实施的工程在国内尚属首例。

    在此之前, “中国科学院‘霞光工程’广西贺州农业产业化基地”在贺州市八步区挂牌成立。同时还成立了中科中广科技发展(贺州)有限公司。

    据介绍,光伏发电与立体农业的结合是通过薄膜太阳能有机农业大棚发电系统实现的。其能够充分利用农地进行低成本发电,透光薄膜太阳电池的使用并不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所需的红光穿透,可以提高大棚温度,促进冬季作物快速生长,降低能耗。同时,使用LED红光照射,可以人工控制日照时间,从而控制农作物的生产周期,提高产品产量及品质。光伏产业与农业的结合将带动绿色农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绿色循环农业。

    有业内人士认为,长期以来过度依靠“来料加工”和“海外市场”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开始“掘金”亿万农村市场。这很可能改变整个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态势。

    参与该项目论证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政策法规部副主任孙耀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科院‘霞光工程’给予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很好的提示,就是将光伏与立体农业结合起来,把光进行分解和组合,太阳能薄膜有利于降低多晶硅成本、少占面积,甚至可以实现无土栽培。这是农业产业化革命的标志,灌溉农业能将新能源利用推向一个新台阶。”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李安定教授也对这个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贺州有大量的平地,而且布局分散,这样做大棚还是很有优势的。但下一个阶段还要在选地、规模和成本以及运输距离上全盘考虑。如果能够取得成功,将为我国新能源发展又提供一个典型案例。”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