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是世界产业热点。我国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端研发能力较弱、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问题,这一现象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产业长足发展的桎梏。
坐拥雄厚的研发资源,借势而上,北京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可行之路。
在此背景下,为促进北京新能源产业产学研结合、推动北京新能源产业发展,2009年6月,由北京市科委牵头,北京市科委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负责运作,上百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的首都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在京成立。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运行,联盟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
北京打造新能源“三中心”
去年5月,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在“坚持自主创新,振兴北京新能源产业”专题调研座谈会上指出,新能源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产业,是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抓紧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抓紧项目推进,加快成立产业联盟,整合力量,发挥优势,把北京建设成新能源研发中心、示范中心、高端制造中心,为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提供新能源支撑。
刘淇指出,要整合北京新能源力量,要从整体上发挥资源优势,通过组建地热联盟、光能联盟等各类产业联盟,联合各方力量,掌握标准制定,拉长产业链条,促进技术攻关,解决实现产业化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研发、示范和高端制造的“三中心”建设由此成为北京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指引。
为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市科委响应号召,在总结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将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的组建工作纳入日程。去年6月12日,首都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正式宣告成立,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为联盟揭牌。
揭牌仪式上,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林指出,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北京作为能源消费城市,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建立安全稳定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成立首都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是集成整合创新资源,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积极探索,对联合进行技术攻关,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强行业整体竞争能力,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取得阶段性成果
经过半年多的发展,首都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现已有在京骨干成员单位134家,其中企业104家,高校9家,科研院所8家,协会与中介服务机构13家,涵盖了一批国家级、市级及企业研发中心,研发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
联盟秘书处设在北京市科委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简称可持续中心),负责联盟的组织、调研等日常工作。联盟成立以来,可持续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多次深入各个区县和企业、科研院所等联盟成员单位,从推动科技成果区县对接、梳理各产业科技资源、联合凝练科技项目、拓展科技服务、开展产业研究、加大推广宣传等六个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开展区县对接。联盟秘书处深入密云、昌平、延庆、通州、丰台、怀柔等六个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基础的区县进行调研活动,促成5项企业与区县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投资扩建等项目,并为企业先进产品、技术在区县的示范应用奠定基础。
梳理科技资源。联盟秘书处调研了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光热、风能、生物质能、浅层地能与核能六个领域的30多家骨干企业,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同时,向120多家联盟成员单位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24项,梳理了各专业领域科技资源,形成科技需求数据库。
凝练科技项目。依据调研成果,联盟邀请了28名领域专家,组织了6次业务专家函审,对124项技术需求进行论证和梳理,召开了6次联盟成员研讨会,明确了20项2010年科技攻关的重点工作方向。依托联盟,从科技高度和企业需求两个方面把握科技项目的前瞻性和市场需求度,凝练了6个新能源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报告,并撰写了可行性方案。
拓展科技服务。联盟秘书处与北京首创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投融资机构进行接洽,探寻解决中小企业投融资问题;与华北电力大学等科研机构协商,开展新能源产业技术培训工作;与专业协会和学会沟通,探讨新能源领域相关咨询、标准制定等工作。
开展产业研究。联盟秘书处深入开展产业研究,对六个领域的产业链进行梳理,寻找关键节点,除核能产业外,完成了五个产业领域的研究报告,从产业链的角度提出了北京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科技工作的重点。同时,联盟秘书处已经完成了《首都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工作实施方案》讨论稿,正在征求相关领导和单位意见。
注重宣传推广。据悉,《首都新能源产业发展通讯》已经编制了3期,联盟正在建立工作网站。通过一刊一网,宣传新能源产业最新动态、政策支持、科技成果、秘书处工作动态、企业和联盟的相互交流、信息的共享等内容,提高信息服务。
引导标准制定
兼顾供需双方
北京市科委可持续中心副主任魏伟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六个产业技术联盟所属行业不同,但标准制定是每个联盟成员单位的共同需求。
“联盟是一个公共平台,其工作目标并不是促进某家企业的发展,而是推动整个行业的共同进步。”魏伟说,“通过调研并组织企业评估、比较,制定最为科学、高效的行业标准是切实可行的方式。”
以生物质能技术为例。为实现绿色北京的发展目标,北京郊区对生物质能利用较为重视,许多村镇采取了气化、颗粒加工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秸秆等生物质的再利用。但北京的生物质能企业规模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很难实现对生物质能源的充分利用。
首都生物质能产业技术联盟尝试把生物质能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考虑,整合不同企业的开发技术,力图形成生物质能的链条式利用方式,并对不同企业的技术进行比较评估,推广效果较好的技术。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提高了生物质能的利用水平。
“通过对不同企业间技术水平的比较和评估,我们找出最好的一家,并力推由其建立产业标准,其他企业跟进,以提升整体技术水平。”魏伟说。
联盟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够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沟通技术供给与需求双方信息,促进产学研合作,进而推动产业整体进步。
魏伟介绍,新能源企业对技术支持的需求普遍较强,以前通常由企业申报政府项目支持,但这种方式相对更侧重需求,而对于整个产业来说,需求与供给双方都很重要。联盟能够把足够的注意力放在技术供给上,把供给与需求放在同一个组织机制中,共同推动问题解决。
侧重提高研发能力
我国近年来积极扩大新能源产业规模,政府在增加国内需求上做了大量工作,效果显著。但魏伟指出,国内产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未来北京应发挥优势,在提高研发能力上下更大功夫,联盟在这方面将发挥突出作用。
他指出,北京新能源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数量虽然很多,但普遍规模较小,而新能源技术研发投入较大,单个企业承担风险能力弱,很难在研发上有所作为。联盟能够联合企业共同出资,对行业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减轻单个企业研发投入成本,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魏伟介绍,相对我国其他地区,北京的新能源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具有优势,而装备制造技术正是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短板之一,值得给予更大关注。
以太阳能光伏电池的重要材料——硅片切割为例,目前国产的切片机、硅片切割工艺仅能达到700~800微米,而国外进口设备则能达到200微米甚至更低。如能通过改进装备制造技术,提高国产切片机生产水准,可以大幅度降低新能源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使我国新能源产业链更加完善。
联盟各个成员企业对此期望也很高,曾多次向可持续中心表达类似想法。但魏伟介绍,目前政府对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以项目形式为主,联盟由于缺乏相关资源,凝聚力仍显不足。他建议未来联盟能够整体申请国家的大型科研项目,得到政府更大的支持,在推进技术升级与产学研结合工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速提升新能源
产业核心竞争力
魏伟介绍,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运作,目前首都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已经取得阶段性成绩。2010年联盟将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具体包括:
编制科技研发技术计划,发展高端制造和利用技术。联盟将制定新能源产业年度科技研发计划,提出关键技术攻关目录,支持联盟单位,在关键技术、瓶颈应用问题、系统优化集成等方面开展攻关,加速提升北京市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整合联盟力量,提高产业技术服务水平。整合首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制定相关规程和图集,完善标准体系。支持联盟单位开展研发设计服务,建立研发中心、试验平台、示范中心、检测中心等,形成一批国内领先研发设计、中试、测试服务企业。
加强与中央单位的交流合作,开展科技成果对接和落地。围绕“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任务要求,支持联盟单位以不同联合形式对接国家重大技术专项,开展联合攻关;争取国家级实验室、工程试验中心和示范项目落户北京;积极做好地方服务,协调解决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支持和协调联盟单位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展科技成果与企业、区县的对接和落地。
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展国内国际合作空间。根据新能源产业发展特点,支持联盟单位在新能源高效集成应用与示范、检测平台建设、研发中心建设等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与先进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交流和借鉴国外发展新能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内外新能源产业的合作项目;利用合作研究项目、合作研究中心和示范工程等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共同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
加大联盟优秀技术和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联盟将积极利用各种形式,组织联盟单位开展技术研讨、展览展示、宣传推介等活动,宣传联盟单位,扩大联盟品牌影响。联盟也将积极推荐成员单位自主研发的工程技术和设备,采用首购、首台(套)方式优先用于北京市示范工程建设中。联盟将推荐联盟内新能源领域科研和产业高端人才优先享受有关人才开发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有针对性地培养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