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财经·‘绿之恋’”环境系列活动在上海启动,同时还举办了本年度首次第一财经环境峰会,探讨“后哥本哈根时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之道。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总裁黄杰夫表示,应当探索碳市场的标准与“游戏规则”。
“气候邮件门”不可信其无
前一段时间爆出的“气候邮件门”、“冰川门”等丑闻曾引起了人们对气候变化学说的质疑。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对记者表示,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报告认为近百年人类活动对温室气体影响越来越大达到90%以上,不能否认其中有错误的可能,但这是全世界3000多名专家包括几十位中国专家的共同劳动成果,看到这些材料我们没有理由说服自己不相信。他表示,对气候变化,应该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代表团顶住了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施加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要求,维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巴厘路线图的谈判授权。从市场角度看,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没有强制减排的义务,这意味着中国不需要买碳指标;而《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又给了中国卖碳指标的机会。
碳市场“标准为王”
不过,也有业界人士担心,一旦有一天中国也要进行总量控制,那么中国将从碳指标的卖方变为买方。黄杰夫认为,中国应当探索碳市场交易的标准。“‘十一五’规划已经有二氧化硫、水污染物、单位能效三个目标;如果加上碳强度,中国就将有四个总量控制。现在的重点是我们这些搞市场的人如何研究出一套合理的市场机制和标准帮助国家去推动。”
黄杰夫对本报表示,希望在“十二五”规划政府分配碳强度等指标的时候,在某些行业或者某些地区尝试市场化分配的方式。
他还表示,希望通过建立农业方法学标准,将农业与林业纳入到市场减排机制中,使普通农民在碳市场中受益。
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属科技咨询机构全体会议上,各缔约方就“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排放”的方法学标准达成了共识,并通过了《方法学指南》。这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通过森林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进展。
“在低碳领域里,做产品是初级,做技术是中级,而做标准是最‘高级’的层面。”黄杰夫说,如果中国掌握了碳市场定价和制定游戏规则的能力,这种金融创新将创造新增长点。
关于正在讨论中的美国参议院气候法案,黄杰夫表示,有消息说该法案将对美国电力行业实施强制总量控制与交易(Cap and Trade),该所对此已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