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月23日是第60个世界气象日。回顾近年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从2006年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到2010年的“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气象对人类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防御自然灾害上,更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以及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与此同时,关注气象、发展气象、利用气象,让其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则是一项关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重大行动。
阳春三月,年初席卷新疆地区的雪灾和南方的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已渐行渐远,但灾害带来的影响和思考却远未消除。台风卷走的房屋、暴雪掩埋的牲畜、干旱炙烤的大地,气象灾害正在为人类敲响警钟。
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对人类生存安全威胁最大的是气象灾害。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多、造成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气象灾害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的70%,每年造成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
抗御自然灾害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随。一次次的灾害性天气不断考验着人类精准预报预测的能力。对此,2007年和2008年的世界气象日分别提出“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为了美好的未来,观测我们的星球”,旨在通过对极地气象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加强对气象的观测、预报、预警和防御。
从过去的“猜天气”到如今的实时预报,从简单的24小时预测到滚动式监测,60年来,我国的气象预测精准程度不断提升,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已由单一天气预报发展为目前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短期气候预测;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和短时预报、台风24和48小时路径预报、沙尘暴数值预报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有了精准的气象预报能力,如何将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成了全社会的话题。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为“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表明气象部门应以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类安全福祉为己任,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初春的两次寒潮导致我国华北等地银装素裹。延长供暖时间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同时,针对西南地区遭受的严重旱情,除了实时监测之外,气象部门每天向有关部门联合制作发布《抗旱气象服务专报》,做好农业、水利干旱的影响评估,同时抓住有利时机进行人工增雨。目前,我国气象服务领域涉及农业、工业、交通、卫生、旅游等各行各业。
清洁的大气、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气候是人类健康生活的基本条件。而保护大气,改善生存环境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第60个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我们呼吁,企业和公众应进一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保护人类呼吸的空气。同时,我们还应当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物排放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