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针对给政府决策层和商业机构决策者的最新报告指出,到2030 年,气候变化将使中国东北地区每年的旱灾损失增加50%。报告指出提高气候适应能力能够减少旱灾损失并促进经济发展。报告还提到了农业保险在转移极端干旱风险方面的作用。决策者应深入了解气候变化,更为全面地掌握气候风险。
根据这份报告,到2030 年,气候变化方面的风险可能使世界各国付出高达其国内生产总值19%的代价,而发展中国家会受到最大的影响。如果采取行动提高气候适应能力,可以将气候风险引发的经济损失大幅度减少40%至65%,而在采取更有针对性措施的地区,损失的减少幅度会更大。这份标题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报告提供了全面且可推广的方法,来确定气候变化对各经济体构成的风险。报告还提供了一套工具,帮助决策者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根据当地气候变化的具体情况,估算风险会造成的损失,提高经济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这份报告是由气候适应经济学工作组撰写的,瑞士再保险是主要撰稿机构之一。
瑞士再保险可持续发展与新兴风险部负责人(David Bresch) 博士指出:“与气候相关的风险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应当怎样了解气候风险,并作出相关的计划?这是第一份回答了这个困扰全球决策者的问题的报告。”
瑞士再保险中国执行总裁魏希霆(Robert Wiest )表示:“这份报告再次体现了瑞士再保险致力于调动公司在全球的农业和气候变化领域的专业能力,应对农业巨灾风险,为我们在中国的客户和其它利益相关方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增长做出贡献。”
报告显示,具有成本效益的气候变化适应措施可以减少部分气候风险损失,有些情况下甚至能减少大部分损失,即使在气候显着变化并产生严重影响的情况下也是如此。预计到2030 年气候变化将使中国东北地区旱灾损失增加50%。
报告通过计算已有的气候风险、未来气候变化,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情况,确定某个具体地区的未来气候总体风险,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确定当地具体的气候适应方法,来应对这些风险。总体来说,报告发现改善排水系统和沿海堤坝,或加强建筑规范要求等很多显而易见并具成本效益的措施可以减少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损失。事实上,很多这类措施的经济效益远高于成本。气候适应措施的平均成本比这些措施所减少的经济损失还要低50%。这套气候适应方法在包括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八个国家(中国、印度、萨摩亚,圭亚那,美国,马里,英国和坦桑尼亚)进行了测试。这些国家在气候灾害、气候对经济的影响、发展程度等方面有很广泛的代表性。这套方法适用于任何一个必须考虑风险的国家。
在中国的测试案例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粮食作物产量到2030 年可能将占到全国的25%。研究人员评估了这两个地区的旱灾损失,因为旱灾对当地食品安全和农村社会福利威胁最大。
测试显示,到2030 年,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东北地区每年的旱灾损失增加50%,至116 亿元人民币,并导致华北地区的旱灾损失每年增加6%,高达到61 亿元人民币。灌溉、规划、种子工程,以及工程方面的一些具体的气候适应措施有助于减少这些地区的旱灾损失。
研究还指出了在特大旱灾(即发生频率低但灾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农业保险在转移风险中的价值。分析显示,假设仅30%的损失提出理赔,则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将分别约有7.15 亿元人民币和10 亿元人民币的损失得到保险保障,使得旱灾损失总额的约10%得到补偿。
魏希霆指出:“今年7 月瑞士再保险与北京市政府成功地签署了农业巨灾再保险协议之后,我们希望能进一步加强与中国保险界和政府部门的合作,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促进农业保险和其它自然灾害风险融资方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