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发生时,农业往往首当其冲遭受损失,特别是对于亚洲地区来说。因为在亚洲,农业的地位相当重要。统计数字显示,全球40%的农产品由亚洲生产,亚洲GDP的15%来自农业产业, 3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有种观点称,近两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与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室效应有关。对此,瑞士再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及新兴风险管理负责人David Bresch表示,“将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直接关联起来,目前科学界并没有拿出令所有人都能信服的证据。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也并未找到证据来否定这种假设。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温室效应能够立即停止,也不代表气候变化问题可以随即解决,因为在大气中已经存在着许多温室气体。我们认为,随着沿海地区的人口增加,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会愈来愈频密。”
据记者了解,面对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瑞士再担任主要撰稿机构之一的气候适应经济学工作组曾于2009年10月出版了一份针对政府决策层和商业机构决策者的最新报告。这份题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报告指出,提高气候适应能力能够减少旱灾损失并促进经济发展。报告还提到了农业保险在转移极端干旱风险方面的作用。报告建议决策者应当深入了解气候变化,更为全面地掌握气候风险。
David Bresch解释说:“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改善排水系统、修筑沿海堤坝和加强建筑规范要求等措施具有明显的成本效益,并且可以减少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损失。事实上,很多这类措施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成本。我们估算气候适应措施的平均成本比这些措施所减少的经济损失要低50%。 这套气候适应方法已在包括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8个国家进行了测试,这些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萨摩亚、圭亚那、美国、马里、英国和坦桑尼亚。”
目前中国主要有8家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包括中国人保、中华联合等综合性财险公司及一些专业农险公司。针对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概况,瑞士再亚洲农险负责人Roman Hohl表示,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表现为耕地逐年减少、粮食价格上升、农产品需求增大,而气候变化又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生产的风险。“中国政府从2007年起对农民提供财政补贴,鼓励农民购买农业保险。中国在短短3年内,已经跃升至全球农业保险市场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Roman Hohl表示,瑞士再注意到,自2007年中国政府开始对农业保险保费提供财政补贴以来,保险在帮助农民应对巨灾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07年和2009年东北地区遭受旱灾,2007年浙江和上海受到台风袭击,农业保险对于稳定受灾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望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前景,Roman Hohl 回答说:“我们预计2010年中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将达到25亿美元。与此同时,农业保险参与率也在逐步提高,一些新的险种如林业保险等已经开始试点。此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国,水产养殖保险业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David Bresch最后强调,在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的同时,中国保险业必须密切关注气候变化。“以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为例,那里是中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区,其粮食作物产量到2030年可能将占到全国的25%。该地区最主要的气候风险是干旱,而旱灾对食品安全和农村社会福利的威胁通常是最大的。”
David Bresch解释说,瑞士再的研究人员评估了这两个地区的旱灾损失。测试显示,到2030年,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东北地区每年的旱灾损失增加50%,达到116亿元人民币;导致华北地区的旱灾损失每年增加6%,达到61亿元人民币。而灌溉、规划、种子工程等气候适应措施将有助于减少这些地区的旱灾损失。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出现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农业保险在风险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的模型分析显示,在发生特大旱灾的年份,假设仅30%的旱灾损失提出保险理赔,则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将分别约有7.15亿元人民币和1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得到保险保障,从而达到缓解灾害蔓延和促进恢复农业生产的效果。” David Bresch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