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国国土资源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宣布在青海祁连山地区开采到陆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的消息。不过,这种新能源进入商业开采阶段仍然十分遥远。
10月28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的“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媒体见面会上,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博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目前尚没有具体的可燃冰试开采计划。
通常,可燃冰的开采阶段分为勘探阶段、实验性开采阶段、商业性试开采阶段和商业开采阶段。只有根据商业性试开采阶段的结果,作出可行性判断之后,才能决定某一地区的天然气水合物是否具有商业性开采的价值。
张洪涛博士表示,中国距离商业性开采可燃冰资源,还有15年至20年的时间。这期间就包括五年的试开采阶段,而且是在一切顺利的前提下。
目前,日本、台湾地区、韩国等地不少学者,都呼吁尽快对可燃冰进行商业性开采。对此,他并不十分认同。
张洪涛强调,可燃冰开采的难度太大,涉及的领域、学科也非常广,“难题无数”。因此,目前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可燃冰的研究,而非商业性开采。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可燃冰研究进程晚了五至七年。因此,张洪涛呼吁,中国政府应把可燃冰的试开采项目,列入到“十二五”(2011年到2015年)规划中去。
在回答《财经》记者关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问题时,张洪涛博士表示,目前只能勘察到“远景资源量”,即至少350亿吨油当量,但还不能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计算出海域和陆域可燃冰的具体储量。
一般而言,天然气水合物的远景资源量是根据局部地区的勘察结果计算而出的数据,其结果往往和实际储量存在差距。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为可燃冰,是一种新型的潜在能源。在标准状况下,1单位体积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最多可产生164单位体积的甲烷气体。这种新能源具有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