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讯 全国政协主办的“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闭幕式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先生代表第二专题组发言。
以下是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张维庆发言全文:
昨天下午15位嘉宾的精彩演讲和20位嘉宾的互动发言,围绕贾庆林主席的主旨讲话和6位前政要的演讲,围绕气候变化与新能源专题,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与国际合作,低碳发展模式与低碳消费理念,新能源开发利用与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第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必须加以遏制,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工业化以来,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长,仅1970年 2004年,就增长了70%,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了80%,占2004年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7%,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会持续增长,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系统的变暖确定无疑,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所有行业和地区都要在解决整个气候变化减缓的问题上发挥作用。目前,哥本哈根协议已获得111个国家的支持,再次认可了全球温度增量应当低于摄氏22度的要求,按照这一协议,应当高效、循序渐进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专家指出,不同气候模式虽然存在着不确定性,但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可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参考。
第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值得赞赏,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形象。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中国有13亿多人口,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还有一亿五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尽管如此,中国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向世界作出了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为实现上述目标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表明了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
与会者建议,中国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要体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保证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要从战略、决策和操作层面,对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系统的设计,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
第三、应对气候变化要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关切。应对气候变化应当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二百年来,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总量的80%,无视历史责任,无视人均排放和各国的发展水平,要求近10年才开始工业化,还有大量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其应尽义务和能力范围的减排目标是不现实的,也是行不通的。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安排,绝不能以延缓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为代价。发展中国家要求对他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需求,给予实质性的关注,发达国家应当率先大幅的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力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第四、应对气候变化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各国应当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与减排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通过改变发展途径加强可持续发展,这可以为减缓气候的变化做出重大的贡献。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延缓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根本途径,因此要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有专家指出,要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文化价值与公众参与,有的认为,要重视森林城市和城市森林碳汇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作用,有的指出要加快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新兴产业,打造企业的低碳竞争优势。有的认为,要努力转变消费方式,引导和调控社会需求,有的认为政府要把推进建筑节能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
第五、应对气候变化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新兴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保证能源安全,拉动经济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长远看,要建立并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题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尽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增能源需求,主要依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满足,进而实现二氧化碳的绝对排放。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符合中国国情,避免口号化、概念化、广告化,在确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速度和代价时,先进的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应用的速度将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技术创新的推广很可能在温室气体的排放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有的专家认为,要正确处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关系,比如煤炭,现在是,将来一个时期仍然是中国的主力能源,因此解决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问题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有的专家建议,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吸纳新能源的体制保障。
第六、应对气候变化要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积极努力,加强合作,加强政府之间,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以及民间社会私营企业之间的合作,以上简要汇报难免疏漏,请予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