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资讯 » 中国新能源资讯 » 正文

三一电气的风电攻略

日期:2011-01-05    来源:中国路面机械网  作者:中国路面机械网

国际新能源网

2011
01/05
11:56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风电

    三一在强手如林、产能过剩的风电行业展开一场雄心勃勃的攻势,这是一场比拼自主技术与产业链整合能力的持久战。没错,三一纵横工程机械世界的能力无可置疑,但在相对陌生的风机制造产业,它做大的胜算有多大?
  
    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是三一回龙观产业园所在地。一个寒冷的冬日上午,两个中年男人参加早餐会归来,穿越空旷的工厂,走进各自的办公室。

  这两个男人,一个叫毛中吾,另一个叫吴佳梁,他们分别是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因大胆的创业精神和宏大的产业构思闻名于三一集团。此时,在距回龙观产业园三十公里之遥的南口产业园,一个堪称国内最完整产业链的风电设备生产基地即将投产。从2011年2月开始,这条产业园每年可实现1000台3兆瓦以上风电机组的制造。“未来,我们将两条脚走路,不仅拥有完全自主研发的世界主流技术路线的双馈型风机产品,还将发展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直驱风机技术。”毛中吾透露。

  目前,风电产业投资过剩,行业洗牌山雨欲来,但三一电气却并没有因此而放慢产能扩张的脚步。自2008年6月第一台风力发电机实现并网发电以来,三一电气至今已累计安装了超过300兆瓦的风机。2009年,三一电气营业收入不到3亿元,预计2010年三一电气的销售额将超过15亿元,全年电气新增装机容量,有望在国内风机制造商中跻身前十。

  毛中吾和吴佳梁在2004年创办的三一重装如今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煤炭采掘设备生产商,2009年底,它以“三一国际(00631.HK)”之名在香港上市,成为三一集团旗下第二家上市公司。它的上市,廓清了一直困扰着三一集团“资本市场通道过于单一”的质疑。未来,三一集团的目标是成为像通用电气一样的全能企业,而专门生产大功率风电机组的三一电气是三一集团扩张中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

  利用自主研发带来的后发优势,跳过3兆瓦到5兆瓦之间的中间产品,直接抵达6兆瓦和10兆瓦超大型风机——这是三一电气正在启动的大胆计划。他们还有一个在业内看来更“狂妄”的计划——三年后的2013年,三一电气要实现300亿的销售额,从而进入中国风机制造商的“第一方阵”。

  但从2010年下半年起,中国兆瓦级风电机组投标价格已经跌至一线厂商的成本区域,导致数十家中小型风机制造商变得难以为继。在风电行业利润日薄、厂商面临洗牌之际,三一这个雄心勃勃的目标能成为现实吗?

  逆势扩张

  在云南省沪西一片名为李子箐的高原上,白色的风车森林远在数公里外就清晰可见。

  这里是云南中部最大的风力发电场之一,30多座风力发电机全部来自三一电气,分布在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矗立于高高的山岗村落之间,规划的发电能力有100多兆瓦。

  在国内资源较好的风电场基本上已被瓜分得差不多的情况下,类似于李子箐这种风资源在部分开发商看来较贫乏的地区,如今也变成了风电资本争相角逐的“香饽饽”。

  “风电是一场比拼技术与整体实力的持久战,我们进入时间较短,首先应该考虑生存下来,再图做大。”毛中吾说。2010年8月,三一电气绕开与华锐、金风、东汽等国内一线风机厂商的厮杀,而选择在被他们忽略的南方省份低风速地区另辟蹊径。目前,三一电气仅在湖南、云南两省就斩获了近百万千瓦的装机供应合同,该公司开发的2兆瓦超大风轮的机组是针对中国低风速地区开发的产品——通过更大的叶片捕获更多的风能,从而额外提高了12%的发电效率。“这样一来,很多以往没有开发价值的风资源也变成了具备良好回报率的投资项目”。

  三一电气高层明白,要想于2012年在风力涡轮机生产领域达到第一梯队,就必须转变传统风机厂商的业务模式。近期,三一电气动作频频,其战略意图除新增装机容量外,同时维护产业链条,积极争夺风资源,以此来介入风电场的建设和资本运营。

  据了解,利用三一集团的资源优势,三一电气近期在河北近海、新疆和山西等地获得近1000万千瓦风资源开发合作权,以此作为基础,三一正在筹划建设新疆、山西、湖南等新的风机生产基地。近海风电项目将安装三一电气最新下线的3兆瓦海上机型和尚处在研发阶段的6兆瓦风机,并将实现他们从风机制造到海上风电快速施工安装一体化的设想。

  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2010年9月1日下午,三一电气的5台2兆瓦双馈风机首次出口美国Ralls风场。Ralls风场位于美国德州西北部,计划今年实现装机5台,明年年初并网发电。这个合作,将成为有史以来我国出口到美国,同时也是出口到海外单机功率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这是我们的第一步。我们希望销售出去,接受市场的检验,并积累经验”。吴佳梁透露。

  三一电气计划2011年向南非和越南出口风机。按三一的规划,三一电气将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三一高层不愿具体给出进入欧洲的时间表,只表示,现在很难预测公司能以多快的速度做到这一步。

  在未来3至10年,风能可能是唯一可以与化石能源在发电成本上相抗衡的清洁能源,而中国成为风电大国将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说,伴随煤炭等化石能源价格的上涨和风力发电的成本继续降低,在未来几年当风能发电的成本再适度降低点,便具备了与煤电竞争的条件。

  反“轻资产”

  2010年下半年,国内多个风电场出现了着火的事故,更严重的是,大批量的风机因质量问题而相继倒塌,引起了业内不小的地震。

  风机制造商虽然是风电产业链中最大的受益者,但频频发生的事故,让“风驰电掣”发展的中国风机制造业悬在空中,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和产业大讨论。

  “这两年,光所谓整机制造商就有七八十家,但绝大部分都没有自己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不光是设计方面,还包括关键设备的制造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前副校长倪维斗对《能源》杂志说。

  在吴佳梁看来,国际风电技术是在气候温和、环境优美、电网稳定的欧洲沿海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的气候和环境相差迥异,众所周知,中国南方高湿度冰灾频繁,而北方的“三北”地区年正负温差高达近80度、部分季节风沙暴虐,加上电网不稳定、风资源好的地区大多在电网末梢——不考虑这些因素就大规模使用欧洲的“原生态风电技术”,再加上很多风机企业制造流程粗糙、不注重标准化,已经在整个风电产业留下了大面积的事故隐患。

  根据这一行业发展现状认识,三一电气自创立之始,就确定了全产业链的自主研发技术之路。从增速器、发电机、控制系统、叶片到回转支撑系统,三一均依托自身强大的制造基础和研发团队进行攻坚。不可否认,坚持完整的自主研发之路让三一在一定时期失去了部分市场机会,但却以此积累了厚实的后发基础。更重要的是,掌握风机整体与核心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并非高不可攀,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重工企业,三一集团在各类重型装备研发与制造上积累的丰富经验,让三一电气受益匪浅。依托这种工业“重基因”,能让三一电气从容地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全产业链的产品线,是对时下在风电制造业流行的近乎泛滥的“轻资产模式”的一种拨乱反正。轻公司或者轻资产的运营,这种模式因“船小好调头”,而备受资本市场的追捧。不可否认,在中国风电发展初期阶段,大部分公司包括现在一些知名的制造商轻装上阵,采用这种概念性的模式,取得了昙花一现式的成功。

  然而,对属于重型机电制造的风机产品而言,这种模式会给投资商带来巨大的运营风险。吴佳梁认为:“船小好调头也可以理解为船小好逃跑,轻资产结构对搞重工业而言是极大的危害,留下的隐患是巨大的。”吴佳梁谈到前几天一个举步维艰的小型风机企业希望三一电气收购时颇有感触,“很多企业急功近利,建一个甚至是租一个空壳子厂房就开始搞风电,但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就跑,如何承担起20年的责任?”

  作为国内风电制造业少见的“技术型”总经理,吴佳梁认为,“在一段时间里设备制造商确实有利可图。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民营企业等纷纷上马,依靠买来图纸,进口若干个关键部件,就拼凑起来了。但是,用图纸照猫画虎与真正用自己的技术做是两回事,如同早年电脑的兼容机,曾经风光无限,现在早就找不到了,问题是风机不是电脑,不是一个买回来就差不多准备淘汰的东西,最低20年使用寿命,企业早就找不到了,服务谁来做?大部分甚至完整的技术图册都没有了,服务如何做?”

  吴认为,一种急功近利的情绪正笼罩在风电行业之上,缺乏核心技术,动辄分环节外包零部件制造,风机制造商在获取暂时成功的同时,却离掌握核心技术越离越远。而轻资产的泛滥,使得产品质量因外包环节多少存在的疏漏不断放大,从而也为行业发展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从风电行业轻重资产布局模式这个层面上来重新审视三一电气的全产业链,也就更能理解这群重工制造者对待品质和技术的态度。

  吴佳梁说,“目前,我国所谓80多家风电设备生产企业,大部分产能处于闲置状态。形象工程和不切实际的轻资产运营,将会严重影响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要想风电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开发自主技术,形成自己的设计制造体系”
打破“技术恐惧症”

  时至今日,在全球产业链上,中国风电制造企业进口昂贵的关键零部件,支付不断上涨的专利和许可证费用,依靠低廉的劳力、土地,不断甚至不计后果地压缩成本。

  出现这样的悖论,是整个行业对掌握技术的急躁与恐惧的双重心理。然而,独树一帜提出“完整产业链”并且对轻资产模式敬而远之的三一电气,他们依据的是什么?

  吴佳梁告诉记者,当国内风机制造商纷纷从国外购买许可证,或以“合作开发”的方式进行风机设计生产的时候,三一电气首先想到的是从掌握风机制造的核心技术入手,找到开启这个产业大门的钥匙。

  “从2008年成立,至2009年的两年,三一电气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产品研发上。我们并没有急于拓展市场。”吴佳梁说。

  客观而言,三一电气掌握自主技术的过程并不轻松,在2008年到2009年中国风电快速膨胀的一年当中,三一电气并没有因为市场的膨胀而去赶潮,盲目扩大装机量,反而是耐得住寂寞,在扎扎实实在做技术研究,做产业链建设。

  吴佳梁告诉记者,三一制造出来的风机,所有问题,三一电气自己全部搞定。据了解,完全用自主技术建设的第一个风电场,其可利用率就超过97%,设备调试实现即插即发电,而同业企业,有四五年甚至十年都做不到这个水平。

  在湖南宁乡三一汽车吊产业基地,记者看到了一个巨大而怪异的以汽车做底盘的吊车,在现场的进行调试的工程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三一电气研发制造的全球首台专门为快速抢修风机大部件故障的专用吊车,为实现高可维护性这个目标,三一电气从一开始,就明确定义所有需要动用大型吊装设备的故障成为风机的颠覆性故障,凡有颠覆性故障的部件必须进行像航空航天产品一样的可靠性设计与研究,而所有颠覆性故障一旦产生,有两点必须做到,一是必须从设计上保证可以空中拆解与再装配,必须有高效率的专用装备来保证实现快速更换。“我们的目标是将行业现有颠覆性故障的平均修复时间降到五分之一的水平。”

  据了解,从进入行业开始,三一电气就非常系统研究了风电产品的特点,从提高可靠性与可维护性着手进行三一风机的设计。从产品的可靠性出发,三一已经正式启动了打造航空级可靠性的三一风机制造工程。

  三一集团对其研发团队向来出手阔绰,在研发过程中控制力强而且敢于失败。由于这种“重基因”的支撑,目前,三一电气已组建了一支500多人的研发团队,完整掌握了双馈风机整机和包括增速机、发电机、自动控制系统、叶片等在内的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并形成制造能力。不但1.5兆瓦、2兆瓦风机实现量产,3兆瓦、6兆瓦风机即将下线,连10兆瓦风机前期研究也已启动。

  三一高层一直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早餐会。利用早餐会,三一集团进行全盘总结,把进军风电出现问题的每一个细节都回顾了一遍,从技术、零部件、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服务能力,进行了全盘的分析与反思。而每一次反思,都会成为三一电气后来催生自主技术快速成熟的一个基础。

  “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懂得把握这样的技术进步节奏,就不会出现市场断档,错失最好的市场机会。”吴佳梁说。

  按计划,三一直驱风机研究院将于2011年实现6兆瓦风力发电机下线,在这个重大产品的技术路线上,三一电气的主要研究者们就纠结了8个多月时间,进行各种方案的系统论证与对比,可见其严谨程度,

  长跑拼的是耐力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梁稳根带头创办了三一集团的前身——涟源焊接材料厂。今天,三一在围绕装备制造领域有限多元化的尝试一直在稳步前进,三一电气、三一科技、三一重装、三一精工和三一港机的全方位布局,无不预示着三一掌门人梁稳根缔造国际化三一的雄心壮志。

  长期以来,三一重工打造了三一集团最为光鲜的公众形象。作为目前A股市值最大的民营机械类公司,三一重工从诞生之始,便凭借高端品牌营销与“产业报国”的口号感召市场,梁稳根及其团队颇具传奇色彩的创业经历又加深了这一印象。

  事实上,与三一重工一脉相承,三一电气从一开始同样不羞于自白——它也有着鲜明的大公司梦想和野心。

  在昌平南口镇的工厂一座高水平的巨大厂房里,数台刚刚装配完毕、并醒目地印刷着“三一电气”的巨型风电机组抓住了参观者的视线。装配工位上,身着蓝色制服的工程师们正有条不紊地对几台裸露的风机实施装配。

  这是三一集团位于北京昌平工业园的厂区一景。此外,在沈阳、昆山、上海三一的工厂还在生产体积更大、价格上亿的煤炭采掘设备和履带起重机。

  显然,这是与一般“中国制造”迥然有别的重工世界。吴佳梁说,三一电气生产风力发电机的流程与此相似,公司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可以追溯到源头,并且设备的零部件执行通用的标准,全部可以互换,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落实到责任人。

  通过双馈齿轮箱技术研发过程,三一电气收获颇多。“有吸收地创新”或许是最好的自主创新途径,吴佳梁说,“事实告诉我们,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越是自主研发,就越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优势。但三一在科研创新上的巨大而持续的投入加上先进的理念与方法,是解决问题并拥有完全自主技术的根本,当大家热衷买许可证时,三一电气投巨资建立了国内风电行业第一个,国际上同类企业也少有的大型计算中心,开始从模仿到创新的全方位研究。”

  在这家民营重型制造王国里,崇尚标准化、专门化的操作,信赖年轻的工程师有时胜过所谓的资深专家。“过去培养一个大学生要10年的时间,像盲人摸象一样,现在有了这套模式,可以实现一步跨越,短时间内做到世界水平,这就是三一的方法论,是制造业的灵魂。”

  众所周知,风电设备制造行业有着双重特点:一是高科技,二是规模制造。若从一个制造业行家的分析角度来看,风机属于技术密集型的航空级大型机电装备,正是三一集团擅长的产业。在外人看来,三一电气脱胎于三一集团,拥有深厚的制造业背景。这也使得后来凭借轻资产背景进入的风电企业,很难有机会超越。

  正是因为“重基因”的模式,虽然尚处在起步阶段,但三一电气作为全球少有的全产业链风电企业会在未来获得风电投资商的认可。目前,三一电气已投资20个亿完成了风力发电领域关键部件自主研发、并建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从根本上说,建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是为了确保所有关键零部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准,这是三一20年来从事重型工业制造业的一个总结,在我们已经干过的所有领域,之所以都能够做到世界一流水准,与三一重视产业链建设有着根本的关联,因为在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水平下,我们只有把可能的质量短板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才能从根本上把握质量。”三一集团董事、三一电气董事长毛中吾如是说。

  在毛中吾看来,风机的设计制造绝不是简单地将各零部件糅合在一起的拼装游戏,这是一个跨学科且技术密集的领域——涉及的学科包括气象、空气动力学、复合材料技术、计算机仿真学、自动控制和多体动力学以及有限元分析技术、机械、电机等20多个学科与专业,任何一个零部件的改变都可能导致整体设计的改变,从而让风机制造商承担难以估量的损失。

  目前,三一电气完全自主研发的设备已经装机200多台,而且在多个同场竞技的地方都有上佳表现。“事实证明,我们提供的风机是国内外同类型中性能最为出色的。”毛中吾说。

  “风电是一个长跑项目,时间还长,我们可以等待。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一定会笑在最后。”或许,三一对风电制造业深刻的理解和长跑式负责任的产业态度,才是其让同行最为敬畏之处。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