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它从一名涉足风电设备制造业的新秀,华丽转身为行业排名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
它还创造了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多项第一:第一家引进国际先进的兆瓦级风电机组技术;第一家实现国产化兆瓦级风电机组规模化生产;第一家开发了可适应全球各种风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的1.5兆瓦系列风电机组;第一家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兆瓦系列陆地、海上及潮间带风电机组……
它就是华锐风电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锐风电”)。踏着北京自去年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记者造访了华锐风电设在北京的总部。公司副总裁陶刚告诉记者:“昨天正好是华锐成立五周年的日子。一路走来,勇于挑战前沿技术和坚持自主创新有力地支撑着华锐的跨越式发展。”
1.5兆瓦起步 开启中国风电兆瓦级时代
2006年,华锐风电刚入行时,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生产国内市场热销,且利润颇丰的千瓦级风机;另一种是生产在国内市场上还处于空白,功率更大、效率更高的兆瓦级风机。
单机容量为600千瓦和750千瓦的千瓦级风机是当时国内市场上的主流机型,千瓦级风机的供不应求给整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因此,无论是国内整机企业,还是国外风机巨头,都不急于在中国市场上推出兆瓦级风机。
然而,在风电市场较为发达的北美和欧洲,当时却呈现出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单机容量为1.5兆瓦的兆瓦级风机已成为主流机型,单机容量为3兆瓦的风机已经小批量生产,甚至单机容量为5兆瓦的风机样机也已出现。
“业内都知道开发兆瓦级风机是大趋势,但没人愿意如此快地结束国内市场千瓦级风机的高利润时代,作为后来者的华锐,选择了打破僵局。”陶刚说。
通过消化吸收从德国Fuhrlander公司引进的1.5兆瓦风机技术,2006年6月,华锐风电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国产化1.5兆瓦风机。“中国风力资源环境和国外差别很大,风沙大、风速变化大、温差大都给我们的自主研发带来了很多挑战,我们在整机设计、关键零部件设计上进行了许多二次开发和创新。”
比国内同行早1年多时间推出1.5兆瓦风机的华锐风电,凭借技术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2008年,华锐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403兆瓦,行业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七。2009年,该公司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510兆瓦,行业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三。
在研发1.5兆瓦风机的同时,华锐风电还在积极进行着3兆瓦和5兆瓦风机的研发。2008年,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兆瓦风机和3兆瓦海上风机相继在华锐下线。2010年10月,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兆瓦风机,又诞生在华锐风电总装厂。华锐风电自主研发的中国首台6兆瓦风机样机也将于今年6月下线。
敢为人先 成功迈出海上第一步
2010年,被称作是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的元年。在这一年,中国第一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成功投入运营;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批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启动并揭晓结果。华锐风电在这两个标志性事件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陶刚介绍,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计划安装34台3兆瓦的风机,2007年招标时,国外某公司开出了超出国际价格50%的高价,更为苛刻的是该公司还要求将风电场主控服务器置于中国境外,5年之内不向中方提供风机运行数据,也不做任何的技术交流和培训。“他们认为中国的企业5年内难以自主完成该项目,所以敢提出这样的条件。”
无法接受如此苛刻的条件,上海市将目光转向了国内数家规模较大的风机制造企业。“坦白说,大家都明白这个项目的意义,没有人不愿意做,但华锐技术实力相对突出,且敢于承担风险,最终我们争取到了该项目。”陶刚说。
为了能迅速上马项目,华锐风电不惜重金邀请美国Windtec公司帮助联合开发海上3兆瓦风机。华锐风电负责项目总体设计,派研发人员去国外参与Windtec所负责的部分开发,拥有项目知识产权。“两年的时间,采用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我们实现了装机,在2010年成功投入运营,风机正常运行至今。”
陶刚表示,通过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华锐风电积累了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研发、施工和安装经验,在海上基础设计及施工、海上大部件吊装及维护、电气及机械冗余性设计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0年10月,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批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结果揭晓。在1000兆瓦的总装机容量中,华锐风电一举拿下滨海300兆瓦、射阳300兆瓦两个项目,占据了60%的份额。
采访中,陶刚一再强调,没有技术创新,就会受制于人,“只有走技术领先之路,坚持自主创新,才能进一步实现从大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