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8日,无疑是中国航空和清洁能源发展史上历史性的一天。
9时30分,加载由中国石油研发生产的生物燃料的一架国航波音747客机,在空中完成包括高度、速度等多项技术指标验证,航行一小时后,平稳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标志着中国航空生物燃料首次用于客机验证试飞取得成功,中国航空生物燃料产业链已被打通,中国石油已具备提供航空生物燃料的技术条件。
这是中国航空业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重要标志。这是中国石油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重大跨越。这是航空生物燃料在我国商业化应用的前奏——
绿色天空——航空运输业必然选择
万里航程,从油开始。
一架架航机一飞冲天,翱翔碧空,拉出道道现代工业文明的绚丽弧线,同时,也留下了深深的“高碳”印迹。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给予了作为“高碳”俱乐部重要成员之一的航空业如此的关注,也发出了发展航空替代燃料的迫切呼唤。
全球都在紧盯生物燃料的背后,是航空业的“不堪承受之重”。
一方面,随着航空业的不断发展,对燃料的需求与日俱增。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航空运输业每年消耗15亿到17亿桶航空煤油,呈高速增长态势。随着燃油资源的日益紧缺,不断上升的燃料成本,成为航空公司的最大成本支出。近两年来,由于原油价格一直在每桶100美元左右徘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2011年6月下调了航空业盈利预测。目前,燃油成本占航空公司总成本的比例已经接近40%。
另一方面,航空业正面临日益苛刻的环保约束。尽管航空煤油产生的二氧化碳仅占人类排放量的3%,但其产生温室效应危害较大。
为应对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国际航协代表整个航空业向国际民航组织提出了2050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50%等三大承诺目标。2009年8月欧盟也公布了“绿色天空”计划。2010年10月国际民航组织(ICAO)第37次会议上,所有成员国承诺了一个框架性减排目标:到2020年全球燃油效率平均每年提高2%,到2050年航空业实现碳中和。碳中和的实现方式包括生物燃油、空管技术改进、飞机和发动机技术的创新等。
不过,当下国际社会的共识是,面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仅凭飞机燃烧效率和航空公司营运效率的提高,无法确保能源的可持续,也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碳减排。由于飞行器自身原因和安全因素,风能、水利、核燃料和太阳能等可替代能源目前均不能满足航空业的需要。
无疑,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发展航空生物燃料,成为“绿色航空”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节能减排和实现航空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不与民争——小桐子“托起”大飞机
10月28日9时50分,当执行本次试飞任务的机组成员面带微笑缓缓走下飞机舷梯的时候,中国航空生物燃料的发展从此驶上快车道。
“生物燃料飞行与正常航空燃料没有区别,加速性能良好”。机长郑为民铿锵的话语让人们鼓舞和回味,由中国石油为此次试飞任务提供的航空生物燃料的原料——一种叫做小桐子的林木果油,也一时间被更多的人所熟悉。
人们想知道的是,中国石油的小桐子,是如何“托起”了波音747大飞机。以小桐子等为原料的生物燃料,又有着怎样的优越性和经济性?
让我们将目光回转。
6月29日,在一架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出发,飞往巴黎戴高乐机场的航班上,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就首次采用了生物燃料进行飞行。荷航也因此成为全球首家使用生物燃料进行商业飞行的航空公司。据悉,目前全球已有6家航空公司和飞机制造商进行了十多次生物燃料试飞。生物燃料飞行,成为未来航空公司竞争的制高点。
事实上,起初生物燃料并不被看好。有专家指出,以玉米、甘蔗、大豆和蓖麻等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燃料,因其“与民争食”而饱受非议,同时还面临原料供给的瓶颈。正因此原因,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以麦秆、草和木材等农林废弃物和贫瘠土地上生长的木本植物作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
本次试飞的航空燃料,是由传统的航空煤油与航空生物燃料按照50比50的比例调和。所需航空生物燃料的原料就来自中国石油碳汇林基地结出的小桐子果实。
波音公司中国区总裁马爱伦认为,航空生物燃料的原料具有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的显著优势,在生长过程中从大气中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与传统航空煤油相比,航空生物燃料在生命周期内可帮助环境减少60%到8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还可以减少航空业对石油的依赖,对降低航空公司的运行成本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介绍,航空生物燃料采用植物油脂如小桐子等非粮原料,采用加氢法工艺生产。一个特别优势是,使用过程中不需要重新设计发动机,也不需要投资新建单独的燃料运输与加注系统,可直接与传统化石燃料调配使用。
航空生物燃料的经济性是目前全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本次试飞燃料研发与生产项目负责人、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胡徐腾认为,生物燃料产业链涉及农业、物流、化工、能源和航空等多个行业,范围十分广泛,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胡徐腾指出,从这次试飞用油的准备过程看,现阶段航空生物燃料的成本确实要高于常规化石航空燃料,从原料的采收、加工、储运和炼制均以行业最高标准实施,并且只生产了15吨,并不是规模化生产。可以预见,随着技术进步、工艺优化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本肯定会降下来。航空生物燃料会越来越具有竞争力。
专家指出,生物燃料发展要与国际接轨,加快制定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及认证制度,争取在生物能源领域的话语权、裁量权。
一飞冲天——助推生物燃料“展翅”
发展生物燃料,向绿色低碳转型,对于中国航空业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航空大国和全球最大的飞机消费市场,2010年,航煤消费量约1600万吨,预计2015年将达到2800万吨。航煤成本已占总成本的36%至40%。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航空生物燃料,早在2010年,在中美两国清洁能源领域合作协议的框架内,国家能源局就牵头成立了航空生物燃料指导委员会及清洁交通工作小组。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一安排,2010年5月26日,中国石油与中国国航、波音公司等联合签署了《关于中国可持续航空生物燃料验证试飞的合作备忘录》,计划于2011年在中国进行首次航空生物燃料的飞行演示。通过试飞,将验证航空生物燃油产业链在我国的可行性以及可持续性。
“立即组织航空生物燃料开发,中国石油一定要拿下这个任务。”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高度重视,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沈殿成作出重要批示。
试飞油料的关键技术开发和生产组织落实重担,就落在了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的肩头。以非粮小桐子油脂为原料的航空生物燃料关键技术研究,在我国还是全新课题。为了能按时保质提供试飞用的3号航煤,受命承担任务的石化院立刻组建骨干科研攻关团队,与中国航油、波音公司和霍尼韦尔、环球油品公司(UOP)等通力协作,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大胆探索,共同攻关。
且看中国石油的脚步。
2010年10月,完成小桐子种子收集、毛油压榨;2011年1月,完成精炼油制备;美国合作方在化验精炼油后评价说:中国石油提供的小桐子精炼油,是他们见过的最洁净的精炼油。4月,完成15吨航空生物燃料加工任务;5月完成分析检测,质量完全符合试飞标准;;6月24日与中国航油完成了15吨航空生物燃料的交接;10月16日,验证飞行所需试飞油料在中国航油完成掺调和分析检验,各项指标均符合国标及适航审定有关要求。
10月28日,无疑是中国航空生物燃料发展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
这一天,来之不易。
为了控制和保证毛油精炼质量,在云南边陲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科研人员以高度的使命感,克服种种困难:道路狭窄,崎岖不平,院科研人员每天坐交通车往返20多公里,每天工作9小时以上;地处高原,做出的米饭不好下咽,科研人员用菜汤泡一泡;样品分析检测,分析室里没有通风设备,虽然戴着口罩,难闻的气味仍然呛得喘不过气来,每天仍坚持在试验台前一站就是六七个小时……
试飞工作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掌握航空生物燃料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出一条以非粮小桐子油脂为原料、符合我国实际、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航空生物燃料全新产业链条,也标志着中国石油清洁发展又迈出了扎实一步。
低碳使者——生物燃料任重道远
选择低碳经济路线,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意志下的“中国选择”,更是国际各国共生、共栖、共济下的“中国立场”。
中国石油作为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之一,始终秉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宗旨,致力于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10年来,努力推动煤层气、页岩气、油砂、生物燃料等新能源业务的发展,取得了积极效果。作为清洁能源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发展航空生物燃料,更是“中国选择”下的石油担当。
早在2007年,为推动我国林业生物质原料基地建设,中国石油和国家林业局签署合作协议启动“林油一体化”项目,利用四川、云南的荒坡林地种植小桐子,已建成小桐子能源林120万亩,远期将建成350万亩,年生产小桐子毛油20万吨。与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单位共同发起,设立中国绿色碳基金,并开展了以碳汇为目的的造林及森林经营活动。目前,中国石油碳汇林分布在全国15个省(区)市。
据统计,我国木本油料树种的种植面积为400多万公顷,种子含油量40%以上的有154种,现在产量能达到500万吨。同时,有5700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和盐碱地、沙化土地可种植生物质能源树种,发展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
几年来,中国石油与有关科研机构、原料基地公司合作,掌握了小桐子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的成套技术体系,通过无性繁殖育苗、树型修剪及矮化、高位换头嫁接、雌雄花调控、催花壮果等系列技术,大幅度提高亩产量。
可喜的是,原料林基地的建设,以及高科技技术的运用,不仅绿化了荒山荒坡,还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通过种植小桐子,三年后每亩可实现收入500至800元,林下种植黑木耳,当年每亩还可收入千元以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据悉,中国石油近期将在西南地区建设一套年6万吨的航空生物燃料示范装置,每年可提供航空生物燃料3万吨,实现航空生物燃料的规模化生产,同时制定相关的标准及规范,并在国际航线上实现载客飞行。预计2015年,我国航空生物燃料所占比例将达到1%。
为绿色航空加油助力,为发展低碳经济率先垂范,中国石油仍在努力,中国石油正在路上。
产业融合辟蹊径
产业融合是低碳经济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中国石油研究开发适合航空的生物燃料即是一个例子。
中国石油此次利用碳汇林原料研发成功航空生物燃料,不仅体现了作为中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先作先为,勇担发展低碳急先锋;更重要的是,中国石油此举证明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念。
在一般观念中,低碳经济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社会付出,需要牺牲经济效益,因此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之间存在内在冲突。
中国石油此次利用碳汇林原料研发成功航空生物燃料,则证明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社会责任,还是一种需要智慧的社会责任;低碳经济不是简单的使社会经济低碳化,而是可以在实现社会经济低碳化的同时实现效益化。
其实,碳汇林作为有效资源,不仅可以具有生物上的碳汇功能,还被用来作为工业原材料,其中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发展生物质能源。但碳汇林发展生物质能源要实现产业化和效益化,与一般产业一样,需要技术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技术化是碳汇林转化为有效能源产品的前提和基础,碳汇林产品要转变成航空燃料,需要的技术水平是比较高的;规模化是碳汇林产业化的重要条件,产业需要很大固定投资,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有效益;品牌化是碳汇林产业化的重要保障,品牌化意味着产品的质量标准有保障,也意味着销售渠道是畅通的。
中国石油此次实现碳汇林和生物燃料的有效连接,是其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战略的一个有效实践,是对自有技术、标准、渠道、品牌等核心产业竞争力的充分利用,是对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政治责任的完美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