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政府办公楼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不得竣工验收。在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政府既要是推动者,又要是带头者。”在近日于北京举办的第九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开幕式上,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张庆风如此强调。
虽然目前《住宅建筑规范》、《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部有关建筑节能的国家标准已经亮相,“四节一环保”为核心的建筑节能工作也已成为我国政府节能总棋盘上的一颗重要棋子,然而面对我国庞大的建筑市场,建筑节能在推广落实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阻力。针对此现状,张庆风在论坛上特别做出了“建筑节能需要政府带领和科技创新”的主题发言,并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必须以政府机构节能运行管理为突破口,带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管理和改造”。
科技创新是节能重点
“《建筑节能管理条例》中第31条明确规定,政府办公楼和大型公共建筑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建筑节能测评单位进行能效测评,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不得竣工验收”,张庆风在论坛上如此透露。据了解,被列入国务院2006年立法重点项目的《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目前已基本完成修改即将出炉,其中将首次作出通过经济激励促进建筑节能的规定,并要求商品房标明节能指标、政府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强制实行能效测评,否则将依《条例》处罚。
而另一方面,科技的创新也是建筑节能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张庆风主张应用新型节能房屋体系。他指出,加大外墙外保温成套技术的使用力度、广泛使用符合节能标准要求的节能窗、采用先进合理的供热方式、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都是新技术在建筑节能上应用的有效途径,“必须加快这些技术的推广力度,以更好地实现建筑节能目标。”
“只有在各级政府强有力的带动和法规的全面实施后,全社会都不断关注建筑节能的形势下,同时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建筑节能目标,建设节约型城市、节约型社会”,张庆风说道。
多元的协同评估模式
对于节能建筑评估认定的问题,曾在建设部科技司和住宅中心组织过相关工作的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化商会会长聂梅生有着更深的理解。她指出,包括建筑节能和住宅性能认定在内的评估体系,在制定评估模型时多采取一元的模式而非二元乃至多元的协同评估模式,因此在实施时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在涉及节能、节地、节水时更多的强调节约率,如节能50%、节水30%等,并不同时评估在达到该项指标时对建筑的功能和舒适性、健康性的影响”,聂梅生举例道,“而另一方面,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住宅性能评价时,往往不去评价由此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影响”。她认为,有时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要牺牲人的舒适度,或者要改变生活习惯,这二者之间是需要妥协的。“正因如此,近年来国际、国内有关建筑评估方面的模式在走向多元化”。
在由科技部发布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课题研究成果中指出:“绿色建筑希望消耗最少的能源和资源,给环境和生态带来的影响最小,同时为居住和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与良好的服务,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聂梅生表示,以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破毁环境的代价所获得舒适的“豪华建筑”并不符合节能建筑的要求;而放弃舒适性,回到原始的茅草屋中,虽然不消耗能源和资源,却也不是节能建筑所提倡的。
“因此在评估体系中,节省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条例与室内舒适性、生活质量水平以及建筑功能的条例必须同时兼顾,不能彼此相加或相抵消”。
调整节能市场的供需不平衡
“我国处于一个高能耗的时期,建筑节能是一个必须发展的社会课题,同时也将给老百姓带来经济上看得见的实惠”,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副总经理卢求向记者表示,“然而目前消费者在购买房屋时,更关注的是绿化率等因素,几乎很少有人去问房屋的能耗是多少,这就直接造成了节能市场的供需不平衡”。他认为,政府应该正确引导消费者在购买房屋时,能够认识到如果房屋不节能将带来多少能源消耗与实际经济损失。
“政府应鼓励消费者把‘节能、能耗’作为购买房屋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数据,以拉动市场对节能需求”。卢求指出,正如政府通过多年的努力,让消费者将车辆的百公里耗油量作为购车时的一项重要参数标准。“只有通过引导消费者的建筑节能意识,推动节能市场的需求,才能使得市场上出现更多的节能建筑。”
圣戈班依索维尔中国销售市场总监赵连明进一步表示,政府还应做好节能技术和解决方案,把欧美一些成功的节能技术和解决方案以及成套的图纸拿到中国来,再根据中国的住房特点和消费者特点开发出与国内市场相适应的节能产品。“只有节能技术的解决方案和消费者对住房能耗认知度的同时提高,才能推动整个节能市场的发展”,赵连明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