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有着很大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可是几大关键技术领域却严重依赖国外:当前流行的兆瓦级风电机组、生物质直燃发电的锅炉、太阳能光电所需要的多晶硅原料等等,这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设备和材料全部依赖进口,甚至进口还要受到限制!在国际市场的变动中,我们只能被动地看着它们的价格扶摇直上……这一切都使得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居高不下,其中,光伏发电的成本约是火电的10倍。
如何才能从外国人手里抢回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主动权?在6月17日举行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化论坛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毛如柏给出的答案是:可再生能源真正做到“物美价廉”,最关键的因素是科技创新,政策应成为催生创新的摇篮。
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兼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在论坛上透露,正在编制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将占到全部能源消费的10%左右,到2020年争取达到16%。
毛如柏说,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大规模开发利用,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是解决高成本的最关键因素。风力发电能在近10年取得大规模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发电成本的迅速降低,而成本降低的原因除了有各种税收优惠和补贴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风机技术本身的不断成熟。主流风机的单机容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500千瓦、600千瓦发展到现在的1兆瓦、2兆瓦甚至更高,科技进步使人们利用风力资源的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使风电机组的单位造价在十几年的时间内下降了70%以上。
与风电相比,更具潜力的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依然很高。毛如柏说,他了解到,根据太阳聚光和跟踪理论的新突破而开发的各种更廉价更高效的新型太阳能接收器正在陆续研制出来。从几个太阳到成千上万个太阳的聚光,可广泛用于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高温提纯和冶炼等领域,其中采用4倍聚光的新型太阳能光电系统,已经做到将光电成本下降一半。对于这些更经济、更高效、更可靠并且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国家应该研究如何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创造条件使其尽早开展示范,推动其逐步规模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孕育更大的技术创新。
毛如柏指出,当前,“自主创新”的提法已经深入人心,可是在真正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非技术性的障碍,即勇气不足、信心不足。在关键技术领域,不能因为国外没有做过的或没有做成,就认为我们做不成或根本不去做;对国外流行的技术,不能一味模仿和照搬。有扬有弃,才可能真正“自主”真正“创新”。
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参加了论坛。他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列为了优先发展主题,给以重点支持。科技部一直非常重视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通过“863”等科技计划,支持了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涉及风电、小水电、太阳能光热及光电、地热、核能等,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同时,科技部还组织开展了相关领域的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以期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