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集热器生产国和使用国,但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8能源蓝皮书《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指出,三大瓶颈制约着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形成一条清晰的产业链。
前景看好
作为最有前景的新能源之一,太阳能产业被看成是完成节能降耗指标的“排头兵”。多年来,光伏产业一直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和最稳定的领域之一。据预测,今后10年光伏组件的生产将以20%-30%甚至更高的递增速度发展。
光伏发电的未来前景已经被愈来愈多的国家政府和金融界如世界银行所认识。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光伏发展规划,如到2010年,美国计划累计安装460万千瓦含“百万屋顶计划”;欧盟计划安装37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白皮书;日本计划累计安装500万千瓦NEDO日本新阳光计划,预计其他发展中国家150万千瓦估计约10%,预计世界累计安装1400万千瓦-1500万千瓦。到21世纪中叶,光伏发电将成为人类的基础能源之一。
三大瓶颈
然而,中国太阳能产业存在三大瓶颈:原材料、设备和技术依靠进口,使得产业先天不足;技术门槛过低导致无序竞争,使得后天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而缺乏鼓励政策,传统观念又使得这种清洁能源没有用户市场。
太阳能产业在中国正式起步只有十多年的时间,目前在设备、工艺、技术和人才等方面都需要引进、消化和吸收。多数核心技术,特别是硅材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在整个产业链中,原料、技术和设备已经被国外垄断,国内太阳能企业能做的只有终端设备的研发和生产。90%以上的原料和设备进口,90%以上的产品出口。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硅片焊到一起,虽然做的是高科技产品,但是仍处在低档次的加工水平,和生产皮鞋、领带没有区别。
此外,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的太阳能生产企业已达3000多家,打着太阳能发电旗号的产品和企业层出不穷。“杂牌多,市场乱”是目前太阳能市场的写照。目前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约500万台,其中90%以上是各种小牌子。从产品外观看都差不多,但质量、价格差别却很大。参加竞争的企业很多,为了生存,太阳能只能像家电那样玩“价格战”。因为设定的技术门槛太低,没有资质的企业、不符合技术标准的企业都能进来,质量低劣的产品导致消费者对太阳能不信任。这种自由竞争导致了恶性循环。
观念落后是最大瓶颈。一些建筑行业出于设计外观的考虑,不赞同在顶楼安装太阳能电池;一些用户由于生活习惯的原因,不愿意使用太阳能;还有部分用户因安装使用不当而抵制太阳能。使用者的不赞同使太阳能设备没有国内市场。一方面国内产业规模扩大,竞争者逐渐增多;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却不能得到同步扩展,大部分国内企业只能寻求出口获得利润。面对中国大量出口的太阳能终端设备,欧洲部分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采取限制从外国进口相关产品的政策。这无疑使国内太阳能生产企业雪上加霜。
太阳能利用需要政策支持
作为新能源的代表而被寄予厚望的太阳能产业陷入了一个死结:一端是没有核心技术、只能重复低端加工的无序竞争环境,另一端是缺乏用户认同、萎靡不振的消费市场。
对此,蓝皮书指出,只有政府出台鼓励用户使用的政策,才能解开这个死结。具体应该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强制推行太阳能产业国家标准,使得一大批不符合资质的企业被淘汰出局;二是对太阳能生产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税收方面予以优惠政策;三是对太阳能使用者予以优惠补贴,尤其对贫困人口和农村人口实行补贴。
蓝皮书认为,根据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以及中国国情,太阳能发电在中国推广可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当电池板价格在每瓦4美元-5美元时,可以在内蒙古、西藏等边远地区建立独立的光伏电站。这些地区比较偏远,建设传统的电网成本大、风险高,而一般当地的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所以通过光伏项目可以为边远地区的居民解决用电难问题。
第二步,当电池板价格降到每瓦3美元-4美元时,太阳能发电全面进入城市,利用现有电网,推广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国内城市的太阳能资源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发电成本与环境效益来发展太阳能。
第三步,当电池板的价格为每瓦1美元-3美元时,可以选择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荒漠地区发展相对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站。由于这些地区一般远离城市,需要投入巨资修建电网、变电站等设施,只有当光电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才有条件建设。
第四步,当电池板价格在每瓦1美元以下时,滨海滩涂、城市道路天棚等都成为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理想场所。
“光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蓝皮书称,纵观外国的成功经验,太阳能发电的推广无一不是在政府鼓励下发展的。当前要做的就是加大科研投入,力争在多晶硅提纯等光伏发电的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使光电的应用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尽快在国内搭好产业链,让企业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