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要闻 » 国际新能源要闻 » 正文

国家力量的角逐 全球石油公司打响抢油战

日期:2006-06-28    来源:经济  作者:张锐

国际新能源网

2006
06/28
15:1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国家 角逐 全球 石油 抢油战

在表面上看来仅仅是一种全球性商业行为的石油公司"抢油战"其实已经不约而同地打上了国家力量的烙印

  在如今石油资源推拥到关乎全球经济安全的敏感位置时,围绕着"黑金"所展开的争夺战也被地球村中的石油公司演绎得风生水起。而透过石油开发市场的凌厉攻势和刀光剑影,人们也清晰地看到了站在石油大佬们身后国家力量的强大身躯。 
 

         布局中东

  同遍布全球的产油区相比,海湾地区的石油藏量令任何一个石油开发商垂涎欲滴。国际能源机构分析指出,中东地区的石油储藏量占全球石油总储藏量的60%。但令国际石油公司无奈的是,中东各国普遍对油田实施国有化政策。曾经持续20多年的国家对石油开采权的控制让那些梦想在中东大发"油"财的国外石油商只能望油兴叹。但东方不亮西方亮。虽然在染指油源方面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但西方石油公司却在石油销售权上可以大包大揽。其结果是逐渐形成了今天由英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英荷壳牌公司、德士古-雪佛龙4大石油寡头垄断中东石油市场的局面。

  犹如当年俄罗斯征服远东和西伯利亚一样,在凶悍的哥萨克骑兵后面是追逐商业利润的皮毛商。伴随着美国大兵闯入伊拉克,埃克森-美孚以及德士古-雪佛龙等国际石油大腕也接踵而至。这些美国油商如今完全可以在瓜分伊拉克石油开采权上逞强耍威,蛮横要价。不仅如此,被美国称为"邪恶轴心"的伊朗及其石油制控权也可能面临着如同伊拉克那样的命运。但面对着山姆大叔的恐吓,德黑兰一方面在高调制造核威力的同时,又通过有限开放石油开采市场与西方大国阴谋进行着巧妙的博弈。中东地区石油开采的国有化特色由此也在逐渐消褪,国际石油开发公司也相继踏上了这块涌动着黑色财富的版土。

  日本石油公司算得上是登陆伊朗的成功者。其安插在中东地区的阿拉伯石油公司专司获取该区石油开发权的职能,而且迄今为止也颇有收获。其中争夺伊朗阿扎德甘特油田一直被其看成是在石油开采权运作上的一部成功之作。资料显示,阿扎德甘特油田探明储量为260亿桶,可开采量约为50亿至60亿桶,是自俄罗斯发现普里奥博耶油田以来世界上已发现的尚未开采的最大油田。当伊朗决定出售阿扎德甘特部分开发权时,旋即引来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英荷壳牌公司等国际石油大亨的纷纷投标,而为了能够如愿抢到这块肥肉,日本阿拉伯石油公司纠集了国内的数家财团组成豪华阵容与对手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较量,最后终于将阿扎德甘特揽入到自己的怀抱。根据双方协议,日本三家石油开发公司出资20亿美元获得了阿扎德甘特75%的股份。此举引来了美国方面的"严重关切",其理由很简单,日本开发伊朗石油有可能帮助伊朗推进核武器开发计划。美国政府在日前已非正式地要求日本至少暂时停止开发步伐。然而,一向跟在美国屁股之后高声附和的日本这次并没有完全买它"主子"的帐,从年初至今,日本石油公司在阿扎德干油田摆开的开采阵势一点也没有减弱。不过,为了不让美国"翻脸",日本石油公司还是在日前宣布把从伊朗进口的原油由2005年的日均14.2万桶降低到日均12万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作出这种决定的国家。

  同样顶着美国可能刮起"经济制裁"恶风的印度石油与天然气公司(简称ONGC)如今也在伊朗南部摆开了作战的架势。根据印度与伊朗达成的石油开采协议,ONGC等印度国有石油公司将直接参与伊朗至印度的天然气管道的建设。该管线以伊朗南部油田为源头,通过陆路穿过巴基斯坦到达印境内,投资41.6亿美元,计划2009年建成投用。此管线一旦铺就,伊朗每年向印供应500万吨液化天然气。无独有偶,ONGC还在前不久与伊朗方面达成了在未来25年购买伊朗气田的液化天然气以及对其进行投资400亿美元的能源交易。

  与日本、印度等国石油公司在中东展开的凌厉进攻态势相比,中国石油公司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作风为自己赢得了不菲的业绩。如中石化参与伊朗亚达瓦兰油田竞标并成功获得了该油田的50%的勘探开发权,该项目也是中国的石油公司与伊朗合作开发大型油田的首个记录。不仅如此,中石化还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签署了相关开发协议,首次正式登陆世界最大的油气富集区沙特阿拉伯。

  对阵非洲

  如果说已经探明1120亿桶石油储量的非洲招徕了国际石油开发商们的攫取目光的话,那么,到处都是"黑金"的西非几内亚湾地区如今已经演变成了各路石油公司劲旅拼比打斗的新战区。在几内亚湾,探明拥有石油资源的国家有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喀麦隆、加蓬、刚果(布)、安哥拉、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以及靠近几内亚湾的乍得等国,其中尼日利亚和安哥拉是该地区的两个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的国家。正如英国《卫报》所说,世界各国正在进行一场新的"西非争夺战",目标是石油和矿产,参与者是美国、法国、英国和日本以及亚洲各大石油公司。

  与在中东地区表现出的超前进攻姿态相比,美国石油公司自认为由于本家政府在非洲战略上的"疏忽"而对非洲石油开发慢了半拍,因此,这些石油开发巨商们如今正快马加鞭,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向当地石油发起了猛攻。埃克森-美孚公司正在铺设一条耗资37亿美元的输油管道,把乍得新的石油供应输往喀麦隆的大西洋海岸。雪佛龙公司则计划在今后5年内投资200亿美元,扩大其在非洲的石油生产能力。

  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产油国,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400亿桶以上,但由于国际制裁,该国的大部分油田至今都没有经过充分勘探和开发。为此,尼日利亚政府加快了向国内外的石油公司发放石油勘探开采证的步伐。首期发放的30个油区勘探开采权证的拍卖总价超过20亿美元。这场有英荷壳牌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等18家石油巨头参与的竞标大会因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飙升被演绎得格外亢奋,而终极游戏却在韩国与印度石油公司之间展开。最后,韩国石油公司动用优先否决权,以4.85亿美元的竞价夺回了印度石油公司本已到手的两个区块开采权。

  韩国在尼日利亚上演的精彩故事前不久在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身上得到了复制:经过激烈的角逐,中海油最终与尼日利亚的南大西洋石油有限公司签署协议,以22.68亿美元的真金白银将尼日利亚海上石油开采项目--OML130区块的45%权益揽入怀中。

  亚洲公司在非洲出人意外的胜利让捷足先登的美欧油公司好生不快,其中英荷壳牌公司等西方石油巨头已向尼日利亚政府集体提出了抗议。不过,由于尼日利亚余下的40多张石油开采证书不久还会发放,因此那些美欧石油巨头肯定不会再让自己失手,并在摩拳擦掌地等待着下一个夺标战的来临。

  与尼日利亚激烈的火拼相呼应,在撒哈拉以南的安哥拉,国际石油公司对油源展开的瓜分行动也十分热闹。美国雪佛龙-德士古公司今后几年准备在该国投资40亿美元开发石油。埃克森准备在未来4年投资40亿美元开发安哥拉6个深海油田项目,其中其子公司埃索公司已投资近百亿美元在安哥拉获得了3个深海石油开采项目,同时埃索公司又在安首都罗安达西北海域兴建了一座日产原油25万桶的深海油田;而就在这水深千余米的同一海域,意大利阿吉普公司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也相继安装了多种先进设备,没日没夜地朝着海底深处钻探。与此同时,BP、壳牌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的石油公司也纷纷介入了安哥拉的石油开发。近来,BP公司在安哥拉1600米深海发现了两处石油开发眼泉,道达尔公司则与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合作,在安哥拉第32深水区块勘探喜获成功,仅此一举,道达尔就将日产原油6800桶的商业大单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搅热里海

  有着"第二波斯湾"美誉的里海地区所蕴藏的石油资源让任何一家国际石油开发商都不敢小觑。根据已探明的地质资料分析,里海的石油储量约在1100亿桶到2400亿桶之间,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8%。其中仅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就拥有近一半的资源,是美国石油储量的3倍多。里海成了响当当的"黑金之海"。

  石油争夺战的枪声随着中亚外高加索各国独立而响起。嗅觉灵敏的美国雪佛龙集团、埃克森公司、阿莫科国际石油公司以及美孚等一些大型石油公司等抢在第一时间开进了里海地区;而在支持石油公司参与中亚地区石油开发的政策驱动下,欧洲的石油开发企业BP、壳牌等也先后向里海地区快速集结。但资料表明,美英两国目前仅控制了里海27%的石油资源开采权,因此未来里海地区将成为继波斯湾地区之后国际石油公司新的"角斗场"。

  事实上,西方石油公司在里海地区构筑一个像中东一样的垄断格局的企图已经有些渺茫。由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拥有主要股份的里海"库尔曼加兹"油田石油储藏量高达10亿吨,而且,根据印度与俄罗斯签署的相关石油协议,印度的国有石油公司将投资15亿美元参与 "库尔曼加兹"的油田的开发。印度报界认为,鉴于里海油田开发热还未兴起,印度此时插足这里为时不晚。不仅如此,中国石油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已经拥有的总探明储量为5.06亿桶的两个油气项目,由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共同承建的中哈石油管道也正式开工,而且第一期工程也在前不久正式竣工投产。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国石油巨头都直接参与这条跨国石油管道的建设。

  同海湾国家石油开采权对外有限开放所不同,里海地区国家在"石油立国战略"的强烈驱动之下纷纷打开了招商采油的大门。仅阿塞拜疆就曾一次性将21个石油开采合同签署给了西方石油公司,这份被外界称为"世纪合同"的协议让欧美石油巨头争相撒下了130多亿美元的真金白银。

  作为两个发展中大国,中国与印度的石油企业在里海地区曾不止一次地发生过正面交锋。从哈萨克斯坦到厄瓜多尔再到叙利亚,中印两国石油公司不断以竞争对手的面孔出现。多次吃败仗的印度石油企业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了单兵作战的艰难,于是,包括印度石油部长艾亚尔在内的印度官员以及石油开发商们几乎一致地向中方发出了在国际石油竞标中联手合作的明确邀请。去年12月下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首次联手竞购价值5.78亿美元的叙利亚油气资产并一举成功。人们相信,中印能源的合作好戏还在后头。

  争夺明天话语权

  只要有石油的地方就活跃着国际石油公司的身影,甚至只要在理论上被推定为可能存在石油的地带,就会引来石油勘探与开发巨头们的快速集结与围剿行动。毫不吝啬的数以亿计的巨额资本投入裸露了石油公司对"黑金"资源的疯狂追逐欲望,而当无数只贪婪的目光发生激烈碰撞时,一场场对石油资源的空前争夺战訇然打响。

  如今的世界石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持续多年的低油价阻碍了石油生产领域的投资,石油勘探、开采等设施都难以跟上需求增长的速度,石油输出国和其他产油国的石油产量正在逐渐接近产能上限。但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强劲发展又对石油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国际能源情报署预测,到 2010年,全世界将消耗掉可供开采的全部石油储藏量的一半;而全球石油消耗量的速度将以每年大约 2%的速度激增,至2025年达到每天1.19亿桶。在一个供给有限但需求无限的石油市场生态中,石油价格已经完全脱离了自身成本而向上狂奔,未来油价突破100美元/桶已经不是什么神话,甚至不需要花太久的时间。这种价格持续扬升的态势无疑为国际石油公司制造了一个未来的巨大利润空间,谁能够控制了今天的石油开采权,谁就取得了瓜分明天市场利润的绝对主动权。

  的确,在全球几乎所有行业都饱受着高油价苦苦煎熬之时,那些国际石油商却在为自己的盆满钵盈而弹冠相庆。美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2005年获得了360亿美元的纯利润,从而刷新一家公司盈利世界最高纪录。英国壳牌石油公司同年的纯利润达230亿美元,刷新英国一家公司盈利最高纪录。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同年的纯利润约为142.8亿美元,刷新法国一家公司盈利最高纪录。这些从石油身上流淌出来的丰厚利润让得利者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变得更加执着与疯狂,也刺激着更多的国际石油公司义无返顾地投入到残酷的石油资源绞杀战之中。

  当然,全球石油公司纷纷走出国门加入到国外石油资源的疯抢之中,除了本国石油开采量十分有限之外,还与国内的开发成本高昂进而出现利润空间压缩直接相关。在美国,采油成本目前升至到了25-30美元每桶,同样,中国的原油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较好的大庆油田为17-19美元/桶)。与此相对应的非洲和中东地区生产成本则只有3.73美元/桶。不仅如此,随着石油开采技术的进步,全球石油生产成本较十年前降低了50%,在海洋钻井可达2400多米的同时,技术成本也降低了30%。这使得石油生产更加有利可图,同时驱动着国际石油公司加快步伐走进海外油气市场。

  争夺石油资源的上游制控权是国际石油公司特别是亚洲石油公司参与海外石油争夺的主要追求目标。由于亚洲国家至今一直没有成功的原油期货市场,缺乏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定价的话语权,而且,由于各国原油战略储备脆弱,根本无法利用原油库存增减来引导和调节市场需求及油价涨跌,只能被动接受国际油价的摆布。而只有掌握了上游的石油开采权,才能最大限度地分化亚洲国家经济在高油价时代面临的风险。正是如此,中国、日本、印度和韩国的许多石油公司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加入到了国际石油资源开发的竞争市场中。

  还须正视,在表面上看来仅仅是一种全球性商业行为的石油公司"抢油战"其实已经不约而同地打上了国家力量的烙印。从美国政府耗资40亿美元修建巴杰石油管道(阿塞拜疆巴库至土耳其杰伊汉)以帮助埃克森-美孚等摆脱俄罗斯的节制,到日本政府向非洲国家援建和扶贫项目拼命撒钱以为本国石油公司进入非洲提前开道,再到后起印度所展开的全球"石油外交"攻略,人们清晰地听到了为自家石油公司呐喊助威的国家声音,同时我们也相信,基于强大政治力量支撑和驱动的全球石油公司所打响的下一轮"抢油战"定会更加风云跌宕。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