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来总是称自己地大物博,但现在不太有这样的提法了.中国事实上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人均资源储量没有一样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据新华社信息中心资料,中国人均天然气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石油为11%,煤炭为56%,铝土矿为15%,铁矿为42%,铜矿为27%。
中国资源保障系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如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利亚,孟加拉国国等国家,仅是巴西,美国,俄罗斯等资源大国的一个零头。
中国虽然人均资源匮乏,但却选择了走高耗能工业的道路.2004年,中国GDP占全世界GDP总量的4.4%,而原油、氧化铝、钢材、铁矿石、原煤、水泥的消费量则分别占世界消费总量的7.4%、25%、27%、30%、31%、40%。
过去二十年,中国涌现出一大批出口型的高耗能企业,如炼油厂,造纸厂等,等于外国把一些高投入,高污染的工作外包给了中国.既然国内资源不够就只能从国外买,如今中国40%的原油、50%以上的铁矿石、60%以上的氧化铝都要依靠进口。
**资源价格抬价的政治阻力**
要改变中国的产业结构,一个办法就是提高国内原材料价格.过去3年内,中国原煤价格上涨29%,远低于同期国际市场原煤价格79%的涨幅.中国成品油价格最近3年的涨幅也远低于国际石油价格.厦门大学经济学教授,原亚洲开发银行东中亚部能源专家林伯强撰文指出,由于主要能源的不可再生性,现在人为的把能源价格压低只会使未来的价格更高。
提高国内资源价格,利用价格杠杆来引导企业向低耗能的行业转型,是一个自然的经济选择,却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决策.因为能源价格涨价,会同时影响富人和穷人,对小商小贩和收入不高的普通人的打击更大,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国际油价涨得那么厉害,多年未涨价的出租车提价是再正常不过了,但在中国就受到很大的舆论压力。
申银万国的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中国政府一贯的策略是:不改变既得利益者的权益,因此北京更有可能靠发展新能源,而非给原材料涨价,来帮助改变目前不尽合理的经济结构。
**扶持新能源**
2005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倒数第12位.人均GDP在5,000美元的时候,正是污染最严重的.这时候人们为了经济效益的增加,原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中国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但随着收入的增加,这种想法应该会有所改变。
近年来,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和节能降耗和环保技术等新能源概念的股票受到投资人的追捧.去年12月,中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SuntechPowerHoldings)在美国股市上市首日猛升41%,显示国际投资者看好中国新能源的发展。
中国风力发电能力只是世界领先的德国的1/15,还有很大发展的潜力.连原不如中国富裕的印度,风力发电的能力都是中国的3倍.中国最大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表示,预计今年营业收入将增长逾一倍至12亿元人民币,而2008年可增至40亿元,并积极筹划海外上市融资事宜。
新能源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不少企业还停留在概念阶段,赚钱之日还遥遥无期.新能源投资虽然是个热点,但投资者还有必要审慎鉴别,究竟哪些是真正有长期增长动力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