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记者从上海市政府有关方面获悉,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环境集团)日前中标西南地区最大的垃圾处置项目———成都垃圾发电厂项目,在众多竞争者中稳获该项目25年的特许经营权。
据悉,成都垃圾发电厂项目总投资4.73亿元,日可焚烧生活垃圾1200吨,年处理垃圾40万吨,垃圾处理量占成都市生活垃圾总量的40%左右,并每年向该地区供电约1.1亿千瓦时。
据上海环境集团总裁陶小平介绍,上海市垃圾处置项目布局目前已基本完成,在建和已建项目中上海环境集团占80%以上份额,所剩项目开发空间已十分有限。但据了解,国内许多城市市域垃圾处置滞后,急需有实力、有眼光的大企业参与其中。所以上海环境集团从今年年初开始,改变和调整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全国市场,成都垃圾发电厂项目遂成为他们重点攻克的第一个目标。
有资料显示,在1986年-1999年期间,全国城市垃圾清运量年平均增长率为6.5%,城市垃圾量的增长与城市人口增长基本同步;1999年,全国668座城市共有垃圾处理厂(场)696座,年清运垃圾1.14亿吨,每天垃圾处理能力为27.68万吨,垃圾处理率63.4%。
国家十分重视垃圾处理问题,2002年12月18日,第一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垃圾处理专业委员会在深圳成立,与会专家就我国垃圾处理行业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及发展前景进行研讨,认为城市垃圾处理必须走产业化道路。专家说,目前我国垃圾处理的投入与垃圾处理的需求相比明显不足,垃圾处理的水平还很低下,部分大城市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以郊外堆放、简易填埋、卫生填埋为主,很少一部分采用焚烧处理,一些高温堆肥场基本上处于半运转状态。
“垃圾处理难”,背后暴露出国内垃圾处理行业的现状。有专家分析认为,从管理体系看,一是部分城市在垃圾处理管理上政企不分,基本上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缺乏自身活力。二是由于有关政府投入不力,城市垃圾处理缺乏资金来源,处理率低、处理效果差;城市垃圾收运机械及辅助生产设备陈旧,机械化作业水平低,设备不足,工人作业条件差,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三是城市垃圾收运处理技术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由于缺乏资金投入,限制了垃圾收运、处理技术的发展。
从技术角度看,一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回收利用工作才刚开始,分类收集效果还不明显,无法将占垃圾50%以上的厨房剩余物有效分开剔除,混合收集仍是大城市普遍采用的垃圾收运方式;二是堆肥处理主要采用低成本系统,大部分垃圾堆肥处理场采用敞开式静态堆肥,应用较多的是一些机械化程度低的静态通风好氧发酵技术,因堆肥质量不高、堆肥筛上物不能及时处理,气味、污水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其应用也受到一定限制;三是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在我国发展较慢。
目前,制约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建设投资与运行费用不足,缺乏可靠、实用的国产化焚烧处理技术,在这方面,上海环境集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获得国内垃圾处置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开拓市场,上海环境集团早在两年前就着手技术储备,先后与法国、意大利、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地区拥有技术专利的公司合作,用1—2年时间吸收、消化了世界先进垃圾焚烧技术,他们投资建设的上海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场,因为焚烧过程实施全程密封,垃圾臭味不外溢,焚烧后的废料被妥善处理,有害物的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当成都垃圾发电厂项目招标信息一出,上海环境集团与海内外几十家企业一起竞标,经过几轮淘汰,包括上海环境集团在内的10家企业“入围”,其中既有国内企业,也有日本及欧洲的外资企业,群雄逐鹿“硬碰硬”,最终上海环境集团以较大实力和技术优势喜获“鹿茸”。
陶小平透露,上海环境集团今年已在国内中标了5个垃圾处置项目。除成都垃圾发电厂之外,还有广东、江苏的两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山西、浙江的两个垃圾填埋场。目前,上海环境集团正在跟踪、接触全国50多个垃圾处置项目。除此之外,陶小平表示,明年他们还计划进军全国垃圾收运市场,力争5-10年发展成为中国垃圾产业中的“龙头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