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能源发展指明了道路。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里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存储能力和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
2020年5月,山东省能源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紧紧围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科学提出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创新方式和保障措施,推动全省可再生能源持续降低成本、扩大规模、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实现高比例、高质量发展。
2020年10月,山东省提出“发展绿色能源、助力动能转换”的任务目标,要求大力推广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优化能源供给途径,大力实施“四增两减一提升”工程,为能源结构“降压减负”。
2020年12月2日,山东省委发布了《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在新能源新材料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以核电、氢能、智能电网及储能等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前沿新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先进基础材料等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优化煤炭开发布局和煤电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氢能,拓展外电入鲁通道,稳步推动核电、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完善油气储输网络;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
从乳山实际情况看,新能源产业是乳山市六大产业(3+3+N)之一,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全市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超前谋划“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尤为必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于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提升新能源产业产出效益,助推全市煤炭消费压减、留足工业企业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按照上级有关政策,在认真分析乳山市新能源环境、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乳山市新能源资源和产业基础,提出乳山市“十四五”期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推动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本规划是指导乳山市“十四五”期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本规划中新能源范围主要包括: 核能、风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充电基础设施、抽水蓄能等新能源种类和设施。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二、“十三五”发展现状
新能源是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分布广、开发潜力大、环境影响小、可永续利用等特点,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源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乳山市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未来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十三五”期间全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实质性进展,环保能源生产项目和技术推广取得新成效,一批有实力的能源装备企业进入乳山开展选址、规划,部分新能源产业项目已投产见效,全市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一)风力发电科学有序开发
“十三五”期间,乳山市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保护优先、加强环保、有序开发”的原则,风电建设稳步推进。拥有华能和华电2个陆上风场,总装机容量9万千瓦,均已实现并网发电、正常运营,2019年风力发电达14364万千瓦时。
(二)光伏发电发展势头迅猛
“十三五”期间,乳山市太阳能并网光伏电站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壮大,累计办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备案4259个,其中并网发电693户,年上网电量约4300万千瓦时。其中,诸往银凯特光伏发电有限公司20兆瓦生态农业大棚光伏发电项目已投产运营,年发电量约2900万千瓦时。
(三)生物质能综合开发积极推进
“十三五”期间,乳山市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取得实质性进展,现已投产运营的绿色动力生活垃圾焚烧项目是省发改委核准的威海市首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年可处理生活垃圾16.7万吨,年发电量约6500万千瓦时;2020年5月正式投产的乳山国润中恒能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年产730万方生物燃气发电项目,年可发电1400万千瓦时。
(四)地热能开发利用成效明显
“十三五”期间,乳山市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开发建设了小汤温泉、小汤老年公寓、威海天润温泉度假村、福如东海等旅游养生、健康养生项目;同时,滨海新区颐和山水、长城文化苑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利用银滩丰富的地热能资源进行居民供暖,供暖面积达50万平方米。
(五)核能开发稳步推进
“十三五”期间,乳山市持续做好红石顶核电厂址保护工作,积极开展核电产业研究和核电装备制造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同时与上级能源主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跟踪对接国家最新核电开发政策。
(六)能源装备产业蓄势待发
“十三五”期间,乳山市围绕发展能源装备产业,规划建设了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园,并已成功纳入威海市高端园区框架,围绕新能源科技和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主要瞄准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和青岛等重点区域,高效推进精准招引工作,目前山东申华、力磁电气、轻量化铸铝转向节等30多个项目已进园落户。紧跟光伏发电项目升温的有利时机,引入了年产2000兆瓦光伏产品的泛海阳光项目,目前已顺利投产。
(七)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十三五”期间,适应新能源特点的电网运行管理体系已经初步成型,全市供电线路全部实现手拉手互联,有利保证了新能源产业发展和电力消纳需求。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全市充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现有电动汽车充电站9座、充电桩136个,集车辆维修保养、公交车换乘、车辆充电及驾驶员培训于一体的仇家洼绿色交通综合枢纽站项目顺利启动建设。
三、问题短板
虽然全市新能源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相关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相比,与周边区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
(一)产业发展整体规模偏小
虽然全市已初步形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体系,但是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仍存在产业规模小、行业地位低、影响力弱、产出效益差等问题。以风能开发利用为例,受区域政策影响,仅有华电、华能两个风电场,装机容量与邻近的荣成市相比差距较大,荣成市96.6万千瓦,乳山市仅9万千瓦。
(二)产业带动作用还不明显
全市新能源产业在项目规模、发展速度、产业融合度、支撑能力等方面都相对较弱,不能有效满足当前新能源应用快速增长的需求。目前,全市仅有的光伏产品生产企业——泛海阳光尚未达到满负荷生产能力,且产品以贴牌为主,无较大的经济效益,没有真正发挥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此外,乳山市现有的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缺乏开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能力,导致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严重制约了全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新能源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新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各级高度重视、群众热切期盼。以备受关注的汽车充电桩为例,全市新能源汽车挂牌登记近490辆,但全市仅有电动汽车充电站9座、充电桩136个,且位置分布没有做到一体规划,所有的居民小区内均无公共充电站,部分群众采取私拉乱接等方式进行充电,严重影响了群众充电出行和消防安全。
(四)海洋能相关产业发展迟缓
乳山拥有199公里海岸线,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在海洋能开发利用方面,乳山依旧处于起步阶段,缺少优质项目,缺乏专业人才,严重阻碍了海洋能相关产业快速全面发展,海洋能科学技术水平和产业研发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四、“十四五”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针,转变发展方式,强化技术创新,完善机制体制,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多元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适合乳山市发展的新能源产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为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坚强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转型、能源总体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规划引导、科学推进,注重规划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开发利用与产业提升、技术进步协调发展,拓展成长空间,形成符合乳山特色的发展方向。
2.突出重点、优质发展
紧跟国内外新能源发展趋势,结合乳山实际,明确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在核电、海上风电、抽水蓄能、光伏、充电基础设施等领域重点突破。加大新能源产业双招双引力度,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层次不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促进全市新能源产业优质高效发展。
3.科技引领、创新发展
积极学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健全完善的科学创新体系;加快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快速提升全市新能源产业技术保障能力和研发水平。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市上下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超前谋划,充分立足乳山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实施“全域光伏”战略,持续加强核电厂址保护和适时开发,尽快启动海上风电开发和产业聚集发展,不断探索氢能综合利用,科学布局生物质能项目,统筹推进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紧开展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通过各类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不断夯实全市新能源产业基础,特别是通过新能源龙头企业的引入,带动全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五、“十四五”发展重点
(一)核能开发利用方面
积极顺应国家核电开发最新政策,持续加强红石顶核电站选址保护工作。按照上级要求,适时启动红石顶核电项目,大力引进核电装备制造项目和专业人才,为核电项目提前做好人才和技术储备。组织开展核电余热供暖专题规划论证,组织专门团队赴海阳核电对接学习,提前开展管道路线规划设计、成本测算等工作,彻底解决老城区、滨海新区和新开发片区的供热难题。
(二)风能开发利用方面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风能开发利用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集聚优势资源,创新政策举措。围绕海上风场资源利用,积极与上对接,争取多方支持,大力推动深远海国管海域海上风电融合试点项目,重点实施好总投资160亿元、规划容量100万千瓦的明阳智慧能源海上风电融合示范项目(一期)。同时,围绕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发展,积极与明阳智慧能源、上海电气等国内知名风机制造企业对接,推动2个总投资40亿元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尽快落地实施。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在产品出海转运、运输条件配套、项目地块选址等方面提前谋划论证,做好要素保障,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尽快建成见效。
(三)太阳能开发利用方面
持续深化“全域光伏”理念,充分利用泛海阳光的光伏产能优势和地域资源优势,重点引进大型光伏企业参与开发,将乳山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深入开展全市企业、工商业户、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公共设施、大型商贸设施、居民小区、农村住房、养殖大棚等可利用屋顶大摸排专项活动,做到摸清底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利用屋顶(含附属空闲场地)等建筑面积充裕、电网接入条件较好、电力负荷较大的开发区、产业园区,连片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各类机关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农村住房、养殖大棚等各类构筑物,推广建设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鼓励医院、高铁站房、汽车站、商贸城、体育综合体、文化综合体、道路驿站、高速服务区(停车区)等公共设施,在新建、改扩建过程中,统筹考虑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推进实施好总投资4000万元的1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
(四)氢能开发利用方面
将加快氢能产业发展作为超前布局先导产业、抢占新能源技术制高点的重大举措,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抢抓发展机遇,多方招引人才,全力引进氢能产业类项目,积极探索氢能开发利用模式,超前规划氢能基础设施布局,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或布局城乡加氢站等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推广利用氢能源,力争在同一起点上乳山率先起步、赢得先机,为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全市清洁低碳转型发展积累经验。重点围绕乳山丰富的海洋资源,研究探讨发展海上风电制氢,降低氢能制造成本,依托海上风电大型国企、央企和民企,加快海上风电项目实施,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水制氢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共赢。
(五)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方面
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宜电则电、宜热则热、宜气则气,推动生物质能资源规模化和市场化开发,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做好有机废弃物利用,有条件的畜禽养殖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以及酿酒、印染、硅胶等企业,鼓励利用有机废弃物配套建设相适应的沼气工程。做好农村人、畜、禽粪便利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在经济条件较好、居住较为集中的镇、村,鼓励支持建设相适应的沼气、气化等生物质燃气制备工程,开展发电、集中供气等利用。重点建设好总投资1亿元的诸往镇合能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项目。
(六)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立足乳山市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问题短板,坚持保障民生、便民出行,严格执行《威海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实施意见》和《乳山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积极拓宽筹融资渠道,吸引多方力量参与,快速推动全市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本着“统筹规划、分期分批”的原则,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国有企业发行债券、供电公司向上争取等方式,重点做到“三步走”:一是推动居民小区充电设施规划建设。严格执行上级居民小区充电基础设施配建要求,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其中新建住宅小区100%统一将充电基础设施供电线路敷设至专用固定停车位,或预留扩建敷设条件,与主体建筑同步设计、施工、验收。鼓励充电服务、物业服务等企业参与居民小区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对有充电需求且有固定停车位的用户,鼓励自建充电设施。对全市现有的老旧小区,符合公共充电站建设条件的,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城区街道、住建局、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单位的作用,针对小区实际情况,综合各方面意见,合理进行规划,制定科学可行、美观实用的充电站建设方案;对没有公共充电桩建设条件的小区,应在周边临近区域科学选址,依托公共停车场、大型商贸设施停车场、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等现有区域,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公共充电桩,解决市民充电难的问题。二是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充电基础设施。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应充分利用内部停车场资源,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充电桩建设计划目标,规划建设电动汽车专用停车位和充电设施,结合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对市民开放政策,方便市民停车充电。三是推进公共服务区域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坚持“谁投资、谁运营”的原则,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出资或由国有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参与全市公共充电站建设,减轻财政压力。1.引导旅游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推动旅游景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市A级景区应结合实际按需建设充电设施,4A级以上旅游景区设立电动汽车专用充电区域,到2022年底前,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充电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充电设施车位比例不低于10%。2.公交、环卫、市政、园林等定点定线运行的公共服务领域电动汽车,可根据线路运营需求,优先在停车场站配建充电设施,沿途合理建设独立占地的快充站和换电站,推动仇家洼交通枢纽站项目尽快建成投用,合理配建充电桩,在方便公交客运车辆停车充电的同时向全社会提供充电服务。3.对于出租、物流、租赁、公安巡逻等非定点定线运行的公共服务领域电动汽车,应充分挖掘单位内部停车场站配建充电设施的潜力,结合城市公共充电设施,实现高效互补。4.市区公共停车场、大型商贸服务设施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停车场等区域,在规划建设或改建扩建前,要严格落实充电基础设施配建比例要求,到2022年底前车位比例不得低于15%,对新建大型公共建筑物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停车场,按不低于15%的车位比例建设充电基础设施。5.文莱高速下初服务区、威青高速乳山停车区和国省道、西部环山路、县乡路等主次道路沿途,应超前谋划、合理布点,科学配套建设服务设施,尤其应规划建设一批充电桩,提升全市主次道路的充电设施服务水平。
(七)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建设方面
借鉴吸收文登昆嵛山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规划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全力推动总投资64亿元、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的乳山单塔抽水蓄能项目纳入省和国家相关产业规划,积极开展调研论证,摸清项目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梗阻难题,做到提前进行研判、第一时间解决,力争2023年底前完成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推动项目尽快进入实质性开工阶段。相关职能部门、属地政府应超前介入,主动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变更、生态红线调整、林地手续办理、社会舆论引导、涉稳论证评估等要素保障工作,合力为项目尽早开工、快速推进创造便利条件,真正发挥好抽水蓄能电站电网调峰、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作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市级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成立专门推进机构,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各部门立足职能、主动担当,抓好重大事项推进落实,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合力推进新能源产业推广应用、装备制造、科技研发等各领域发展,特别要依托新旧动能转换相应工作机制,聚焦重点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加强要素保障,全力推进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
(二)完善发展体系
通过统筹规划、优化设计、系统集成、体制机制创新,因地制宜实施传统能源与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抽水蓄能等新能源的协同开发利用,扩大新能源在区域供热、供电、供气、交通、建筑等各领域的应用,显著提高区域新能源消费比重,促进区域能源生产和消费转型升级。在产业园区、集中商务区、交通枢纽中心等重点区域,加强终端供能系统统筹规划和一体化建设,通过新能源发电、储能技术、冷热电三联供和微电网等集成应用,探索发输储配用一体化的技术应用和商业运营模式示范,同时强化能源需求侧管理,推动新能源就地生产和就近消纳,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强化新能源发展载体保障,大力引进新能源产业项目,不断提升乳山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活力。
(三)强化智力支撑
深入贯彻“海纳英才计划”,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完善新能源领域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引进行业领军人才或创新团队,为推动全市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广泛吸纳新能源行业协会、企业代表、中介组织等参与,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交流协作,促进行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矩阵式的研发能力布局和跨产业协同平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体系化的技术创新能力。
(四)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适应新能源产业的融资方式和金融服务模式,采用多种投融资模式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深入贯彻上级关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用足用活政策,发挥好政策的导向激励作用。鼓励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新能源产业,通过为各类能源企业纾困解忧,不断壮大企业自身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搭建银企交流平台,引导各类银行、小额信贷机构等金融企业采取投贷联动等新模式,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倾斜支持力度。
(五)完善产业服务
对接新能源产品和技术标准,引领和规范相关领域生产和消费。加强各类新能源开发利用设备及零部件检测和认证工作,搭建检测和认证服务平台。实行关键产品检测制度,鼓励企业开展产品认证。建立完善的新能源产业监测体系,形成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提高产品可靠性水平。鼓励发展以工程建设、技术咨询、运行服务、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教育培训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服务体系。鼓励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积极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业,完善合同能源管理规范和交易结算机制。支持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健全新能源行业组织,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人才培养、技术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企业、消费者、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促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