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政策法规 » 新能源政策法规库 » 正文

打造国家级储能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山东泰安发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日期:2021-12-20    来源: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2021
12/20
13:5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生物质发电 垃圾焚烧发电 燃气发电

【国际能源网 讯】近日,泰安市人民政府发布《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文件指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巩固提高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成果,加快形成较为完善的光伏太阳能产业链条,积极开发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培育制氢、储氢、运氢、用氢于一体的氢能产业链,打造国家级储能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燃气发电,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环保服务产业,打造山东重要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重点推进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新泰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示范基地二期、肥城压缩空气储能调峰电站、纽能氢燃料电池石墨板二期等建设。

构建绿色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非化石能源规模发展并举,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全面提升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优化煤电结构。稳定煤炭生产,加快推进煤炭企业优化重组,抓住新一轮煤炭产业发展机遇,发挥省外煤炭质量好、价格低的优势,储备更多省外优质资源。加大煤电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步伐,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配合做好陇电入鲁项目,加快实施进程,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压力。推进城乡清洁取暖,实施华能泰安2×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项目、莱热入泰等热源项目建设,统筹推进长输供热,建设改造完善供热管网,初步建立泰城南部国电热源、西部热源、东部热源三大主力热源集中供热格局。

强化油气保障。拓展天然气消费市场、实施电能替代工程、开展成品油质量升级专项行动。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统筹全市气源供应、气源主干管网建设,保障城乡用气需求。规划建设盐穴储能储气工程,建设国家级盐穴储气储能产业基地,打造全省储气储能调峰中心;扩大省级LNG储备基地规模,推动省级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和新泰市液化天然气项目建设。

加强新能源利用。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建设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推进太阳能、氢能、地热能等无碳能源开发应用,推动采煤塌陷地农光互补基地、液态阳光氢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持续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规模。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电网工程:重点推进财源110kV输变电工程等70个电网工程,重点推进陇东—山东±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等建设。

石油天然气和储气调峰项目:重点推进肥城大型盐穴储天然气工程、中俄天然气东线泰安段工程项目、泰安60万吨/年LNG装备国产化项目扩容及储气设施建设项目、泰山燃气集团储气调峰项目等建设。

集中热源项目:重点推进泰安市城区西部热源项目、“莱热入泰”长距离输送供热管网工程等建设。

热电联产项目:重点推进华能泰安2×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项目、金明热电3×100MW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山东鲁居2×180MW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大唐桂冠新泰燃气发电项目等建设。

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开展绿色制造试点示范,提升全市绿色制造整体水平。以电力、热力、建材、化工、钢铁等产业为重点,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系列工程,加强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智能管理系统、热泵应用技术等节能技术改造,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模式,推动企业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大力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推行BIM技术,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能效提升、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等工程,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城镇、社区。坚持清洁利用化石能源与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并举,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统筹推进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和非化石能源应用。实施绿色工厂创建工程,引导企业按照绿色工厂建设标准建造、改造和管理厂房。以泰山景区、徂汶景区等为重点,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建设以绿色、低碳、环保、循环为特征的示范区。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能效提升、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等工程,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城镇、社区。大力推动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和替代燃料的开发应用,完善慢行道路系统,优化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倡导低碳出行方式,构建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便捷的现代交通出行体系。大力推行绿色办公,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加强节能、节水等宣传教育,培养节约习惯。加强生态文明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法治宣传教育,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绿色清洁低碳发展领域建设重点

循环经济发展领域:重点推进中韩(肥城)绿色园区、新泰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新泰市年产2000吨钒材(钒氮合金)循环产业项目、超威电源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鲁居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宁阳县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新泰市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泰安市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项目、8万吨锂离子电池回收再利用项目、日产2万方生物天然气及有机肥生态循环利用项目、泰安市全域垃圾分类体系等建设。

煤炭清洁利用领域:重点推进岳华能源集团省煤炭储备供应基地建设;依托泰山集团、山东能源重装集团、利达热工设备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积极推广应用锅炉(窑炉)节能技术和设备。

政策原文:

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第一篇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新时代

泰山“挑山工”重要指示要求

奋力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

第一章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第二章  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第二篇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发展目标

第一章  指导思想

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三章  发展目标

第三篇  全面推进创新发展  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第一章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第二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三章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第四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四篇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章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第二章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第三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四章  加快数字化发展

第五章  塑造一流产业生态

第五篇  坚持扩大内需促进开放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第一章  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

第二章  促进新型消费扩容提质

第三章  扩大精准高效投资

第四章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第六篇  全面深化改革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第一章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第二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三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四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第七篇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第二章  构建城镇协调发展体系

第三章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第四章  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第八篇  完善现代基础设施  增强发展支撑保障能力

第一章  建设智慧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

第二章  打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

第三章  构建绿色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第四章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第九篇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章  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体系

第二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三章  深化农村改革

第十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

第一章  推进新时代文明泰安建设

第二章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

第三章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四章  建设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

第十一篇  推动绿色发展  加快生态泰安建设

第一章  推动绿色清洁低碳发展

第二章  持续提升环境质量

第三章  加强系统修复和自然生态保护

第四章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十二篇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第一章  持续增加居民收入

第二章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第三章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章  办好高质量教育

第五章  加快推进健康泰安建设

第六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十三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泰安

第一章  加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第二章  保障经济社会安全

第三章  深化法治泰安建设

第十四篇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高质量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第一章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章  凝聚砥砺奋进的强大合力

第三章  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泰安市委关于制定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未来十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重要指示要求  奋力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山东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是泰安市对标先进比学赶超、加快发展争创一流的攻坚阶段。必须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第一章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重要指示要求和省委工作部署,承压负重、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66.5亿元,年均增长5.8%,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翻一番。“三二一”现代产业结构持续巩固,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2.2%、4.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937元,年均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发展质效和人民获得感明显提升。

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坚定实施“产业兴市”战略,突出产业集群培育,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工业领军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双50强”,新动能持续增长。2020年,“四新”经济占比达到27.6%,比2017年提高8个百分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68家,是2015年的3.2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1%,比2015年提高24.2个百分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10家,绿色工厂17家,中国驰名商标53件,地理标志商标54件,成功创建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以上各类科研创新平台378个,跻身全国首批22个“科创中国”试点市。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深入实施九大改革攻坚行动,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国有企业、开发区体制机制、扩权强县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推进,率先成立全省第一家市级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场准入领域“证照通办”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探索建立“互联网+医保+医疗+医药”慢病管理新模式,被确定为全国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市。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进出口贸易往来,大力推动纺织服装、电力设备、煤矿机械等优势产能对外投资合作,岱银马来西亚工业园投入运营。“十三五”时期,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833.9亿元,年均增长8.4%,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年均增长14.2%。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集中打好标志性重大战役,开展污染源头防治“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深入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建设,全力加强泰山石保护,生态优势持续放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3.2%,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33.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达到4.95,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改善17.4%,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66.67%,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大力实施“绿满泰安”行动,森林覆盖率达到25.8%,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查复审,荣获“2020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荣誉称号。

城市品质明显提升。高水平编制《泰安市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0—2035年)》,加强泰山、徂徕山、大汶河、东平湖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管理,泰城的“山体线”“水岸线”“天际线”得到有效控制。泰城老城区加快提升改造,东部新城加速崛起,西部现代化宜居城市已具雏形,南部新城稳步推进。积极畅通城市“微循环”,擂鼓石大街、迎胜路南延等“断头路”“卡脖子路”全面贯通,梳洗河、泮河等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供水、供热、供电、污水处理等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顺利通过验收,供水普及率达到99.9%,污水处理率达到97.26%,泰城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86%,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深入实施精准脱贫方略,全市14.5万贫困人口提前两年全部实现稳定脱贫,东平县移民避险解困、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迁建“三大工程”取得决定性胜利。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50.4亿斤以上,泰山茶、泰山板栗、有机蔬菜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总产值达到147亿元,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24家,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品牌总数达到31个,泰山茶、肥城桃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3家,新泰市入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和先导区。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集中式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达到90.8%,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700余公里,2785个行政村实现“三通”。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全力打通交通“主动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43.3亿元,新建、改建高速公路344.2公里,公路里程达到16702公里,青兰高速泰安段、济泰高速、董梁高速泰安段、京沪高速改扩建工程、新泰至台儿庄高速公路全部建成,京杭运河东平湖区段航道具备通航能力,泰安港老湖作业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大清河航道工程顺利推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顺利开工,新泰市光伏领跑基地一期建成并网,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 313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达到44. 5%。新基建加快布局,建成开通5G基站3279个,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16个,运营充电桩达到1915个。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生态治理与保护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累计完成投资115.6亿元,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66,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稳定在80%左右,全面建立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的制度体系。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1111处,全面改薄、消除“大班额”成效明显。精准落实扩大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到27.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2.1%左右。累计改造完成棚户区13.3万套,老旧小区改造4.71万户,集中整治房地产开发历史遗留问题,惠及7.5万户家庭、22万人,军地土地置换经验做法在全军得到推广,第七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岱庙广场、红门广场等一批休闲健身公园先后投入使用,泰山国际登山比赛评为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泰山国际马拉松评为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赛事,全民健身和全面健康加快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成功举办首届泰山国际文化论坛。退役军人、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外事、人防、消防、地震、气象、青少年、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成绩。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法治泰安建设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制度持续完善,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妥善处置和化解安全生产、交通运输、食品药品、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矿山地质、群体性事件等重点领域风险,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实现“双下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战果,群众对信访问题解决情况满意率居全省前列。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六稳”“六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第二章  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一系列新特征新要求,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社会生产水平持续跃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强大国内市场加速形成,发展的韧性强劲、空间广阔。

山东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区位优势明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赋予更大机遇,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产业基础雄厚,市场潜力巨大,改革红利加速释放。

我市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各种积极因素加速集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将有力推动泰安特色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在区域经济科学分工、错位发展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活力;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会经济圈等为牵引的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在泰安叠加,为我市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挑担不畏难、登山不畏险、坦途不歇脚、重压不歇肩”,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已成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这些重大机遇条件与泰安生态、区位、资源、文化等优势叠加放大,将全面推动泰安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但也要看到,我市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还面临着综合实力不够强、传统产业占比高、制造业占比低、经济外向度不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问题。

全市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国家和全省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中找准定位、谋划发展,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第二篇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发展目标

第一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为全面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章  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施民心工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必须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新优势,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政策协同,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章  发展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经过五年不懈奋斗,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效大幅提升、发展活力充分释放、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治理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在新材料和装备制造、生态建设、文化旅游、高端康养、科技教育、区域交通、治理效能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努力建成产业高地、科创名地、文旅胜地、康养福地、生态绿地。

——努力构建产业高地。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5.5%左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服务业迈向更高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明显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化工等制造业集群竞争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形成一批百亿级企业,五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大幅提高。

——积极培育科创名地。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成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科教产融合深入推进,创新活力充分激发,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创中国”试点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

——优化提升文旅胜地。做大泰山金字招牌,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文化形象更加鲜明,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大泰山文化旅游圈等文旅协同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山城一体、全域布局、文旅相长、宜融尽融”的文旅深度融合格局基本形成,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打造彰显泰山魅力的国际文旅胜地。

——着力打造康养福地。城乡公共卫生医疗体系更加健全,医疗机构布局更加完善,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能力显著提升,居民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医疗康复、养老养生、休闲健身为主体功能的健康产业链基本形成,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康体运动、保健疗养等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基本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养老泰安?养生泰山”服务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养健康基地。

——率先建成生态绿地。全面落实《泰安市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0—203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垃圾分类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山水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泰安样板。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2035年,泰安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人均生产总值迈向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平安泰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建成法治泰安、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泰安建设基本实现;对外开放深化拓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充分展示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第三篇  全面推进创新发展  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强市、人才兴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创名地。

第一章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顺应基于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创新蓬勃兴起的新趋势,整合提升现有创新平台,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服务环境,创新培育机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造一批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平台。

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全力建设泰山智慧谷、泰山创新谷、东部大学城、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两谷一城一中心”,形成创新要素“中领、谷汇、城聚”新格局。推动泰安高新区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立足优势产业,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综合性强、集成性好、开放协同度高的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培育更高层次的创新平台,主动衔接国家、省实验室体系,在新兴学科、新兴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主动对接中国科协、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开展“科创中国”试点,加快建设中科院科创中心和中关村信息谷等高能级平台。

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积极参与“1+30+N”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加强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重点建设泰安市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泰安分院)。建设山东省智慧康养创新创业共同体,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医养健康产业创新研发高地。加快布局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加强泰山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等“10+1”产业智库、联盟、协会建设,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济南—泰安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打造协同创新高地。

加强科技孵化平台建设。支持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校院所,按照产业领域建设产业化中试基地,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检测、成果孵化等服务,重点推进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孵化基地建设。支持高校院所、创新型领军企业布局建设大学科技园和专业化科技园区,打造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产业运营等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加速孵化科技型企业。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接国家和省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实现产业化应用。

第二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优势企业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构建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落实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各项政策,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刚性增长,实现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鼓励重点领域龙头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牵头组建创新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联合体,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衔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到2025年,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继续抓好“科技创新型50强”企业培植,坚持扶优育强、梯次培育,提供更加精准的科技服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加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力度,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打造行业“隐形冠军”“小巨人”,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十四五”时期数量大幅度增加。

第三章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好现有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急需人才,打造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

强化人才培养。加强校地共建协作,推进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围绕高端装备、信息软件、高效农业、医养健康等重点行业需求,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培养一批具备现代专业知识的高端人才。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一批优秀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级技师、业务能手等“高技能人才”。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发展需要,实施高端人才培育计划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通过派出去进修或请进来培养的方式,加强对本土人才和现有人才的培养,着力提高技术骨干的技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对接全省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综合采取国(境)内外培训、政策支持、重大项目历练、重点联系服务等方式,培养一批能力领先、善于经营、视野开阔的企业家。

加强人才引进。深入实施顶尖专家人才集聚、产业领军人才领航、优秀青年人才引进、泰汶专才提升、全球英才招揽、桑梓英才归雁等计划,引导企业采取全职引进、长期聘用、柔性合作、短期技术交流等方式,大力引进一批“产业顶尖人才”“行业领军人才”、技能实用人才和高校毕业生。鼓励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积极开展创新服务。依托泰山智慧谷等招才引智平台,引进高层次专家或团队,提升和丰富“外国专家泰安行”等活动内容,针对企业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打造泰安招才引智新名片。

优化人才环境。优化提升人才政策体系,畅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各类人才来泰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持保障和优质高效、方便快捷服务。支持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研发、服务机构科研人员在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科技服务、成果推广、创新创业过程中根据有关规定持有股权、获取收益和报酬。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要加大对创新成果突出、服务产业成效明显的优秀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树立正确评价导向,健全创新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以创新能力、成果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办好“才入泰安?势如泰山”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开展创业大赛、设计大赛、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在各类大赛、评比、展示中发掘人才。

第四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促进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

加快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科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坚持市场化导向,以产业为中心优化重点科技项目、科技资源布局。深化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全面建立以科技成果绩效为导向的新型管理评价模式。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加快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内部治理改革,赋予科技创新更大自主权,全面推行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维护知识产权所有人合法权益,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健全技术市场发展政策体系,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发展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健全技术经纪人制度,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职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畅通技术转移通道。发挥泰山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信息服务骨干机构作用,吸引国内知名高等院校来泰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发挥驻泰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主力军”作用,制定更加优惠政策,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推动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专栏3—1  科技创新领域建设重点

重点推进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中科喀斯玛(新泰)智慧产业园、泰山创新谷、山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泰山分园(东平)、山大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山大地下空间产业研究院、北大泰安协同创新中心(宁阳)、中关村信息谷创新示范基地、北航科技园泰安科创园、东部新城区双创中心、山东省智慧康养创新创业共同体、泰安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建设。

第四篇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产业兴市”战略,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一批五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努力构建产业高地。

第一章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推动装备制造、高端化工、纺织服装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建筑产业竞争力,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抢抓外部市场发展机遇,立足本地产业发展基础,推动输变电设备、专用生产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向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拓展;顺应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增材制造、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高潜力新兴领域产业发展,推动装备产品由低档向高档、由自动化向智能化、由制造单机向制造单元和成套设备发展。到2025年,打造成千亿级装备制造业集群。

高端化工产业集群。持续推进化工企业进园区,聚焦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重点领域,通过升级生产技术、拓展产品种类、延伸产业链条等方式加速产业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和经济效益双轮驱动升级,构建煤化工、精细化工全产业链体系,提高化工新材料产业占比,打造鲁中高端化工现代产业集群。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立足棉纺、毛纺、麻纺、印染、服装等现有基础,通过智能升级、原材料创新、创意人才和平台培育、品牌建设、数字化赋能等手段,提高纺织服装企业的创意设计、技术创新水平,推动纺织企业提档升级、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业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建筑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完善政策、土地、融资、用工、培训等服务体系,探索灵活税收分成机制,吸引有实力的建筑企业到园区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支持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引导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向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开拓外部市场。顺应现代工业与建筑技术融合发展趋势,积极发展装配式、被动式等新兴建筑业,构建现代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开展重点行业淘汰退出落后产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行动,严格环保、质量、技术、能耗、安全等标准,依法依规倒逼落后产能加速退出,为新产能发展腾出空间。

专栏4—1  传统产业建设重点

装备制造:重点推进泰润智能装备制造建设项目、鑫国矿业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应用及矿用材料生产制造项目、齐利得重工起重机设备及智能型自动化新型MEH成套装置提取机项目、力创科技工业4.0智慧水利全自动化生产线项目、山东西陆汽车试验场、年产22万套新基建领域新型散热装置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泰山汽车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泰安矿山装备产业集群、山能重装煤炭能源领域智能高端装备研究与应用、泰安航天特种车生产基地、寰宇乾堃航天测试中心及配套装备制造、泰安数字鹰航空科技产业园、美家科技产业园、辰信钢球智造园等建设。

高端化工:重点推进鲁中精细化工现代产业集群、泰山氢能产业基地、晋煤明升达年产10万吨碳酸二甲酯和10万吨高纯丙烯酸项目、汉威化工产业园、联合农药环境友好型农药生产研发项目、糠醛及下游产业工业园、30万吨/年PBAT可降解塑料及其原料配套项目、锐顺药业原料药及制剂生产项目、宝沣年产28万吨高分子材料项目等建设。

纺织服装:重点推进百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山东省印染行业“1+7”区域性共享工厂体系、天源服装产业园、宁阳纺织服装文化创意园、港鑫毛纺织再生纤维智能纺织项目等建设。

建筑业:重点推进肥城市建安总部集聚区项目、肥城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联强远大新型建材产业园等建设。

第二章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瞄准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统筹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和产品链、品牌链、资金链多链提升,做大做强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集群。发挥泰安新材料产业基础优势,以高性能纤维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先进非织造材料等领域为重点,进一步突破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品及模式升级,壮大产业规模,打造全国新材料之乡。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巩固提高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成果,加快形成较为完善的光伏太阳能产业链条,积极开发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培育制氢、储氢、运氢、用氢于一体的氢能产业链,打造国家级储能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燃气发电,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环保服务产业,打造山东重要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延伸产业价值链,创新业务模式,推进与优势行业应用融合,培育壮大超高清显示、新型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应用集成服务等产业;内部孵化与外部产业导入并举,培育壮大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软件及网络安全、工业互联网等产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泰山”品牌。

医养健康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医药器械等医药产业,打造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我市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医疗资源、交通区位等方面优势,积极发展高端医疗、健康管理、智慧医疗、养生保健等新兴业态,坚持中西医并重,建设集医疗康复、养老养生、休闲健身为主体功能的健康产业链,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市,着力打造康养福地。

超前谋划未来产业。紧盯前沿科技、未来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及时开展战略研究及布局,适时制定未来产业政策体系。积极衔接京津冀、长三角等优势平台和高端人才队伍,聚焦生命科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柔性电子、前沿新材料等领域,超前谋划布局,预留发展空间,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做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

专栏4—2  新兴产业建设重点

新材料:重点推进泰安特种建筑用钢产业集群、泰山玻纤复合材料产业园、鲁普科技绳网产业中心、高性能碳纤维土工格栅及高性能复合材料、正威泰安产业基地、国泰大成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园、隆基科技城新材料产业园、西尼尔(山东)高分子材料项目、华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泰和新型建材产业园、泰鹏新材料产业园、补天环保型无氯氟聚氨酯保温新材料项目、北京同益中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产业化项目等建设。

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推进浪潮软件产业园、泰山信息科技office办公软件、泰山光电科技产业园、创客信息科技服务平台、钜成未来数字信息技术产业园、钠博电子触控面板及触控一体机项目等建设。

医养健康:重点推进泰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瑞星集团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泰邦生物科技园、健通生物基因重组人血白蛋白项目、泰通生物QK320单克隆抗体项目、宝来利来年产2000万支口服特异性免疫微生态制剂项目、国际氨糖产业基地、宁阳优质医用银杏新品系产业化及精深制造项目、容大中药标准化煎煮服务及中药饮片生产加工项目、中以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迈科珍生物项目等建设。

新能源:重点推进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新泰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示范基地二期、肥城压缩空气储能调峰电站、纽能氢燃料电池石墨板二期等建设。

第三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顺应现代产业对新业态新经济发展需求,鼓励传统服务业加快模式业态创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构筑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体系与城市优化提升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高端会展、现代金融、科技信息、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拓展产品功能、增强集成能力。现代物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完善各类物流设施建设,打通物流重要节点通道,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加快推进制造业、物流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重点发展专业物流、多式联运、智慧物流,打造立足山东、服务周边、面向全国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务服务。完善商务楼宇、科研楼宇、城市综合体等商务配套,建设商务服务集聚区。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广告、咨询、评估、法律等商务中介服务,积极培育经纪、代理、监督、公证等行业。高端会展。加强泰山国际会展中心等大型会议场馆配套设施建设,适时规划建设新会展中心,办好泰山国际登山节、中国(泰山)矿业装备展、泰山旅游商品与装备博览会等活动,积极申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性区域性会议、展览、论坛,打响泰山特色国际会展品牌。金融服务。强化与驻泰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加快培育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全力保障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泰安金融商务区,重点打造泰山基金小镇。推动驻泰银行设立科技、小微、涉农、绿色、养老等专营机构或特色支行,提供特色化、个性化金融服务,构建现代化、普惠化、便利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检验检测服务。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全市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积极推广使用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检验检测机构,有序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构建“能力完善、国际接轨、公正诚信”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

丰富生活性服务业供给。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求,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鼓励发展数据消费、智能家居、消费电子、游戏电竞、直播电商等“智享产业”,优先发展医养健康、文化旅游、养老育幼、体育健身等“幸福产业”,加快发展教育培训、知识付费、能力拓展等“素质产业”,大力发展美妆医美、时装时尚、珠宝首饰等“美丽产业”,规范发展家政物业、房产中介、装饰装修等“居家产业”,实现多层次、个性化供给。

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顺应制造服务化和服务制造化发展趋势,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医养健康、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搭建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物流、会展等服务平台,形成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互动发展格局。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业企业全过程依托数据驱动和网络运作,构建从产品定制、设计生产到物流售后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重点支持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网络协同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聚焦培育全产业链优势,深化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关联,实现制造先进精准、服务丰富优质、流程灵活高效、模式互惠多元。加快服务业标准化进程,支持企业和各类协会牵头或参与制修订服务业领域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职业化发展,提高家政、养老、健康、旅游等领域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加强职业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做大做强平台经济,培育壮大创意经济,提升发展共享经济。培育一批省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小镇,争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积极打造区域性服务中心城市。

专栏4—3  现代服务业建设重点

现代物流:重点推进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山东新易泰电商物流产业园、青云国际冷链智慧物流园、泰山民生物流园、中国物流泰安国际物流产业园项目、宁阳(磁窑)现代公路港项目、鲁中现代粮食物流中心、恒信大型现代公铁联运内陆港项目、韵达智慧物流园、中国供销(宁阳)农副产品物流园等建设。

现代金融:重点推进泰山基金小镇、宁阳县金融港、泰安金融商务区项目等建设。

第四章  加快数字化发展

实施“数字+”战略,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培育壮大数字产业,积极打造数字政府,着力构建数字社会,加快推进数字泰安建设。

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依托政法大数据产业园、新农创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神农智谷大数据产业园、国际文化大数据(泰山)产业园等,实施数字经济园区建设突破行动,打造大数据产业园。开展数字经济企业培育“沃土行动”,培育云计算专业性机构和企业,开发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推进产业数字化。依托泰安云计算中心,深化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推进数字赋能“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加快人工智能与纺织服装、医疗康复、矿山装备、汽配、输变电设备等行业融合发展,培育全行业全链条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企业运用5G、区块链等新技术进行内网改造。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应用。有序开放基础公共信息数据资源,推进数据整合、资源共享、分析挖掘,推动大数据在社会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实施全民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全面提高公民数字化应用能力;支持企业参与数字领域规则和标准制定。

积极打造数字政府。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增强电子政务协调能力和业务协同能力,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积极探索“5G+智慧政务”新模式,加快建设“云上泰安”。以“爱山东”APP泰安分厅为依托,推动政府部门独立设置的专业APP向政务服务综合性APP整合迁移;加强数字证书、电子签章等技术应用,构建统一先进的电子政务应用支撑体系;完善“目录清单+实施清单”管理模式,实现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办理“一次办好”;推动全市网络会议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整合,对接全省统一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一体管理;依托“泰好办”自助服务终端,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家门口”优质高效政务服务。

着力构建数字社会。以便民服务、精细治理为重点,加快构建“数据汇聚、在线监测、事中监管、协同联动”的数字社会体系。积极建设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智慧城区,提升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精准化水平;积极开展智慧社区创建工作,推动智能家居、智慧楼宇、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以新泰市、宁阳县为重点,积极开展县域智慧城市试点;开展智慧园区建设,探索“5G+智慧园区”综合解决方案,实施园区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以提升环境监测监察和应急处置能力为重点,推进生态环境数据支撑平台、信息资源中心和业务应用平台建设;建设“实景三维泰安”,打造“泰安时空信息大数据平台”,打造全时空自然资源数据库。

专栏4—4  数字化建设重点

重点推进国际文化大数据(泰山)产业城、泰山神农智谷大数据产业园、泰山政法大数据产业园、山能重装云平台大数据中心、中国云5G大数据产业园、泰港电子信息产业园、宁阳经济开发区省级示范数字经济园区等建设。

第五章  塑造一流产业生态

加强规划引导,强化布局管控,推进企业梯次培育,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园区特色发展,形成优良的产业生态。

实施“双50强”企业培育计划。完善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以“工业50强”企业为重点,深入实施“赋能化技改”“技改+”工程,建立链长制,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产业链完善、协作配套能力较强的专业化协作发展体系,培植一批具有“链主”地位的领军企业,培育百亿级企业。围绕“科技创新50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培植一批具有核心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与制造业单项冠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壮大“四上”企业规模。

培育打造产业集群。围绕特色园区、骨干集群,深度融入全国、全省产业分工布局,实施“雁阵形”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编制《泰安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空间布局规划》,分行业制定《重点产业链投资布局方案》,实施重点产业“一业一策”,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做好产业发展与空间模式研究,完善“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产业集群+领军企业+特色园区”的推进态势和“项目支撑+政策保障”的推进机制,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错位联动。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加强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保持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夯实先进制造业强市根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高性能、高可靠、长寿命、智能化核心基础零部件自主支撑能力,推进高性能纤维、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关键基础材料国产替代,大力发展基础工艺,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大力推广应用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产品技术,加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示范应用支持力度,支持智能控制和感知软件、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智能服务平台建设,普及基础工业软件,发展特定应用场景工业软件,提高新型工业基础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围绕国家有需要、市场有前景、泰安有基础的发展领域,持续推动强链、建链、补链、保链,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水平。实施“强链”工程,聚焦装备制造、高端化工、新材料、医养健康等优势领域,培育具有产业链引领力的技术和产品,塑造一批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实施“建链”工程,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招引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布局核心项目,培植引进核心企业,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全新产业链。实施“补链”工程,聚焦“基础薄弱产品链”“不安全产品链”“受制于人产品链”,设立核心零部件、高附加值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供需对接平台,增强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材料的配套能力。实施“保链”工程,强化供应链安全管理,制定“一链一策”政策体系,推进重要产品、关键技术、供应渠道备份系统建设,防范化解产业链外迁风险。

优化产业布局。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园区为依托,着力构建协调联动、错位有序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工业进园区。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按照“一区多园、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推动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聚发展,优化产业链和生产组织模式,培育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主导产业鲜明、产业链条健全、协作配套密切的工业发展体系,力保新增工业用地面积占新增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维持在20%以上。规划建设泰安高新区高端产业园区,打造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推动服务业功能化布局。以增强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突出中心城市发展级,打造中心城区—肥城—东平、中心城区—宁阳、中心城区—新泰、大汶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带,打造两市两县现代服务业特色县城,构建“一极、四带、四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形成配置科学、功能突出、集群集聚的现代服务业空间组织形态。

第五篇  坚持扩大内需促进开放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需求侧管理,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一章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构建全链条流通体系,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经济良性循环。

提高供给质量。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品牌建设、标准化战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提升我市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实施品牌培育工程,积极创建和认定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和高端品牌,围绕“好品山东”建设,建立健全泰山(泰安)品牌体系,引导企业制定品牌战略规划,强化品牌策划、营销,振兴泰山(泰安)品牌。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制定质量提升战略,推行全产业链质量控制跟踪管理。开展质量对标行动,对比国内国际优质产品,研究制定质量问题解决方案。提高质量管理公共服务能力,加强高水平质量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标准建设工程,引导企业对照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推动产品提质、企业提效、产业提升,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主导技术标准的话语权。

畅通循环环节。清理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结构性、机制性障碍,加快建立健全布局合理、流转顺畅、竞争有序、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流通体系,构建面向生产、收储、加工、运输、交易等环节的新型服务体系,切实降低企业生产和交易成本。加大现代流通企业培育力度,以农副产品、钢铁、医药等为重点,构建区域性、全国性物流网络,畅通我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产品流通,打造区域流通节点城市。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协调均衡发展,推进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协调联动发展。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国际互联互通大通道,搭接中欧班列等国际项目,借助“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大力开拓国内外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市场,加强内陆港建设。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保障国际货运畅通,密切与主要贸易地区沟通交流,及时协商解决供应链运行中的问题,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推动内外贸融通发展。发挥我市区位优势,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市场布局、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推进内外经贸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设更高水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促进商品、服务、要素跨境自由流动,大幅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进口。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支持出口企业开拓内销市场,推动外贸企业上线电商平台。积极争取跨境电商零售试点,探索进口商品直销等新型商业模式。

第二章  促进新型消费扩容提质

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积极创建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增强经济发展源动力。

加快消费提档升级。顺应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升级趋势,培育和扩大中高端消费市场规模。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积极推广国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完善充电桩、加氢站规划布局,深度挖掘二手车交易等汽车后市场潜力,支持消费金融、汽车金融发展。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制定长租房政策,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扩大民用飞行器、房车等高端消费品市场规模,推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服务机器人等进入普通家庭。壮大绿色消费规模,落实相关标准标识认证制度,推动绿色流通发展,倡导流通环节减量包装、使用可降解包装。

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实施“5G+消费”示范工程,培育网络消费、平台消费、共享消费、直播消费等“非接触式”新兴消费热点,鼓励发展新零售、首店经济、宅经济等新模式,支持依托互联网的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递送、住宿共享、高新视频等新业态发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促销活动,促进品牌消费、品质消费。

拓展城乡消费市场。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布局建设城乡融合新型消费网络节点。构建布局合理、层级分明、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市商圈体系,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支持泰安老街打造国家级商圈。引导经营困难的传统百货店、大型体育场馆、老旧工业厂区等改造为商业综合体、消费体验中心、健身休闲娱乐中心等多功能、综合性新型消费载体。建设便民生活服务圈、城市社区邻里中心和农村社区综合性服务网点,提升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连锁超市、24小时营业店等社区商业。依托财源商业街等,繁荣发展夜经济,完善夜间交通、安全、环境等配套设施,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加强与大型电商企业战略合作,大力发展工业电商、服务电商,完善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服务体系。支持各县(市、区)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优化农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升级“快递进乡”,健全农产品分拣、加工、包装、预冷等一体化集配设施,打通绿色农产品入超、优质工业品下乡最先和最后“一公里”,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丰富农村消费场景,发展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特色民宿、健康养生。

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稳定和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意愿,优化消费生态,改善消费环境。健全消费信用体系,积极开展“放心消费在泰安”活动。完善产品、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和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强消费者维权信息化建设。完善消费者信息保护、数据交易、开发利用等制度,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隐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推行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制度,开展节假日促销活动,扩大节假日消费规模。鼓励和规范消费金融创新,强化金融对扩大消费的促进作用。加强居民生活必需品储备调控和供应,提高关键时间节点保障居民日常必需品保供稳价能力。

第三章  扩大精准高效投资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围绕补齐发展短板,聚焦关键领域、抓住重大项目、强化要素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市场主导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按照“产业兴市”战略部署要求,围绕主导产业策划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优化技改综合奖补政策,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大创新平台、技术攻关、科研设施投入。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建设,以高速公路、国省道改造、航运、机场、水利、能源等为重点,谋划实施一批传统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改善民生,实施一批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公共安全、公共卫生、普惠教育、养老服务、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项目,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围绕新型城镇化,实施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提升城市功能。围绕环境治理,加强重点河道清淤和城区雨污分流等项目建设,推进大汶河、东平湖等重要河流湖泊的综合治理。围绕扩大消费,积极改善消费的软硬件条件,营造促进消费的良好环境。

完善投资促进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红利,加快公益性、收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方向布局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社会公益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的项目。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现社会资本与政府性项目的“优化组合”。全面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农业水利和社会事业类项目建设,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战略产业。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承诺制、区域评估制度,推进审批权限层级协同、审批事项归并整合,优化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并联审批流程,提高“一张网”办事能力。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完善项目梯次储备制度,实施项目建设目标管理和周期滚动。

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建立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在科学分析预测年度城镇开发建设用地需求的基础上,编制成片开发方案,满足项目用地需求。实施重大投资项目“绿卡”制度,为项目落地创造良好环境和稳定预期。积极推行“标准地”出让方式,推动项目“拿地即开工”;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推动M0新型产业用地供给。推进能耗指标高效利用,积极开展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主动对接能耗指标省级收储系统,引导企业用市场化方式购买用能指标。强化重点项目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合理规划项目布局。充分发挥市重点企业财源建设基金作用,加大对重点企业项目支持力度,助推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强化政银企对接,建立重大项目“白名单”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的中长期融资,鼓励金融机构通过适度扩大信贷投放、收回再贷、展期续贷等方式帮助企业纾困。更好发挥政府债券投资作用,创新PPP模式、政府股权投资等方式。积极争取利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有效盘活存量资源,促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第四章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相结合,深入推进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和质量提升,加快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开放环境,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格局,培育开放经济新优势。

积极融入国家开放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产业、文化等综合优势,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六条国际大通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快优势产能和装备走出去,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抓住RCEP签署机遇,积极开拓相关国家市场;在重大对外合作和招商引资活动中一体化推介,联合打造一批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平台;积极融入全省欧亚班列发展体系。加强与济南协作,加快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建设,在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设立办事机构,鼓励泰安企业或招商项目在济南片区注册,实行税收分享政策,合力共建济南国际招商产业园,打造与省会同城发展先行区。

提升外经贸发展水平。大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优化贸易结构,发展外贸新业态,统筹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贸易与双向投资、贸易与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外贸新优势。完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扩大文化、旅游、中医、计算机软件、勘探等服务出口,打响“泰山服务”品牌。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贸易平台、国际营销网络,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培育跨境电商、平台经济,积极参与全球919跨境电商大会,深入开展跨境电商进万企活动,大力培育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平台企业和物流供应链企业,全力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优质消费品等进口,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

拓展对外合作空间。加快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等制度创新,加快泰安综合保税区、国际氨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泰安高新区建设国际合作园区,提升泰山内陆港临港经济区、泰安陆港跨境电商产业园功能,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园区,支持新泰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稳妥开展境外投资活动,依托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布局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和重点项目,推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和先进适用技术输出。以重点园区、大企业集团、跨区域工程为载体,加强与境外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企业投资合作,支持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提高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全球范围优化布局,开展国际并购、资产重组、合作研发、品牌合作、技术合作,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带动输变电、矿山等优势产能和优势装备走出去,推动建立国际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推进区域合作交流便利化。发挥对外承包工程的国际贸易综合载体作用,增强工程带动商品贸易、劳务输出的能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完善产业链和优化产业生态,聚焦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制定招商引资指导目录,明确招商目标区域和目标企业,着力开展高质量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活动,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双500强企业和产业链引擎项目。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充分发挥泰山国际登山节投资合作洽谈会、中国(泰山)国际矿业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等活动作用,加大直接招商力度;创新委托招商方式,探索“互联网+招商”模式,依托“选择山东”云平台泰安模块,建立动态管理的招商项目库和国际知名咨询、投资机构信息库,建设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大使”平台,推动实现执行政策“零折扣”、业务服务“零距离”、处理问题“零缺位”。建立完善科学的招商评价体系,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实效。

专栏5—1  对外开放领域建设重点

重点推进泰安综合保税物流中心、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泰山内陆港等建设。

第六篇  全面深化改革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系统性、标志性成果。

第一章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深化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行灵活的产业用地方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交易制度,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土地托管服务。畅通劳动力要素流动渠道,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推进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培育壮大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加强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完善公共资源市场交易机制,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依靠市场化手段促进知识、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聚集,探索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完善市场出清机制,促进资源向高效市场主体流动。

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推动政府定价由制定具体价格向制定规则转变,完善要素价格公示、发布和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支持市场主体依法行使要素定价自主权。持续推进能源类、资源类价格改革,推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要素交易。鼓励要素交易平台与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合作,构建涵盖产权界定、价格评估、流转交易、担保、保险等业务的综合服务体系。

第二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充分发挥现代财税体制在资源配置、财力保障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全面提高开发区发展质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全口径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机制,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健全市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推进涉农、科技、教育、人才等专项资金整合;积极探索推行“财政+基金+金融”模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壮大;实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制度,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健全地方税体系,加强税收征管,调动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性。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地方银行机构改革,把泰安银行打造成为实力较强、服务特色鲜明的现代地方品牌银行;打造有较强实力的市级综合投融资集团,支持泰安金控集团、泰山财金集团等市属国有投融资运营平台发展,拓宽投融资服务渠道;实施“百家企业上市梯次培育计划”,建立动态后备企业、债券融资企业上市资源库,拓展直接融资空间;加大金融科技合作创新,支持驻泰银行加快设立科技、小微、涉农、绿色、养老等专营机构或特色支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做优做强各类地方金融组织,支持泰山基金小镇建设,打造“泰融易”泰山智慧信息服务平台,深化银企合作互信,建立全域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确保金融秩序安全稳定。

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为契机,最大限度放宽投资准入条件;创新政府投资方式,建立合理投资回报和多样化退出机制;积极推进能源、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营管理。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建设、优化与整合产业投资、金融控股、城市建设、文化旅游、公用事业等领域功能性国资平台;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建立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改进考核体系和办法;加快建设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运营机制,推进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流失监管,健全重大决策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完善与央企省企定期联络对接机制、项目考察机制、推进合作督导机制和企业联系服务机制,深化市属国企与央企省企合作。

推进开发区改革升级。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开发运营机制和更加激励竞争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分离,适宜以市场化方式承担的一律交由市场化运营公司承担;推进开发区现有开发平台市场化改造,整体化建设运营开发区或者建设管理运营“区中园”。推进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完善开发区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开发区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三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市场主体。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造“项目合作—资本混合—布局优化—产业发展”特色品牌。有效落实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政策,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民营企业税费负担;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对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考核权重和风险的容忍度,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推广“银税互动”融资模式,充分发挥市级过桥还贷资金作用,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施中小微企业优选培育工程,组建企业经理人“泰山学堂”,加强对民营企业全方位服务,对中小企业全要素赋能,加大“四上”企业培育力度,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引导民营企业由传统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转变,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打造一流企业家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引导企业家拥护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情怀,坚持遵规守法,强化社会责任,积极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培育发展创新一流企业。树立尊商、敬商、重商、爱商的鲜明导向,保障企业家人身权和财产权、创新收益权和经营自主权,鼓励企业家扎根泰安、贡献泰安,深耕中国市场,扩展全球市场。构建新时代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政企协商制度,完善企业家参与决策机制,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家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担任“泰安市发展顾问”。搭建涉企政策解读平台,建立“非请勿扰”诚信管理机制。完善企业家激励奖励制度。

第四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基本制度规范,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好”,让“跑一次”为上限,“不用跑”为常态,打造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办事流程。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开展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清理行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证照联办”升级,在生产许可、项目投资审批、证明事项等领域,广泛推行承诺制,畅通审管互动机制。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企业和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探索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发展新机制。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优化统计流程和方式。

提高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完善市场竞争规则,提高公平竞争审查效能,健全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体系,营造竞争中性的公平市场环境。创新监管方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提升监管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增强市场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全面推进重要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建立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长效机制。

建设信用泰安。以争创省级乃至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抓手,不断巩固和拓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成果,健全完善信用管理部门协调推动工作机制,建设覆盖全市区域、信用主体和信用信息类别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快实现信用信息产生、归集、共享、应用全领域覆盖、全过程渗透。强化信用监管基础作用,赋能政务服务、社会治理、行业管理,切实维护市场效率与公平正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持信用服务市场发展,逐步开放公共信用信息、查询应用、推广使用“信易贷”等第三方信用产品、支持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参与市场协同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培育和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和信用服务市场发展壮大。营造社会诚信良好氛围,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宣传活动,树立诚实守信价值导向,提升全社会诚信意识,营造社会学信、知信、用信氛围。

第七篇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落实国家、省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第一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专业协作与空间整合,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布局,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国土开发保护格局。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以陆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禁止开发区为主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重点加强泰山、徂徕山、东平湖、大汶河以及新泰北部、东部、肥城南部等地生态保护力度,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控制在不低于全市总面积的11.7%。

严保永久基本农田。以提供绿色优质健康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着力保护34.6万公顷耕地,严守以“汶阳田”为代表的30.3万公顷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稳定、优化主要农产品生产空间,保障农业农村安全。

严控城镇开发边界。按照“突出中心、优化结构、梯度发展”的原则,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空间结构,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促进城镇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

第二章  构建城镇协调发展体系

按照统筹协调、布局合理、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的原则,形成以泰安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小城镇为基础单元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构建泰城城市发展新格局。泰城集中实施“东拓、西兴、南展、北控、中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优化功能布局,着力构建“两山相映、一河镶嵌”的城市发展格局。“东拓”,就是拓展城市生态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文旅、康养、科教等产业,兴办大学城,着力打造平缓绿色舒适、宜业宜居宜游,兼具文化内涵和现代风貌的山水生态新城。“西兴”,就是借助京台高速扩建,打通西北高速出口,畅通泰城西门户。在岱岳区、泰安旅游经济开发区,进一步振兴产业发展,以岱岳工业园区为主,加大开发、配套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现代工业发展。在泰安旅游经济开发区,加快文旅、科研创新、金融服务、体育健身等产业振兴,以产业为依托,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南展”,就是推进泰安高新区产城融合,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通过徂汶景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泰城建设由“依山而建”向“依山傍水”发展。“北控”,就是严格保护泰山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资源,严控“山体线”“水岸线”“天际线”,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特色。“中优”,就是优化老城区的城市格局、交通路网、服务设施,加快旧城改造,优化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

提升县域城市承载力。新泰、肥城、宁阳、东平中心城区以强化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优化区划设置,围绕推进县域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提级扩能环境卫生设施、提档升级市政公用设施、提标扩面公共服务设施、提质增效产业配套设施,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县域特色经济及农村二三产业在县城集聚发展,建设人口集聚能力强、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探索县域特色发展新路子,支持新泰、宁阳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县,支持宁阳规划建设高铁新区、临空经济区(南部产业新城)。

积极发展中心镇和小城镇。积极打造石横、满庄、楼德、山口等新市镇,大力培育邱家店、大汶口、西张庄、边院、磁窑、华丰、银山等省级示范镇,加快发展谷里、老湖、斑鸠店、堽城、伏山等特色小城镇。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支持中心镇、小城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等特色产业,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产业集聚配套融合发展的综合实力,合理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

加快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健全便民服务体系,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引导农村居民自愿向新型社区集聚。

第三章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中,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运营模式,全面提升城镇发展的包容性和综合承载能力。到2025年,全市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分类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和城中村改造,着力解决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问题;增加社区养老、托育、医疗、体育、文化服务供给,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动“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加快城市交通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城市快捷通道,重点打通“瓶颈路”和“断头路”,畅通主城区内部及各片区之间连接通道,完善城市干支路网络;统筹规划道路交通与停车场建设,大力实施客运枢纽智能化改造;优化配置公交线网,构建以常规公交为主体、特色旅游公交为辅助的智能公交体系,形成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的便捷交通网络。统筹地下地上空间规划,加强地下基础设施和空间的建设开发,积极建设绿色城市,合理布局蓝绿空间,完善城市绿地和廊道系统,因地制宜建设“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山体公园”。推进建设人文城市,强化历史文化保护,高标准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增量扩容市政公用设施,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统筹推进截污清淤、园林绿化、生态补水、防洪通道修建等项目建设;更新改造城市供水配水管网,推进供热“汽改水”项目,抓好城乡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改造建设,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逐步向镇区延伸。到202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9%,集中供热率达到70%。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贯彻全周期管理理念,推动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满足市民多样性需求,提高城市风险防控能力。加强风险排查和隐患治理,推进城市运行安全评估,绘制“城市风险点分布图”。探索建立城市生命线系统,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和各类基础设施运维保障能力,加强景区、车站、商场、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管控。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搭建沟通议事平台,运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建立社区长效管理服务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设廉租房,租购并举、分类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扩大住房保障范围,逐步提高租赁补贴标准,妥善解决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外来务工和新就业职工的住房困难群体的阶段性住房问题。

提升人口市民化质量。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各项政策。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确保有意愿的未落户常住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证。完善城乡居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公共服务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险常住人口全覆盖。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用地计划等方面统筹考虑安排进城落户人口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

第四章  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依托交通干线、山水脉络,强化专业协作与空间整合,密切区域之间的联系,积极推进市域经济一体化,加快融入国家、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突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全面落实《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0—2035年)》,加快实施泰山、大汶河、东平湖生态区保护修复工程,推进黄河滩区生态修复和东平湖蓄滞洪区老湖区综合治理,持续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协同构筑沿黄文化旅游生态廊带。按照国家规划安排,做好南水北调相关工程服务支持工作。深入挖掘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运河文化内涵,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共同打造黄河文化彰显区。建成全省重要的生态淡水渔业基地和公铁水联运物流中心,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泰安样板。发挥泰安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重要增长极。

全面融入省会经济圈。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全面组织落实好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水陆空多式联运立体化交通网络;推进产业发展协作联动,联合打造一批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强化科技创新互促互进,共同打造行业领域技术创新制高点;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加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联合打造“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加强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促进公共服务同城化;推进要素资源共享,实现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把济泰一体化发展作为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实施“633”工程,加快推进以高铁、高速、国省道为重要交通支撑的六条交通通道建设,加强文化旅游、医养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对接,开展泰山区域、黄河流域、大汶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协同发展三大区域协作,加快东部新城规划建设,打造济泰同城先行发展示范区。

积极对接重大区域战略。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以新闻出版、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等为重点,精准承接优质产业疏解转移。加强与中原经济区、鲁南经济圈毗邻地区对接融合,共建高端产业基地、优质农业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和生态联防基地。依托泰安港、泰山内陆港等,搭建与胶东、鲁南经济圈融合发展的纽带和产业沟通的平台。以功能新材料、工程装备、高端化工等为重点,充分对接海洋强省建设,打造海洋产业配套服务基地。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第八篇  完善现代基础设施  增强发展支撑保障能力

统筹推进信息、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适度超前、功能强大、网络完善、布局合理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第一章  建设智慧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构建技术多样、主体多元、模式创新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供给格局,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完善泛在连接的信息通信网络。加快5G、千兆光纤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网络在重点企业、特色园区、商务楼宇、党政机关等场所重点部署,实现县级以上城区连续覆盖。全面提升乡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水平和高带宽用户占比,大力推进“百兆乡村”建设。推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建立面向5G的移动交互广播电视传播体系。统筹推进互联网应用IPv6升级,聚焦新型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领域,强化基于IPv6网络的终端协同创新发展,推动新型网络技术商用,建成智能、敏捷、安全的新一代网络,加速建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体系。

构建高效协同的数据处理体系。着眼未来数据存储与高性能计算指数级增长需求,加快建设数据存储基础设施体系,推进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落地应用,强化智能计算服务能力。加速数据存储体系建设,争取国家级、省级行业数据中心和大型互联网企业区域性数据中心落地泰安;引导各县(市、区)、企业合理布局建设专业数据存储分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兼容、上下联动、平滑扩展的数据存储基础设施体系;结合各县(市、区)产业发展需求,支持企业建设面向行业应用需求的边缘计算节点。

布局全域感知的智能终端设施。围绕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领域,实施“5G+”系列行动,打造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推进物联应用服务创新。推动企业内外部工业网络转型升级,力争实现工业以太网及工业无线网络全市重点园区全覆盖;推动高耗能、高风险、通用性强、优化价值高的工业设备上云,建设工业互联网网络架构体系。适度超前布局新能源终端和智能电网设施,推动建设电力物联网、开展配电网终端智能化改造等。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投放范围,推动智能售货机、无人贩卖机、智慧微菜场、智能回收站等各类智慧零售终端加快布局,着力提升智能化、集成化和综合化服务功能。

专栏8—1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重点推进5G基站、政务云平台、5G信息产业园、新泰市新型智慧城市、肥城市华为云工业互联网创新服务平台等建设。

第二章  打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

强力推进“大交通”建设,加快公路、铁路、水运、机场等立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交通综合枢纽建设,打造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综合交通供给能力。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省会经济圈和济泰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主,普通铁路、普通国省道、内河航运为辅,密切联系济南及周边地市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推进京台高速泰安至枣庄段、京台高速济南至泰安段、济广高速泰安段改扩建工程、泰安至东平高速建设,积极配合推进济微高速、德郓高速前期工作,研究论证济泰高速南延、泰安至东平高速西延项目。协调推进聊泰铁路聊城东至湖屯段前期工作,全力推进济枣高铁泰安段项目建设,配合做好鲁中高铁、滨州至临沂、济南至济宁高铁泰安段规划论证,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快普通货运铁路、铁路支线、港口和物流园区集疏运铁路专用线建设。开展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适时推进轨道建设。加速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推动“三通”工程向自然村延伸,深化农村道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推动实施“路长制”,落实分级管理养护责任。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大清河航道建成通航,推进银山作业区、彭集作业区(兖矿公铁水联运物流园)一期工程建设,到2025年,投入使用的1000吨级通用泊位数力争达到17个,港口年通过能力力争达到1840万吨,三级航道通航里程达到50.69公里。加快徂徕山(阳家泉)通用机场、肥城通用机场项目进度,推进新泰莲花山机场军民融合发展,适时开展泰安运输机场项目研究论证。

完善综合交通枢纽。结合泰城泰安老汽车站改造和济枣高铁泰安东站、宁阳东站以及泰山内陆港等项目建设,完善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综合客、货运枢纽工程。依托泰安港、山西中南部铁路、京沪铁路,规划建设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实现货运“无缝衔接”;支持国家第三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泰山内陆港”建设,打造“一园多港、一港多园、港园一体”“陆海港联动”示范工程,形成“内陆港+港口群+全国及跨境主要节点”的网络化多式联运布局;大力发展甩挂运输;改造传统货运场站,引导发展集装箱、冷藏保鲜、大型物件等专用运输,加快发展绿色物流;加大农村物流网络覆盖,促进县、乡、村三级网络对接。

强化智慧交通建设。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行动,提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优化线网和站点布局水平,完善公路网信息采集体系,加快发展综合智慧交通。积极推广应用具备多维感知、高精度定位、智能网联功能的终端设备,加快构建多式联运智能综合运输体系。全面实现重点运输车辆联网联控,促进行业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加快全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提升行政管理和执法能力,强化交通运输行业建设和运输市场监管,为“信用交通”建设奠定基础。推进交通运输数据的汇集、共享和开放,开展交通大数据智慧应用示范。

专栏8—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铁路:重点推进济南-泰安-曲阜-枣庄旅游高铁项目、兖矿东平陆港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加快推进鲁中高铁、滨州-临沂、济南-济宁、聊城-泰安铁路等项目规划论证,力争早日开工。

公路:重点推进京台高速泰安至枣庄段改扩建项目、京台高速济南至泰安段改扩建项目、泰安至东平高速公路项目、济广高速济南至巨野段改扩建工程、S103东岳胜境旅游公路示范工程、S103济枣线泰新高速立交桥至新泰泗水界段改建工程、G105京澳线东平改建项目二期、G205山深线莱芜新泰界至新汶转盘段续建工程、S326泰商线岱岳区卧牛石至东平大井段、S243泰梁线肥城济微路口至桃园段、S104济微线肥城宁阳界至宁阳兖州界段改建工程、G104与九女峰街互通立交等建设。研究论证济泰高速南延至董梁高速、泰安至东平高速西延等项目。

机场:规划建设徂徕山(阳家泉)通用机场、肥城通用机场,新泰莲花山机场。研究论证泰安运输机场。

水运:重点推进京杭运河大清河航道工程、泰安港东平港区银山作业区#1—#4通用泊位工程等建设。

第三章  构建绿色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统筹推进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非化石能源规模发展并举,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全面提升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优化煤电结构。稳定煤炭生产,加快推进煤炭企业优化重组,抓住新一轮煤炭产业发展机遇,发挥省外煤炭质量好、价格低的优势,储备更多省外优质资源。加大煤电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步伐,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配合做好陇电入鲁项目,加快实施进程,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压力。推进城乡清洁取暖,实施华能泰安2×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项目、莱热入泰等热源项目建设,统筹推进长输供热,建设改造完善供热管网,初步建立泰城南部国电热源、西部热源、东部热源三大主力热源集中供热格局。

强化油气保障。拓展天然气消费市场、实施电能替代工程、开展成品油质量升级专项行动。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统筹全市气源供应、气源主干管网建设,保障城乡用气需求。规划建设盐穴储能储气工程,建设国家级盐穴储气储能产业基地,打造全省储气储能调峰中心;扩大省级LNG储备基地规模,推动省级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和新泰市液化天然气项目建设。

加强新能源利用。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建设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推进太阳能、氢能、地热能等无碳能源开发应用,推动采煤塌陷地农光互补基地、液态阳光氢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持续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规模。

专栏8—3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电网工程:重点推进财源110kV输变电工程等70个电网工程,重点推进陇东—山东±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等建设。

石油天然气和储气调峰项目:重点推进肥城大型盐穴储天然气工程、中俄天然气东线泰安段工程项目、泰安60万吨/年LNG装备国产化项目扩容及储气设施建设项目、泰山燃气集团储气调峰项目等建设。

集中热源项目:重点推进泰安市城区西部热源项目、“莱热入泰”长距离输送供热管网工程等建设。

热电联产项目:重点推进华能泰安2×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项目、金明热电3×100MW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山东鲁居2×180MW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大唐桂冠新泰燃气发电项目等建设。

第四章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以保障居民用水安全为目标,加强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制水、供水基础设施,健全水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提升防洪减灾能力。以水库、湖泊、闸坝、堤防、蓄滞洪区和排涝泵站为调控节点,以城区、山洪灾害防治区和东平涝洼区为重点防护区,加大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病险水库水闸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提高全市防洪能力。建设一批小型引调水、抗旱水源工程和机井工程,增强抗旱应急供水能力。组织开展水库防洪基础信息核查更新和预警指标确定,加强预警平台和雨水情监测站点维护,提高防洪安全保障能力。

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推进引调水工程和水源工程建设,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科学规划、节约用水、合理引水、保障供水,积极争取流域水资源指标,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东线泰安支线工程、引黄入泰工程,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完善城市制水、供水基础设施,加大以规模化集中供水为主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完善灌区灌排工程设施,提高灌区输水、配水效率和灌排保证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实施智慧水利工程。完善水利信息采集站网建设,推进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全市水利信息共享平台。扩大河湖水系、地下水位、水利工程设施的监测范围,完善水利工程监管感知内容,提高涉水信息智能管理水平。对已建水库、河道等视频监控进行整合升级,提升感知能力。扩大河湖水系监测范围,完善全市水旱灾害防御预警系统。搭建灌区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完善渠道水闸自动控制、信息采集传输等系统,实现全渠系的实时监控、准确调节、精确计量。

专栏8—4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防洪减灾工程:重点推进东平湖综合治理水利专项工程、肥城大汶河砖舍坝(闸)重建工程等建设,加快推进汶口坝拦河闸和堽城坝拦河闸等两座病险水闸建设,有序实施列入国家和省规划内的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重点推进南水北调东线泰安支线工程、引黄入泰工程,加快推进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泰市东水西调工程、宁阳县中东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等。

水库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列入省规划内的小型水库工程建设。

灌区建设工程:重点推进肥城市和东平县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

第九篇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章 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体系

以产业链条完善、产品优质安全、技术转化畅通、营销服务精准、设施装备精良、田园景观精美为方向,全面推进农业“三链重构”,着力构建农业“四种业态”,打造全省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农业“新六产”发展样板、创新农业发展新高地和品牌农业建设先行区。

构建生态高效的农业空间格局。以肥城市西部、东平县东西两侧、宁阳县西部、岱岳区西部的平原地区为重点,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岱岳区南部、汶河周边、肥城西部等区域,建设蔬菜生产功能区;以宁阳县东部至新泰市的带状区域为重点,建设油料作物生产功能区;以泰安农高区、泰山周边、岱岳区西部、肥城中部、宁阳东部、徂徕山和莲花山等地区为重点,建设林果生产功能区;以东平湖边缘区域为重点,建设水产品功能区;以各县(市、区)主要农业生产乡镇为重点,建设畜禽品功能区。

推进粮油产业提质增效。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和优质粮食工程,扩大优质专用小麦面积,适度调减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种植面积。推进油料提质增效工程,建设国家级大宗油料生产基地。推进农作物“粮改饲”工程,将粮改饲范围扩大到全市各县(市、区),按照“以养定种”的要求,稳步扩大饲用玉米、优质牧草等种植,大力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

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培新育强。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挥产业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泰山茶、泰山板栗、肥城桃、有机蔬菜、泰山大樱桃、苗木花卉、泰山西红柿、生态奶业、生猪、东平湖水产品等十大优势产业,实施十大优势产业优化提升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品牌建设和主体培育,打造一批具有优势聚集、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区,推动十大优势产业全产业链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引领泰安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到2025年,十大优势产业产值达到230亿元。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大力培育终端型农产品加工业、体验型乡村旅游业、智慧型农产品电子商务、循环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实施农旅融合创建工程,探索创新“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园区;实施康养产业培育提升工程,立足茶叶、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泰山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泰良心谷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打造一批以生态种植、加工贸易、休闲旅游、文化展示、康养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园区;实施出口企业龙头培育工程,以有机蔬菜、板栗等产业为重点,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出口农业龙头企业集群。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充分发挥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市农科院、市林科院等驻泰科研院所研发优势,打造农科教创新平台。强化工程装备技术、生物环境技术、数字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围绕粮食作物、有机蔬菜、生态畜禽、名优经济林、苗木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农业良种工程,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实施全程全面、高质高效“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工程,提升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5G+智慧农业”行动,推动5G与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融合应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按照“一产业、一团队”模式,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推进农业园区一体联动。突出抓好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发展思路清晰、主导产业突出、品牌效应显著、龙头带头强劲、技术研发高端、产业链条完善的农业产业园区和科技园区,形成“串点连线、点线成片、连片成面、全面提升”的发展格局,打造一批具有泰安特色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创业园、田园综合体。

专栏9—1 现代农业建设重点

种植养殖:重点推进永乐食用菌产业园、新泰市国家级大宗油料基地、宁阳集约化农田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宁阳全程智能化智慧农业基地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丰唐生态农业种养循环生态科技示范园项目、东平现代渔业循环水生态养殖项目、东平汉世伟现代化生猪养殖产业集群、东平商老庄乡食用菌产业园等建设。

农业“新六产”:重点推进农大肥业百万吨新型肥料生产项目、泰山黄精科技产业园、食安公社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暨智慧中央厨房配餐中心、泰安巧媳妇酱油食醋食品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泰山植物园开发项目、中国泰山宇希农创加工园区、山东众客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民族团结食品产业园、赫味煊健康食品项目、宁阳健康食品产业园、巴夫绿色循环农业与生物产业示范园、宁阳新龙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等建设。

农业园区:重点打造泰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新泰良心谷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岱岳山谷葡萄酒产业园、山东长兴农业田园综合体暨省级农业实训基地、泰山茶溪谷产业园项目、巴富洛农业产业园、泰山百合和园田园综合体、宁阳县彩山田园综合体等。

第二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农民意愿,稳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绘就具有泰安品位、现代品质、田园品韵的多彩“富春山居图”。

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点制宜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分类推进村庄建设,集中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村和示范点,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乡村格局,形成“梯次开花、竞相发展”的振兴局面。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巩固提升农村“七改”“四好农村路”和农村道路“三通”建设成果,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动城镇集中供气、供热设施向农村延伸。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活动,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健全农村污水管网及处理设施,提升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及综合处理水平,继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升农村家庭卫生水平,支持有条件的镇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打造具有泰安特色的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形态变化,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县乡统筹,提升城乡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合理布局乡村小规模学校,改善乡村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和质量。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康村镇。实施养老服务进村工程,补齐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短板。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施生活习俗文明健康行动,倡导现代生活方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推动“互联网+基层党建”,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实施农村“雪亮工程”,深化平安乡村建设。

第三章  深化农村改革

贯彻城乡一盘棋理念,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支持新泰开展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完善土地“三权分置”办法,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动土地长期稳定流转。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农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统筹利用城乡资源资产、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机制,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保障水平。拓宽乡村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渠道,鼓励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农民工、退休公职人员返乡就业创业。

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挖潜指标,优先保障农业项目。推广乡村产业发展“点供”用地模式,盘活现有闲散土地。建立财政对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确保“十四五”末土地出让纯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确保普惠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探索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

持续推进农民增收。强化县域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和空间。持续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集体资产量化到户,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积极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养老服务等特色项目。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防贫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即时发现即时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注重扶贫产业长期培育,改进帮扶方式方法。加强脱贫和易致贫群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激发相对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瞄准黄河滩区和湖区、库区等重点区域,以及老弱病残等重点人群,持续加大帮扶投入力度。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和监督,确保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不流失、不被侵占。

第十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保护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

第一章 推进新时代文明泰安建设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广泛运用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全面加强“四德”教育,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各类教育基地。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打响“泰安小美”志愿服务品牌。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营造弘扬和践行新时代泰山“挑山工”浓厚氛围,策划以“挑山工”为主题的党性教育、研学教育项目,重点推出一批以泰山“挑山工”为主题的影视剧、戏剧、歌曲、图书等特色文艺精品。

第二章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

实施泰山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工程,编制泰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联合济宁推进创建泰山—曲阜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协同济南、济宁共建“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实施系列文物保护提升工程,推进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色博物馆、戴村坝文化公园建设。推动文物合理利用,串联泰山区域各类遗址遗产遗迹,推出一批文化遗产精品线路。举办泰山国际文化论坛等以泰山文化为主题的对外交流活动,扩大泰山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深入挖掘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大汶口文化、水浒文化、复圣文化、周公文化、桃文化、“和”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富有创意、科技赋能、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泰山新闻出版小镇建设,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疏解项目,打造新闻出版全产业链基地。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专栏10—1  文化传承创新领域建设重点

重点推进中华历史文化创新示范区起步区(泰山国际文化论坛永久会址)、大汶口古镇、东平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泰安演艺秀都、泰山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综合性)、和融文化创意小镇项目、宁阳县文庙历史文化街区等建设,创作泰山“挑山工”系列文艺作品。

第三章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设施,提高覆盖率、利用率,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文化惠民演出。加快推进泰安博物馆、泰山石敢当民俗博物馆和石敢当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馆藏产品数字化,打造展示泰山文化、泰安历史文化和旅游城市形象的名片。加强党媒阵地建设,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做优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功能。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设泰安公共文化云,优先保障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深入实施泰山文艺精品创作繁荣工程,促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创新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模式,健全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四章  建设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

实施文化旅游全域化战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大做强文化创意、精品旅游两大产业集群,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推动文旅载体精品化。以泰山为龙头,辐射带动全市,构建“一核、两带、六区”的全域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强化世界双遗产泰山核心作用。按照“中部提升吸引人、两翼突破留住人”的思路,实施泰山景区“二次创业”行动,提升老景点、培育新亮点、开发多业态、打好组合拳,提高山岳观光、文化体验等传统旅游品质,强化与普照寺、玉泉寺、三阳观、竹林寺等周边景区的联动,加快东西御道开发,推进泰山?金谷项目建设,开发一批休闲度假、医养健康、户外运动等高端旅游项目,营造“五岳独尊、天地泰和”的文化旅游空间体系,擦亮“中华泰山”品牌,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推进济南南部山区、泰山景区协作发展,规划建设环泰山旅游路,共创“大泰山”旅游圈。打造“大汶河—东平湖—大运河(泰安段)”文化旅游带。深度挖掘泰山、徂徕山、黄河、大运河、大汶河、东平湖等“山河湖”文化内涵和生态优势,加大综合开发和保护力度,高标准建设大汶河生态旅游开发、“运河之心”文化产业园等项目,规划建设沿河、沿湖快速通道,整合休闲、娱乐、观光、体育、健康、颐养等资源,建设文旅融合产业带。打造环泰山乡村旅游风情带。依托近郊、近山、近水特色村落资源,打造一批景区依托型、田园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古镇古村落型、农耕民俗体验型等乡村旅游集聚区。提升发展水浒文化旅游区、大汶口文化旅游区、九女峰乡村旅游区、碧霞湖旅游区、徂徕山红色旅游区、莲花山旅游区。

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加快传统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丰富提升文旅产品内涵,推进文旅产品产业化精品化,对内加强生态格局联动,对外扩大文化传播影响,开拓更多产业新兴增长极。植入文化旅游新IP。充分挖掘泰山IP经济效应,将石敢当、五岳独尊等泰安文化旅游元素植入文创产品,提升文创商品的设计美感与现代功能性,构建从创意设计到加工制造全产业链,打造创意爆款的旅游网红产品,举办“平安泰山”旅游商品大赛。积极对接国内外影视资源,将泰安的文化旅游IP植入影视综艺,壮大会展赛事、演艺创作及影视制作等新IP;做大做精东岳庙会等传统节庆;依托《封禅大典》与泰山皮影戏等资源深度开发新型文化演出产业。打造文化旅游新产品。开发特色观光游憩产品,有机联动各县(市、区)景点,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以财源商业街、泰安老街、万达金街、泰山西湖等为重点,培育夜间观光游憩、文化休闲、演艺体验、特色餐饮、购物娱乐等业态,挖掘夜间消费红利;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精准分析游客不同需求和心理,定制开发泰安美食饕餮之旅、中华文明探索之旅等个性旅游路线。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大力实施“文旅+”战略,加快文化旅游与康养、工业、教育、体育等多业态高质量融合发展。紧抓当下热点,采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在直播经济、智慧经济及网红经济上开发旅游新业态;加快智慧文旅平台建设,实现一部手机畅游泰安,打造走动式VR/AR风景体验馆,真实感受泰山壮丽风光。

健全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实施旅游服务质量全要素提升计划,补齐吃住行要素短板,培育壮大旅游投资运营主体,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保障。发展特色餐饮。深度挖掘泰安地方特色名优小吃,集中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美食街区、特色餐饮企业和名小吃品牌店,打造“泰山味道”旅游美食品牌。培育精品酒店。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高星级饭店、高端度假饭店、文化主题饭店、精品民宿、温泉酒店、房车营地、汽车旅馆等,形成布局结构合理、主题特色鲜明、文化元素独具的旅游饭店集群。畅通旅游交通。深入实施旅游交通组织换乘提升工程,以高铁(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出口、大型停车场等为重点,建设完善交通换乘枢纽,科学规划公交站点,开设更多旅游专线,最大限度地方便来泰游客。在主要交通枢纽、主要景区景点附近,规划新建或改造提升一批游客集散中心和大型停车场。壮大旅游主体。建立文化旅游发展集团运营公司,加快优化、整合、盘活全市文化旅游资源,保障、支持、参与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打造市场化、资本化的文化旅游项目运作平台。

专栏10—2  文化旅游建设重点

重点推进泰山新闻出版小镇、泰山—曲阜优秀传统文化旅游示范区、泰山·桃花源项目、陶山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皋岛开发建设项目、凤仙山农旅开发项目、东平州城运河小镇、东平文旅康养小镇、蟠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鲁商·九女峰乡村度假区、泰谷·国泰民安康养产业小镇、泰山佑·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建设。

第十一篇  推动绿色发展  加快生态泰安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率先建成生态绿地。

第一章  推动绿色清洁低碳发展

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扩大生态产品供给,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加快建立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新泰循环经济产业园、中韩(肥城)绿色园区、宁阳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东平九鑫电镀加工中心等建设为重点,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区园区建设,实施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开展产业废物综合利用、城市矿产、再制造等示范试点,推进园区产业链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打造一批特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

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开展绿色制造试点示范,提升全市绿色制造整体水平。以电力、热力、建材、化工、钢铁等产业为重点,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系列工程,加强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智能管理系统、热泵应用技术等节能技术改造,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模式,推动企业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大力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推行BIM技术,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能效提升、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等工程,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城镇、社区。坚持清洁利用化石能源与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并举,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统筹推进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和非化石能源应用。实施绿色工厂创建工程,引导企业按照绿色工厂建设标准建造、改造和管理厂房。以泰山景区、徂汶景区等为重点,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建设以绿色、低碳、环保、循环为特征的示范区。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能效提升、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等工程,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城镇、社区。大力推动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和替代燃料的开发应用,完善慢行道路系统,优化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倡导低碳出行方式,构建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便捷的现代交通出行体系。大力推行绿色办公,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加强节能、节水等宣传教育,培养节约习惯。加强生态文明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法治宣传教育,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强化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完成全市重点区域内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积极推进全域垃圾分类工作,严格执行《泰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链条”垃圾分类体系。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盘活闲置低效土地,提升新产业项目用地效益。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有序推进压煤村庄搬迁。开展单位能耗效益综合评价,整治淘汰产出效益低的企业。

专栏11—1  绿色清洁低碳发展领域建设重点

循环经济发展领域:重点推进中韩(肥城)绿色园区、新泰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新泰市年产2000吨钒材(钒氮合金)循环产业项目、超威电源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鲁居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宁阳县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新泰市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泰安市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项目、8万吨锂离子电池回收再利用项目、日产2万方生物天然气及有机肥生态循环利用项目、泰安市全域垃圾分类体系等建设。

煤炭清洁利用领域:重点推进岳华能源集团省煤炭储备供应基地建设;依托泰山集团、山东能源重装集团、利达热工设备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积极推广应用锅炉(窑炉)节能技术和设备。

第二章  持续提升环境质量

以持续提升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引领,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系统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持续改善大气质量。实施工业污染源提标改造工程,全面执行国家和省大气污染物相应排放标准要求,强化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日常监管,加大超标处罚和联合惩戒力度;加强PM2.5和O3协同控制,开展VOCs专项整治行动,减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加强扬尘精细化管理,创建绿色工地;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路面保洁机制,大力整治建筑行业垃圾运输,控制道路扬尘;严格裸露地面扬尘管控,推进城区绿化硬化。加强机动车污染管理,建立重型柴油车监管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控制移动源大气污染。建立健全监测监控体系,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预警机制,提高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防控能力。

持续做好水环境保护。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入河入湖污染物总量,保护和恢复水网格局,改善水环境,确保水安全。开展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全面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实现大汶河等重点流域近岸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积极推进中水回用,推进尾水循环和再生利用,支持企业开展废水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全面推行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水质深度净化工程,在污水厂下游、河流干道等建设人工湿地。开展河湖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立多部门协调共享机制,实现“三水”统筹治理。推广农业灌溉技术,注重农业用水效率提高。推进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保障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安全。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查清全市地下水环境状况,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分类监管,推进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工程。到2025年,省控及以上重点河流水质优良比例进一步提高,城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的比例达到100%。

全面加强土壤固废治理。加大土壤固废污染防治力度,构建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建立治理监测网络,强化农用地保护,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按照“无废城市”要求,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提升固废管理和处置水平,推动国家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争取成为国家土壤综合修复试点城市并打造泰安模式。全力推进涉危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提升医废集中处置能力,确保辖区环境安全。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深化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提质行动,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行动,普及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绿肥种植,努力实现农药施用量零增长;综合治理地膜污染,开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示范推广和回收利用,加快可降解地膜研发。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等重点地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强化白色污染、公路污染治理,加强新污染物预防和治理。

专栏11—2  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建设重点

重点推进一批城区新建、改造提升污水处理设施;园区污水配套工程;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等建设;泰安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三期项目建设。

第三章  加强系统修复和自然生态保护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协同推进人工修复,以深化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抓手,加强以泰山为龙头,以大汶河为纽带,以东平湖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提高森林、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扩大绿色生态系统。实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培育工程,推进“引水上山”“天眼护山”等工程建设,强化泰山、徂徕山等重点区域森林防火救灾能力。加强监测普查,强化检疫封锁,实施科学除治,全力做好松材线虫病防控;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开展荒山绿化攻坚,推进城乡增绿攻坚,提升泰山、徂徕山等重要山体森林质量,强化道路、水系两侧植树绿化,重点推进大汶河两岸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构建国土绿化治理体系。

提升水生态系统。实施东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大汶河干流全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清淤疏浚、生态护岸、水坝除险加固等,全面修复和保护水系生态,构建林水相依、河清岸绿的水系生态体系,为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提供保障。推进湿地保护修复,进一步完善以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加强东平湖、大汶河、康王河等退化湿地修复,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加强国土保护修复。实施破损山体修复、废弃露天矿山和非煤采空区治理、工矿废弃地复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采煤塌陷地治理、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等工程,争取国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资源枯竭城市政策延期,鼓励矿山公园建设,提高人居环境安全性。

完善国土空间生态治理体系。完善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三线一单”环境空间治理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按照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建立功能明确、边界清晰的环境管控单元。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以市域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及重要湿地、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等地区为重点,划定优先保护单元;以主要产业集聚区、城镇生活集聚区等为重点,划定重点管控单元;以零星分布各县(市、区)的农居和农业区域,以及部分小微工业集聚点为重点,划定一般管控单元。

专栏11—3  生态修复领域建设重点

生态修复:重点推进东平湖黄河生态发展示范区、东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大汶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泰山区域河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房村污水处理厂及石良河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大汶河南岸小流域治理、肥城矿区生态农渔治理、宁阳矿区现代农业治理等项目。支持宁阳县争创国家级重点采煤塌陷区治理试点,继续开展新泰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肥城市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工程项目。

国土绿化:重点推进大汶河绿色发展生态长廊工程建设。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开展荒山绿化、通道绿化、水系绿化、平原绿化提升、城市增绿、乡村绿化美化等攻坚行动,加强森林抚育、退化林分修复、湿地保护修复、生态廊道等建设。

森林防火:重点推进泰安航空护林站、泰山区域森林火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天眼护山”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新泰市林区保护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等建设。

第四章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强化制度创新和基础能力,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责任体系和市场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着力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水平,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经济和环境“双指标”综合评价机制,深入推进“亩产效益”评价改革,推行“标准地”制度,以环境质量改善衡量新旧动能转换成效。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发挥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总牵头作用,完善部门协调机制,严格保护责任清单管理,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能力。做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建立市级常态化环保督察机制,对生态环境损害责任问题进行追责问责。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划和储备区建设,探索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评价,实施市级政府代理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资源清单和监督管理制度,制订自然资源资产分类清单,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探索开展“河权到户”改革,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支持新泰建设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完善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森林生态银行”“湿地缓解银行”等生态银行体系。完善自然资源定价机制,建立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价格指数、成本核算、市场交易体制。

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各县(市、区)、功能区为单位,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调节资金分级负担机制,完善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地表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制度。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等生态补偿,积极争取国家在南水北调东线建立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省内建立保护区与受益区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政策、资金、项目、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东平湖倾斜。创新绿色金融模式,建立绿色项目储备库和限制进入名单库,打造贯穿生产、销售、结算、投融资的“全链条”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第十二篇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章  持续增加居民收入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公平。

推动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完善勤劳守法致富保障机制,健全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机制,稳步增加居民劳动收入。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努力提高一线劳动者收入,提高高技能劳动者待遇,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健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落实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完善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制度体系。鼓励居民利用家庭生活闲置资金,积极投资固定资产并出租,获得不动产收益。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拓宽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完善股份制企业分红制度,推广员工持股制度。

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完善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保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相对贫困地区、粮食主产区、重要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消除分配不公。规范发展慈善组织、慈善捐赠、慈善信托,更好发挥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扶贫、济困、优抚等作用。

第二章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推动产业、企业、创业、就业“四业联动”,使人人享有平等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和舞台。

促进更充分就业。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强化就业政策与财税、贸易、产业、投资等经济政策协同,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基层成长计划和青年就业启航行动,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统筹做好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强化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实现灵活多样就业。健全就业形势研判和失业风险预警应对机制,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实行全民共享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建立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技能泰安”行动,满足劳动者多层次就业需求。强化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大学生、失业人员、贫困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创新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机制。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培育构建区域性、综合性创业生态系统。建设高质量创业孵化载体和创业园区,组织各类创业推进活动,提升线上线下创业服务能力,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完善场地支持、租金减免、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吸引激励高校毕业生来泰就业创业。实施泰山乡创计划,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等各类乡创平台建设,打造乡村振兴齐鲁乡创品牌。

第三章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保体系,打造温馨和谐社会大家庭。

加强社会基本保障。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互励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全面推行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探索新业态人员参加社保方式。

保障重点人群发展权益。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强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健全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省政府精准兜底保障困难群体政策,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推进婚姻登记、流浪乞讨救助和残疾人福利规范化建设。推动市级救助管理机构设施建设提升,完善县级救助管理机构设施设备条件。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促进绿色殡葬事业健康发展,落实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推动树葬公墓林等公益性公墓建设。

加强专项社会管理服务。构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注册登记制度,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覆盖城乡的社工人才队伍;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切实发挥教育宣传功能;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构建法治化、组织化、专业化、多元化现代慈善事业发展格局。

第四章  办好高质量教育

多措并举缓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教育公平程度及教学质量,构建“高位均衡、优质协调”的教育发展体系。

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综合考虑城镇化进程、人口变化趋势等因素,建立健全“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坚持公办民办并举,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或捐助学前教育;建立公办幼儿园办托班、社会力量办早期教育机构等多元化、多样化,可供群众选择的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新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严格落实基础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和城乡统一调配机制,健全城乡教师、校长定期轮岗交流制度,落实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加强乡镇中心学校建设,提升乡村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建立健全义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反馈改进机制,实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程,积极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

推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适应高考综合改革需要,推动普通高中课程和教学改革;新建、扩建部分高中学校,增加优质高中数量;建立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联合育人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机制;推进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学分互认、学籍互转,遴选具备条件的学校开展综合高中试点。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健全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普融通;鼓励优质职业院校创建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探索高水平高职院校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优质中职学校的优势专业举办高职教育。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加快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升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层次和水平,支持泰安技师学院扩大规模、加快新校区建设,支持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争创以中医药为特色的本科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鼓励支持企业与学校合作办专业、办二级学院,支持建设省级校企一体化办学示范学校和企业;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建设5—10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专业)和一批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加快推进市级共享性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扩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支持驻泰高校内涵式发展,争创一流学科专业、一流大学,引导学校立足泰安,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端人才,打造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充分发挥泰安高校协同发展校长联席会议作用,实施驻泰高校协同发展提升计划,支持高校结合全市重大战略需求,培育催生一批新兴和交叉学科。加快推进泰城东部大学城规划建设,积极引进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院校落地办学。

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将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纳入教育总体布局,促进公办与民办学校协同发展;落实支持民办教育扶持政策,鼓励引进高水平民办教育,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完善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机制,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办学风险防范;进一步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保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实施“5G+智慧教育”行动,推进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普及智能教室建设,建设“5G智慧校园”。融合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课堂、直播课堂、双师课堂和同步教研等应用模式,实现网络条件下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专栏12—1  教育领域建设重点

重点推进山东工程技术职业大学泰安校区(一期)、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泰安校区项目、泰安技师学院新校区、齐鲁工业大学泰山高等职业学院、齐鲁医药学院新泰校区等建设。

第五章  加快推进健康泰安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构建平战结合、科学高效、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普及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全面推进健康泰安建设。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强化新冠肺炎等重点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坚决遏制艾滋病、结核病,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常态化领导指挥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重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加强疾病监测系统建设;推进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强疾控专业人才配备,建立重大疫情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和医保基金应急预付制度,提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加快建设传染病医院新院,支持各县(市、区)以新建或改造等方式设立感染性疾病专科。强化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加大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支持力度,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全民动员机制,健全公共卫生设施,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

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完善城乡均衡的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和家庭医生守门人制度,网格化布局组建城市和县域医共体,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公众参与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强化职业病、地方病防治,推进防治长效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完善监测、体检、诊断、救治、应急体系和制度,更加有效预防、控制、消除职业病和地方病危害。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以打造“健共体”全国示范区和开展全国城市医联体、县域紧密型“健共体”建设“两个试点”为抓手,积极推广“互联网+智慧医疗”,建设市县乡村四级数字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推动5G技术在移动急救、远程会诊、远程护理等医疗健康养老领域的应用。

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落实全民健身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体泰心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积极组织青少年开展徒步登泰山等富有泰安特色的文体活动,培养健康体魄,提升文明素养,传承泰山文化,塑造坚忍不拔意志和爱国爱家情怀。推进市级新体育中心建设和老体育中心改造升级,支持各县(市、区)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和体育公园;推动市全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市体育中心、市生态绿地健身活动公园和县级大型健身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打造城区“10分钟健身圈”;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会向乡镇、社区延伸,加强农村体育工程建设,改善农民健身环境;充分利用惠游泰山信息平台,整合全市全民健身资源,为群众提供便捷的互联网健身服务。

建设体育强市。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赛事表演、体育培训、户外运动以及体育衍生产业。加大向省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能力,力争省运参赛成绩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持续举办好泰安市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会等综合性赛事,推动泰山国际马拉松赛、“泰山冠军”登山系列大奖赛、T60环山大徒步等赛事提档升级,策划一批具有泰山特色的山水户外新兴赛事,承接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引进国际性知名赛事。鼓励发展各具特色的体育休闲旅游产业,规划建设体育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运动休闲基地建设,建设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休闲旅游小镇,积极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打造国际体育旅游休闲名城。

专栏12—2  健康领域建设重点

重点推进市疾控中心能力提升改造、岱岳区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市中心医院分院(市传染病医院)扩建、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泰安市立医院二期、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期建设、泰安慢性病互联网医院、泰安市中心医院东部院区项目、新泰市医联体综合项目、齐鲁医药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宁阳县中医院迁建项目、东平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发热门诊传染病院区项目、市医养中心二期工程、泰山国际颐养城、宁阳县医养中心、黄河流域中医药研究院、泰山文旅健身中心、宁阳县公共体育场及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东平县公共体育场等建设。

第六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持续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大力弘扬养老孝老敬老社会风尚,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完善优生优育政策。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合理优化抚养比、男女结构比例。

倡导青年优先发展。构建富有泰安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全市青年思想政治素质和全面发展水平。加大青年人才选育力度,深入推动“青鸟计划”和“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加强青年企业家接力培养,做好新兴青年群体联系服务,鼓励青年奉献乡村振兴,建功高质量发展。做好青年就业服务和就业权益保障,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做好青少年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

完善多层次老龄人口服务体系。多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行动,建设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日间照料设施,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发展互助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提升养老服务标准化水平,深入开展养老服务贯标活动,健全涵盖居家、社区、机构的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创新发展老年教育,高水平办好老年大学,丰富老有所乐的精神文化生活。到2025年,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到100%。

加快推进养老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扩大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有效供给。加强养老产业技术集成和市场应用,打造养老知名品牌,巩固扩大老年服装、食品和保健品、康复保健器材等优势产业,鼓励发展个性化、智能化老年产品。探索建立老龄产业发展基金和老龄产业财政分级补贴制度,建设一批老年服务产业园区和特色养老小镇,培育老年服务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养老服务产业集群,促进老年消费市场发展。

第十三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泰安

坚持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章  加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严格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全面提升预警预防、风险研判、危机管控、应对处置能力。健全完善维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资源、网络、金融、科技、人民防空等重点领域安全的协调机制。加强市、县、乡维护国家安全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构建网络空间安全综合防御体系。

第二章  保障经济社会安全

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预防预备与应急处突相结合,加强重点领域安全风险排查和综合整治,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扎实推进“安如泰山”安全生产科学预防体系建设,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安全生产整治,统筹推进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和安全标准化一体化建设,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监管巡察信息平台,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发生,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泰安市危险化学品、公共交通、煤矿开采、化工生产等智能化安全监管系统,强化全程联网联控。全力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深化“食安泰安”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可追溯管理体系,坚决守住安全底线。加大对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重要数据的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强化金融风险预警防控,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网络借贷、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加强对互联网新兴业态发展问题的预警预防,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继续加强养生、理财、保健品会销等领域预警监测,及时发现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健全完善平安建设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泰安。深化反颠覆反渗透反邪教反恐怖斗争,坚决捍卫政治安全、政权安全、国家安全。加快推进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公安武警联勤武装巡逻、社会大巡防机制,提高对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的主动防控力。常态化推动扫黑除恶,巩固和拓展专项斗争成果。深入打击整治涉枪涉爆、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侵害未成年人和“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违法犯罪,维护社会良好秩序。坚持打防结合、整体防控,强化对重点目标、重点场所的巡逻防控,加大对边界相邻地区、城郊结合部、治安混乱地区的排查整治,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抗灾能力。优化水旱、地质、气象、地震、森林(草地)火灾等灾害监测和应急信息发布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开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风险调查和分级分类评估,建立市、县两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构建统筹应对各种灾害、有效覆盖防灾减灾救灾各环节的防治体系。健全灾害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完善多渠道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发展巨灾保险。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指挥通信、轻型智能机械等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推广应用。

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加强气象、水利、应急管理、林业、消防救援、人民防空等部门协同联动。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建设全市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提升监督管理、指挥救援、应急决策功能。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综合提升铁路、公路、水路和通信保障等应急救援能力。构建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专业力量协同、社会力量辅助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实战化常态化演练。健全应急调运、征用补偿机制,科学布局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强化公众应急管理宣传教育。

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入实施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雪亮工程、智慧政法、治安巡防、矛盾纠纷化解“六大工程”,完善提升“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提质增效,做实基层治理实战化平台。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探索打造政法工作“全数据流转、全流程覆盖、全业务协同、全过程监督、全方位预警”的新模式,完善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一元主导、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加强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把各类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畅通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加强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第三章  深化法治泰安建设

以建设法治泰安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建设法治泰安、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争创国家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推进高质量立法。加强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法规制度体系。严格落实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地方立法,加强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统筹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健全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社会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渠道。

提高司法公信力。积极保障法律法规实施,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实施全面普法,促进全民守法,建设法治社会。深化法治型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党员干部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提升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以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重点,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营造遵法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开展“法律援助进万家”活动,提升法律援助工作水平。

第十四篇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高质量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凝心聚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第一章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规划建设泰山“挑山工”教育实践基地,弘扬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优秀品格,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积极为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容错纠错、澄清正名,形成鼓励改革、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深化审计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章  凝聚砥砺奋进的强大合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基层群众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支持民主党派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职能,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好港澳台工作,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完善大统战格局,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类统战团体作用。巩固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增进军政军民团结。

第三章  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建立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全市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建立健全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市级规划体系。建立健全规划目录清单管理、备案、衔接协调等制度,确保市级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各级各类规划与本规划相互协调,在约束性指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风险防控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规划指导性和约束性,对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逐项分解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市级财政性资金优先投向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金融要素资源围绕发展规划目标任务,优化配置方向和结构。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土地、环境、人口、社会等公共政策要服务于发展规划实施,形成政策合力。健全规划抓落实领导责任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市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做好规划实施的协调落实,通过年度计划分解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

强化规划评估监督。科学开展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专项评估和总结评估,全面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合理调整规划目标任务、重大政策、重点工程。规划实施要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检查,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全市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力开拓,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努力奋斗!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