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吨煤也不烧!”水文地质局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实施邯郸东部新区新能源重点项目——中心湖能源供应站、城发广场地源热泵项目,为城市建设提供新理念,开启了“智慧+新能源”绿色采暖模式。
新城区建设的“新能源新概念”
邯郸东湖新城规划面积73平方公里,是一个兼具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气息的“未来之城”。东湖新城建设之初便将“绿色低碳”理念写入规划。水文地质局“大力发展地热新能源产业、为助力“双碳”目标贡献央企力量”的产业发展方向与东湖新城建设理念高度契合,并因此承担起实现新城区绿色转型的光荣任务。
郑爱华摄影
新能源项目位于邯郸东部新区中部核心区,对提高城市品位、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要打造示范工程,承担起为新城区中心区域提供新能源保障的重大责任,展现央企责任担当。”水文地质局党委书记、局长蒋向明进一步明确项目定位与建设要求。
水文地质局积极打造城市供暖“新概念”,将地热新能源利用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在中心湖项目施工中,埋管工序创新性地设计在湖底,通过合理利用景观湖及绿轴地下空间,以地下浅层地温能为周边公建项目提供冷热源。这种创新设计将实现城市公用土地资源的高度集约化多功能利用,节约土地面积7.06万平方米。
冬之会战 向暖而行
初冬的邯郸东湖新城,处处迸发出无限活力。在商务区中心湖底,新能源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从去年11月项目进场至今,中央商务区城市配套及新能源湖区设计的3168口井,已完成竖直地埋井3110口。城发广场地源热泵系统已完成东区、南区竖直地埋井与东区水平连、南区大部分水平连施工任务。施工期间,项目部克服了疫情、天气等影响,整体进展顺利。”水文地质局一队机电安装分公司副经理、东湖项目经理郑爱华介绍。
连日来,施工人员顶风冒寒、紧张施工,项目建成后,地下百米处的涓涓热流将被输送到周边建筑中。东湖新城商务区及城发广场等标志性建筑,将利用地源热泵实现“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目标。
科技创新助力“无烟城市”建设
水文地质局实施科技强局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打造“水文地质局品牌”的“关键一招”。东湖新城新能源项目将为周边40万平方米建筑供暖、制冷,服务面积大,需要对地热新能源进行规模化利用。“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科技创新团队”通过研究总结出地热能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八项关键技术”,在“能源规划与设计、钻探与施工、投资与运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郑爱华摄影
同时,技术团队加强浅层地源热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施大规模地温场光纤监测技术,通过动态监测地温场变化特征,及时采取储能补热措施,实现地热能可持续利用。通过BIM模块化系统,进行自动化远程监控,实现供热系统的动态控制与管理,提高系统的整体能效,达到系统节能的总体目标。
与科技创新并行的还有施工工艺创新。
地埋管的常规施工为先开挖后打孔。施工人员考虑到项目所在地地下静水位较浅,打破常规先钻孔下竖直埋管,后开挖土方,做专项成品保护,不仅降低了降排水费用,也解决了土方无法外排的问题,加快了新能源施工进度。在景观湖下施工浅层地埋管钻孔和水平管网,容易与景观湖建设发生矛盾和相互制约,做好水平管保护尤为重要。技术团队提前布局,通过预埋钢套管的方法,解决了技术难题,确保了工程质量。
构建完整产业链引领产业发展
近年来,水文地质局大力发展地热新能源产业,在河北工程大学打造了“大学无烟城”示范基地,在邯郸东部中心商务区助力“新能源新概念新都市”建设,与河北广平县达成“地热供暖示范县”建设协议,将用地热新能源解决县城300万平方米供暖问题。形成了“大学校区—新城市建设—全县城供暖”多能源、多模式、多区域“特色发展”,引领了新型产业规模化发展。
未来,水文地质局将整合现有地热新能源产业相关优势资源,打造“地热新能源科技公司”,形成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设计、地热勘查、机电安装、设备制造和投资运营公司等5个产业板块,建立起完整产业链。
聚焦主业创一流,匠心逐梦再出发。水文地质局将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贡献央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