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要闻 » 中国新能源要闻 » 正文

提升经济性,绿氢才能越来越“火”

日期:2024-05-07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张胜杰

国际新能源网

2024
05/07
17:02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经济性 绿氢 技术路线

全球首个氢气品质移动检测车首次公开亮相、世界级绿氢生态创新区“氢洲”项目正式发布、30款电解槽产品“齐登场”……近日,在2024中国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上,一大批氢能领域的核心装备、技术、解决方案竞相“亮相”,彰显出我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澎湃动力。

“这次展会人气旺、参展企业多,充分反映了氢能行业的‘热’。其实,展会是一个晴雨表,我们预计氢能行业的‘春天’即将来临。”展会上,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英歌兴奋地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多位行业人士纷纷向记者表示,当前要把氢能战略价值的“热”变成商业价值的“热”,重点是要解决其经济性问题。

■电解槽功率持续“进化”

氢能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正进入关键发展阶段。据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助理黄清介绍,我国规划和建设的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超400个,已建成加氢站约480座,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2万辆,氢能在交通、化工、冶金等领域的示范规模引领全球。

随着制氢装备持续火热,展会上多款电解槽“登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6家电解槽企业、30款电解槽产品亮相该展会,电解槽类型涉及碱性电解、PEM、AEM等技术路线。而电解槽大型化正是提升氢能经济性的途径之一。

“近日,在德凯DEKRA等权威机构见证下,公司JSDJ S1-2000/1.6高性能碱性水电解槽系统通过实证测试。”展会上,江苏双良氢能源副总经理王钢道向记者介绍,“其中多项性能指标再次打破行业纪录。”

展会现场,全球首套碱性电解槽全自动装配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金辰股份常务副总裁祁海珅告诉记者,“这款产品包含电解槽极框分类线与电解槽总装测试线两大部分。通过自动化流程,可显著提升电解槽生产效率,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精准的视觉检测与自动化堆叠装配技术,不仅保证了制造的高标准,同时减少了人为操作因素的影响,提高了生产安全性。”

苏州青骐骥创始人闫巍说:“电解槽的出货量每年都以翻番的趋势增长。在电解槽的功率越来越大的同时,对核心材料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苛刻。”

■燃料电池成本即将降至1000元/千瓦

在看到我国氢能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该产业发展存在的技术、成本、标准等多重挑战。

“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我国氢能产业技术与装备实现了很大进步,但一些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仍待突破。”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副总经理刘聪敏说。

“制氢成本关乎产业长远发展,当前的降本速度还远不够快。”国际氢能委员会执行董事史蒂文·利布雷希特强调。

“储运环节是实现降本的重要卡点。”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谢秀娟看来,当前,我国正探索多种氢能储运技术路线,其中规模化氢液化储运已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关键装备自主可控,预计未来几年能实现全产业链示范。

“尽管我国燃料电池和电解槽等氢能关键技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但还要继续优化升级,尤其是燃料电池的耐久性还需提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说,“据预测,我国燃料电池的成本即将进入1000元/千瓦的时代。”

“现在氢能很‘热’,但还只是战略价值层面的‘热’,要把战略价值变成商业价值,关键就是氢能的性价比,源头是绿氢的成本。”欧阳明高表示,“今后,我们要以富余绿电资源低成本制氢为源头推动力,以多元化、大规模商业示范应用场景为龙头拉动力,带动绿氢全产业链发展。”

■2030年规模将达500万—1000万吨

在氢能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各地纷纷加快对氢能产业的规划与布局。

在中国氢能联盟理事长,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国跃看来,目前,可再生能源制氢大基地建设、氢能高速、海洋氢能等创新应用工程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及装备自主化持续深入,氢能企业融资及上市步伐加快。

记者注意到,目前央地合作项目正加速推进,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世界级绿氢生态创新区“氢洲”项目(以下简称“氢洲”项目)已正式发布。国家能源集团将携手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打造世界领先的绿氢项目标杆与国家西氢东送重要节点。这意味着,“两横一纵”全国绿色氢能产业链集群化布局再进一步。

作为标杆示范项目,“氢洲”项目不仅在成本、储运、规模、场景等方面设定了高标准,更计划未来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同类型地区进行复制推广,甚至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范围内落地。“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也将为我国万亿产值规模的氢能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国家能源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李勇表示,未来几年,随着科技创新不断为氢能产业赋能,氢能应用场景不断涌现,氢能的投融资热度会持续增长,产业发展态势将持续向好。

“未来,集中式氢储能的市场非常广阔。按照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10%必须通过长周期储能来解决。到2060年,中国1.5万亿千瓦时的电需要由氢储存,这是非常广阔的前景。”欧阳明高预测,未来,燃煤发电会逐步变成燃氢发电,2030年绿氢规模将达到500万吨到1000万吨。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