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要闻 » 中国新能源要闻 » 正文

驻马耳他大使于敦海:中国新能源产业真的在输出“过剩产能”吗?

日期:2024-05-25    来源:外交部

国际新能源网

2024
05/25
09:5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中国新能源产业 可再生能源 锂电池

5月23日,驻马耳他大使于敦海在马主流英文报纸《马耳他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新能源产业真的在输出“过剩产能”吗》。全文如下:

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光伏产品等技术密集型新能源产品在全球越来越受欢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强劲增长为全球新能源领域技术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贡献,然而近期中国新能源产业被指责为“产能过剩”。 这一经济学概念是指特定行业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市场需求,导致商品过剩和价格下跌的现象。中国新能源产业真的在输出“过剩产能”吗?

从全球市场来看,新能源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现有的产能还远远不够。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假如所有已宣布净零排放承诺的国家都按时履行承诺,到 2030 年全球电动汽车总需求量将达到 4500 万辆,是 2022 年的 4.5 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4倍。中国新能源产业不断增强的产能正是推动全球绿色发展所迫切需要的,而非过剩的。

自2020年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中国全力履行气候承诺,成为稳定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2023年中国贡献了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量的一半以上。如今中国的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全世界更多人用得起、用得上这些新能源产品。

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我们很高兴看到欧盟及其成员国也在加大绿色转型的承诺和行动,其中包括马耳他的“低碳发展战略”和戈佐岛碳中和目标。我们共同努力、并肩前行,方能更好地实现新能源产业发展,完成这项我们都需要面对的紧迫任务。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确实“实力强劲”,也许这才是“产能过剩”叙事的攻击对象。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比较优势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中国企业坚持不懈进行技术研发,对这一前景广阔的领域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使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第二,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是通过激烈的自由市场竞争塑造的,中国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助力了其发展。第三,中国强大的产业配套覆盖完善的供应链、零部件制造、整机配装、售前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此外,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德国总理朔尔茨上星期访问瑞典期间答记者问时所提醒我们的,中国所出口的电动汽车一半以上是西方汽车品牌在华生产制造的车型,这意味着外国汽车品牌也在这一过程中也获利颇丰。

要判定中国新能源产能是否过剩,还需探明其产能究竟流向何处。目前中国产能利用率长期稳定在76%左右,仅略低于美国的78%。一方面,去年中国生产的958万辆电动汽车中,本土销量占87.3%。随着国内电动汽车需求量越来越大,中国消费者如今仍在排队下订单。另一方面,如果各国生产的商品仅用于满足其国内需求,就不会有国际贸易存在了。其余小部分出口国外电动汽车(仅占总量12.7%),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无疑为全球市场的自由贸易和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例如,去年马耳他当地经销商进口的比亚迪Atto3车型,凭借其高品质、高性能成为明星产品,广受欢迎。

谈到自由贸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言人科扎克批评道,“美国近期宣布的贸易限制措施将会扭曲贸易和投资、破坏供应链,并使全球经济为之付出高昂代价”。以“产能过剩”为借口,实施关税、禁令等保护主义措施,只会损害自由贸易和全球绿色发展,其成本将不仅由中国或美国承担,也将由全世界承担。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