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电来自哪里?
可能是来自千里之外的光伏板,也有可能来自遥远的海上风机,还有可能是来自各种蓄能安全电站等“超级充电宝”,甚至是电动汽车返送回电网的电……
在新战略型电力系统的支撑下,这一切正在变为现实。
6月13日,湖北“三型三强”新型电力系统蓝皮书发布暨新型电力系统技术联盟成立大会在汉举行。会上提出,湖北将建设以“安全充裕型、数智友好型、主动平衡型”为特征、以“全省清洁能源配置强平台、全国新型电力系统互联强枢纽、长江经济带新型能源体系构建强”为定位的“三型三强”新型电力系统,并在2030年基本建成。
新能源装机是10年前的39倍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迫在眉睫
什么是新型电力系统?
新,主要体现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与传统电力系统相比,它强调的是以“新能源”为主体,逐步提升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的比例,并通过电网系统运行的变革,实现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和各类负荷的友好接入,通过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各环节的共同发力,最终实现电力行业减排降碳目标。
为何要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2014年至2023年,全省主干电网新增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8937万千瓦,容量增长62%,新增35千伏及以上线路长度28828公里,增长47%。日益强大的电网有力支撑了湖北年均超6%的经济增长。
其中,风、光新能源发展表现尤为突出,2023年,全省新能源装机达到3324万千瓦,是2014年的39倍,年发电量395亿千瓦时,是2014年的29倍。然而,新能源占比迅速提高,对传统电力系统的规划、建设和运行提出了严峻挑战。
全省新能源以30%的装机占比,仅提供14%的电量支撑,且存在极热无风、晚峰无光、覆冰停机等问题。建设“三型三强”新型电力系统,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做到“三型”,就是要构建以煤电和水电兜底、新能源为主体、外来电力为补充、负荷资源可调可控的供需协同供电体系,不让“发展等电”。新型电力系统将以数智技术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保障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微电网等多元主体灵活便捷接入,源网荷储智能友好互动。
实现“三强”即科学规划新能源开发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建成水、风、光、氢、生物质等全省清洁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强大平台,构建湖北省绿色低碳发展优势。并且立足湖北中部居中的地理特点,联通全国五大区域电网,建成西南水电和沙戈荒新能源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互联坚强枢纽,服务全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更重要的是,这将充分发挥湖北作为长江经济带中心位置、中部崛起战略的区位优势,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强力推动新能源、电氢联合等新型能源和综合能源服务、负荷聚合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强力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新型工业化升级。
2030年新能源装机达8000万千瓦 全省供电能力将较现在增长70%
未来的湖北新型电力系统,将有特高压电网提供支持。陕武直流、金上直流提供1600万千瓦电力,补足湖北负荷高峰时段供电缺口。华中“日”字形特高压交流环网将提升华中电力互济能力。在省内,500千伏电网负责优化全省电力资源,220千伏电网负责分区消纳清洁能源。
在三大都市圈,新能源都将挑起大梁,2024年,襄阳都市圈的鄂北(襄阳、随州)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区将率先建成,新能源装机、电量占比均超过50%,2030年,装机、电量占比分别超过70%和60%。在宜荆荆都市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将达到72.8%,电量占比57.9%。在武汉都市圈,2030年新能源装机和电量占比将分别达到59.3%和23.2%。
新型电力系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助力。近年来,湖北陆续进行了渝鄂背靠背直流联网工程、随州广水100%新能源示范工程、荆门新港构网型储能电站项目、恩施土店子村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等一系列科技创新试点示范项目,为新型电力系统探路。未来,湖北还将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数智平台。
6月13日成立的湖北新型电力系统技术联盟,汇集了高校、科研院所、电力企业、规划设计工程企业、装备制造企业、用电企业等24家单位,他们将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包括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控制技术、分层分级主动平衡技术、配电网灵活接入和智能互动技术等十大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将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开展交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
展望2030年,湖北新能源装机预计达到8000万千瓦,较2023年增长140%,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清洁低碳电力成为主体,全省供电能力达到9200万千瓦,较2023年增长70%,满足全省经济发展需求。
届时,预计全省分布式电源装机达到2400万千瓦,电动汽车充电桩达到150万个,新型电力系统将保障多元主体灵活接入,源网荷储友好互动,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