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立足国资央企新使命新定位,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能)深刻把握“三个总”、始终聚焦“两个途径”、充分发挥“三个作用”,坚持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开发、一体化建设、一体化运营原则,以澜沧江流域已建、在建水电工程为支撑,以澜沧江水风光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百大工程”项目为抓手,全力实现基地开发规模、能源转化效率、新型电力系统、经济社会效益“四个最大化”,服务国家能源绿色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可靠供应。
科学配置能源资源,实现基地开发规模最大化
一体化开发最有利于科学匹配资源、落实要素保障、发挥基地整体效益,最大限度以水风光多能互补,实现基地开发规模最大化。澜沧江是我国十三大流域水电基地之一,水能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规模超3200万千瓦,已建成水电装机规模达2275万千瓦,在建、前期水电装机规模约1000万千瓦。根据规划成果,澜沧江流域周边可配套开发新能源资源约5500万千瓦,澜沧江水风光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规划总规模可达9000万千瓦。中国华能是国家明确的澜沧江流域水电开发主体,与新能源配套互补开发,界面清晰,管理优势突出,在项目管理、关系协调、开发时序、决策效率等方面均较为领先。
深入挖掘通道优势,实现能源转化效率最大化
一体化开发最有利于推动基地电源项目建设与外送通道建设高度协同,最大幅度以优化接入、统筹调度提升电网安全水平,实现能源转化效率最大化。澜沧江流域已建成多条±800千伏直流线路及500千伏、220千伏交流线路接入电网,在国家西电东送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配置风电和光伏电站后,大幅提升了通道利用小时和利用率。统筹推进“水风光一体化”开发建设还能够利用现有送电通道实现新能源就近接入主网,可增加梯级通道利用小时,提高通道利用率,减少企业重复投资,降低社会总成本,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充分发挥调节能力,实现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最大化
一体化开发最有利于集约利用现有调节优势,最大强度以澜沧江风光电基地与绿色电力开发,实现最快速度解决地方电力供需矛盾,助力国家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最大化。已建成的小湾、糯扎渡水库调节库容超200亿立方米,同时还有西藏段如美水库,形成了独有的调节能力,梯级联合调节后进一步提升灵活调节能力,可以保障流域风光合理利用率达95%以上。建成云南省首个水光多能互补标杆示范工程——华能漫湾水光一体化工程,将周边75万千瓦新能源近接入水电站,通过优化调度和水电机组快速灵活调节,把“靠天吃饭”随光照强度波动的光能变成平滑、稳定的优质电能,实现“水光互补”应发尽发,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华能案例”。
带动地方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一体化开发最有利于依托基地项目大投资带动经济民生大提升,最大程度以产业振兴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基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中国华能在致力一体化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央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基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扩内需举措开发更多岗位,拓宽百姓就业渠道,把劳动力精准输出与就近就业安置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精准施策开展就业扶贫。
从华能漫湾“水光互补”一体化基地项目运营情况来看,成功为以水电为核心的清洁能源一体化基地新能源消纳提供借鉴。将漫湾水电厂周边新能源电源和水电机组一并与地区电网通过漫湾水电厂500千伏系统与220千伏系统经7号联变连接运行,形成了“三维”(多能源、多电压、多方式)、“一体”(水光互补的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格局。实现了两种能源以水库蓄能形式的合理转化。2023年漫湾“水光互补”一体化项目中光伏年发电总量为2.76亿千瓦时,按水电机组年平均耗水率计算,等同于水电日均蓄能超300万立方米,水电机组两峰顶峰能力不断提高,水电的调峰电量得以增加。实现了多能源错峰发电,进一步提高了光伏能源利用效率和送出能力。通过漫湾水电厂联变增容改造和运行方式调整,在新能源接入后,有效解决了因联变容量不足导致无法实现“尽发满发”的问题,有效平抑了光伏日内出力波动幅度大的问题,实现“水光互补”运行效率最优。充分发挥了水电机组“快速”、“稳定”的调节特性,有力支撑新能源消纳。利用漫湾水库调蓄能力和水电机组快速灵活的调节性能,将发电不稳定、出力变化快的光伏电能变成了平滑、稳定的优质电源,满足了电网对光伏“一次调频”的要求,有力支撑了新能源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