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的辽阔土地上,机器轰鸣声声,作为国家第三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基地项目之一的中广核赤峰市翁牛特旗生态治理100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希望之风在建设者们的忙碌里悄然涌动。
项目规划容量1000兆瓦,计划安装113台风机,使用大容量风电机组,建设220千伏和500千伏升压站各一座,风机通过35千伏集电线路连接至升压站。项目在500千伏升压站配套建设50兆瓦/100兆瓦时构网型储能系统,为东北电网首例,具备常规储能和调相机功能,是新能源行业储能应用的新方向。同时在220千伏升压站配置50兆乏分布式调相机,确保电网稳定。
自2024年9月A区、B区同步破土动工以来,项目便迅速进入紧张有序的施工阶段。B区在2024年12月28日迎来了关键节点——升压站一次带电成功,标志着B区的电力输送系统已初步具备运行条件,为全容量并网发电筑牢了坚实基础。如今,A区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正全力开展主体工程建设,整个项目朝着全面投运的目标大步迈进。
在风机基础施工区域,大型吊车伸展着长臂,精准地将成捆的钢筋、巨大的模板吊运至指定位置。工人们分组作业,一部分专注于钢筋绑扎,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间距与规格,将一根根钢筋扎成牢固的骨架;另一部分则负责模板支设,仔细检查拼接处,确保无缝对接,为后续混凝土浇筑做好充分准备。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泵送技术的运用以及专业人员对坍落度、浇筑温度、振捣情况的实时监测,确保了基础的稳固性。
风机安装现场,场面壮观。巨大的风机塔筒在吊车的协助下,一节节被缓缓吊起,并在空中精准对接。安装人员身着专业防护服,在高空作业平台上严谨细致地进行螺栓紧固等工作,每颗螺栓的紧固扭矩都严格遵循标准。叶片安装同样精细,技术人员利用专用设备,根据风向和安装角度要求,将长达数百米的叶片平稳安装至轮毂上。
升压站建设区域,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作同步推进。技术人员头戴安全帽,手持检测仪器,对各类电气设备进行严格检测与接线。从大型的变压器、开关柜到小型的继电器、仪表,每一个设备都经过精心调试,确保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同时,二次控制系统的编程与调试也在有序进行,实现对站内设备的远程监控与操作,保障电力输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集电线路铺设现场,施工人员沿着预先规划好的路线,开展杆塔组立和导线架设工作。利用专业的杆塔组立设备,将高耸的杆塔稳稳竖立在指定位置,随后通过张力放线技术,将导线在张力作用下平稳地架设至杆塔上。在导线展放过程中,严格控制弧垂和张力,避免导线出现扭曲、断股等情况,确保电力能够顺利、稳定地传输。
建设过程中,面对复杂山地地形对风电机组规划布置的重大挑战,北京院项目团队采用了差异化的风机布置策略。充分利用不同海拔高度的风资源差异,采用高低错落的布置方式,以更好地捕获高空风能。这种科学布局不仅提高了发电量,还使整个风电场在空间上形成了有机的组合,有效利用了山地复杂的地形条件,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山区狭小场地施工难题,项目团队对施工场地进行精细规划,将场地划分为材料堆放区、设备停放区和风机安装区,并通过平整和加固处理,打造了稳固的吊装平台。根据施工工序与作业时间,错峰安排设备进场与退场,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保障了吊装在狭小场地条件下顺利进行。以71号风机为例,通过合理调配多种吊装设备,成功克服了山区狭窄场地施工难题,顺利完成吊装作业。
项目是国家第三批“沙戈荒”风电基地项目之一,纳入2023年国家大型风光基地建设项目名录,是内蒙古新能源规划的关键部分,对提升当地可再生能源供给和清洁能源供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项目不仅是一项能源工程,更是一项生态工程、民心工程。它在为当地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将带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