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发展非粮乙醇汽油应逐步推进,不能绝对排斥粮食乙醇的发展。一方面,转化粮食有利于农民增收。另一方面,非粮原料的应用尚在尝试期,存在一定的风险,不能搞一刀切集节能、环保、解决陈化粮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乙醇汽油,在近二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却遭遇了原料供应不足、经济收益不明显、政策贴补过多等问题,发展一度停滞不前,相关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同时,围绕这一领域的发展,业界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不能为了替代而替代,作为生产乙醇汽油的原料粮食出现了大面积的不足,甚至出现了与人争粮的状态。有的则认为,发展乙醇汽油符合我国新能源政策,而且拥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只要加强技术和工艺创新,寻找非粮原材的替代品,坚持走原料多元化之路,才是乙醇汽油的出路所在。
原料瓶颈日益凸显
据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人员透露,我国发展燃料乙醇的初衷就是为了科学合理地消化陈化粮。200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个省及河北、山东、江苏、湖北4个省的27个地市开展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目前,经有关省和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的共同努力,上述省份和地区均已完成试点任务,实现年混配102 0万吨生物乙醇汽油的能力,乙醇汽油的消费量已占全国汽油消费量的20%。
由于这一产品属于生物质新能源,在发展之初获得了国家相关税收和政策补贴的支持。根据国家财政部通知,2 005年销售每吨燃料乙醇补贴1883元,2006年补贴1628元,2007年和2008年均补贴1373元。
作为原料的玉米,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供大于求向供求平衡的转变,玉米销售出现回暖。特别是玉米深加工导致需求加大,拉动了价格上涨。这样一来,每生产1吨乙醇汽油要亏损1000元左右。如果国家不补贴,企业根本无法生存。
显然,乙醇汽油受到原材料制约的问题全面凸显,供求失衡让市场形势变得日益严峻。
发展过渡尚需时日
面对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在日前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的《生物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论证会上,以石元春为代表的我国农业、能源领域的9位资深院士一致认为,发展乙醇汽油是大势所趋,面对原料供应窘境,可着手开发新的非粮原料的乙醇汽油。
同时,院士们还进一步指出,发展非粮乙醇汽油应逐步推进,不能绝对排斥粮食乙醇的发展。一方面,转化粮食有利于农民增收。另一方面,非粮原料的应用尚在尝试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搞一刀切,必然会造成这一领域的"贫血"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非耕地,比如低产田、盐碱地,大力发展木薯和甜高粱等秸秆作物,实现对现有耕地的产业链补充。
院士们还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对以乙醇汽油为代表的新能源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及承受能力的综合评价。在一定时期内,稳步推动乙醇汽油原料的替代工作。既不能操之过急,造成市场发展的断层,更不能为了替代而替代,陷入新一轮的发展成本上涨的困境。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我国可供选择的替代原料已包括木薯、秸秆和甜高粱等等,并且在华北、西北等地陆续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基地,在今后的可替代原料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对甜高粱燃料乙醇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在甘肃的一些提灌地、川地、旱地、山坡地、盐碱地试验,已经寻找到多个可靠品种。这无疑放大了我国乙醇汽油今后的发展空间。
政策支持是关键
纵观我国乙醇汽油的发展,一直离不开政府调控和政策支持。在生产企业的选择上采取了定点式的计划模式;在销售区域上也采取相同的定点城市试销;而在原料供应、替代等方面,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以及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作用也显得尤其突出。
鉴于此,无论是现阶段我国乙醇汽油的试验与发展,还是今后我国乙醇汽油原料的多元化拓展与阶段性替代,都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的强大支持。一方面,要完善政策支持的体系。另一方面,要强化政策支持的力度和方式。
值得反思的是,这种政策支持尽管为以乙醇汽油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空间和发展优势,但却极大地降低了企业主动求变、技术突围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相关的能源企业,除了学会巧借政策优势,更应该完善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