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要闻 » 中国新能源要闻 » 正文

粮食“能源化”:中国不能承受之重

日期:2007-06-15    来源:顺畅网  作者:顺畅网

国际新能源网

2007
06/15
15:5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能源 中国

      李北陵媒体新闻将粮食“能源化”问题再次摆在公众面前:中商石油委通过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认为物价急涨的主要原因是推广燃料乙醇产业发展而导致市场粮食短缺形成的。粮食关乎13亿人口的生存,如果大量靠玉米、油菜解决能源问题,将会是一场人为灾难。(6月14日《中华工商时报》)应当承认,中商石油委通过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是客观的:其一,乙醇生产试点几年,试点企业已将周边仅有的陈化粮消耗完,开始将大量新粮用于乙醇生产。在试点地区已经“出现了大量粮农把家里的粮食纷纷卖出的局面”。这表明,国库粮食现已严重不足,陈化粮不能满足乙醇生产需求,乙醇生产已经加剧了供需缺口,危及到粮食供应。
  其二,以燃料乙醇等为名目的意向建设产能超过1000万吨,是很大的隐患。国家决定燃料乙醇生产试点,是建立在既有陈化粮存量基础之上的。超过计划的1000万吨产能,若按每生产一吨燃料乙醇消耗3吨至4吨粮食计算,1000万吨产能就将额外消耗3000万吨至4000万吨新粮。市场价格变动规律告诉我们,市场出现产品供应缺口,即便这个缺口只占粮食的1%,也会产生价格上涨的连锁反应。控制乙醇项目,势在必行。
  其三,过去东北玉米每年调往外地约1000万斤,现因供玉米加工而外调量骤减,“产区变销区”,以致各地饲料厂难购合理价格的粮食,养殖企业因饲料价格上涨而成本上升,这带动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负面影响波及整个生产链,其他商品的价格随之水涨船高,直接危及民生。大量消耗玉米的乙醇生产,显然需要控制。
  而从更远看,中国不是粮食和油料作物充裕的国家。我国耕地本来就贫乏,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的1/2。而另一方面,耕地却因城市化、工业占地而在加速减少。与之同时,人口却在以每年1300万~14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强大的人口压力激化了人地关系的紧张态势。中国每年必须花外汇进口约2000万吨左右的粮食。粮食和油料本来就紧张,还要以之为原料去提取能源,尤不现实。
  从能源转换代价角度看,生物能源也并不具有绝对优势。生产生物能源所耗用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在其生产过程中要耗费能源,比如施肥、收割、运输、谷物加工等等,同时生产生物柴油的过程要经过一系列加工程序,也需要很多能源投入。有研究人员称,如果将所有能源的投入与产出相比较,可得出其净能实际为负数的结论:生产生物能源所需能源高于从生物能源中产生的能源。显然,从能源消耗角度看,使用粮食生产生物乙醇燃料也并不可取。
  粮食“能源化”,已引起联合国忠告,更是中国难以承受之重。中国,必须把粮食安全放在国家安全的第一位。这认识,不该再有争议。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