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内四家多晶硅企业提出的对美多晶硅“双反”、对韩国多晶硅“反倾销”调查申请终获中国商务部支持,在美国“双反”调查尘埃未定之时,中国终于也举起了光伏行业双反的“大旗”。记者了解,美国对在中国生产光伏电池的“双反”终裁结果将于今年11月份出台。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中国商务部已经要求美国相关多晶硅企业提交相关调查材料。其中包括海姆洛克、MEMC、REC、HOKU等多晶硅企业。据记者了解,美国海姆洛克今年的多晶硅产能已达5万吨、MEMC8000吨、REC2.2万吨、HOKU4000吨。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主任李俊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中国对美、韩多晶硅‘双反’也将经历立案到终裁的整个调查程序,历时至少4个月。”
李俊峰特别提到,中美互相反制短期内对相关企业是一个利好,但长期来看,受伤害的依然是整个光伏产业。
国内多晶硅缺口依然巨大
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国内多晶硅产能有了大幅提高,但缺口仍然巨大。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中国上半年多晶硅进口量仍达4万吨以上。”
王勃华介绍,近两年,中国光伏产业总体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2011年多晶硅产能是16.5万吨,产量是8.4万吨,产量平均增长87%,但即使如此,2011年仍然进口多晶硅6.46万吨,近43%的多晶硅需要通过进口解决,交易金额38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全国多晶硅产量已经超过4万吨,比去年有所增长,进口量也同样超过4万吨,预计全年多晶硅产量应在10万吨左右。全年多晶硅仍存8万吨的缺口。
王勃华说:“今年5月份我国多晶硅的进口均价是27美元/公斤,其中,从德国进口大约36.4美元/公斤,韩国进口29.1美元/公斤,美国进口23.7美元/公斤。”到目前为止,我国有超过40家已经具备生产能力的多晶硅企业,80%以上已经停产。”
中小型企业难从中国“双反”中受益
据记者了解,早在今年3月,保利协鑫、江西赛维L D K、大全新能源等国内多晶硅龙头企业以及十多家中小多晶硅生产企业曾向商务部提交申请,要求对美国出口中国的多晶硅展开“双反”调查,政府回应略显被动。
此时获中国商务部明确支持,行业内普遍认为国内众多晶硅企业暂时可获喘息机会,但李俊峰却表示:“即使中国双反通过,对短期内阻止美国、韩国对中国多晶硅的大量输入,对小企业来说并非好事,小企业将死得更慢,过程将更加痛苦、更加煎熬,同时还将面临更大的继续投资风险。”
李俊峰分析,多晶硅价格大幅回升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价格大幅下降也不可能出现。李俊峰说:“国际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在20美元/公斤,其下降空间也非常有限。单纯从能耗成本计算,生产多晶硅的综合能耗按150度计算,工业0.6元/度计算需90元,仅能耗成本就在14-15美元/公斤。”
目前,国内中小型企业的成本控制仍在40-60美元/公斤以上,且技术未有较大突破,小企业很难分享到国内“双反”后留下的市场空间。
“双反”伤害整个行业?
据记者了解,此次国内多晶硅企业同时提起对韩国多晶硅企业反倾销调查的申请,目前,韩国OCI的产能已经达到4.5万吨,其主要的销售市场也定位中国,据粗略计算,OCI出口中国的多晶硅占其产能70%以上的份额。
首聚集团刘俊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内光伏产业惨淡,韩国对多晶硅的倾销必然使得国内的多晶硅面临巨大压力,使我国多晶硅产业受损。之前,业内普遍认为面对美国的‘双反’,中国官方回击力度不够,导致欧盟等跟进,甚至波及其他的新能源领域,这次对韩国‘反倾销’或许是一种连锁反应,同时也是一种变相的回击。”
李俊峰强调,中美之间光伏的“双反”,对行业的企业利好影响仍是短期的,而从长期来看,受伤害的仍然是多晶硅行业、甚至整个光伏产业。
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局长周晓燕表示,针对光伏领域可能发生的贸易摩擦,商务部将积极研究应对策略,并利用各种场合在国际上进行政府间磋商和对话,表达中方的关注与立场。“对于已经发生的国外双反调查,将指导行业企业积极应对,尽可能通过磋商化解摩擦,寻求互利和共赢。”周晓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