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太阳能要闻 » 光伏动态 » 正文

德國華人專家支招中國光伏危機

日期:2013-03-28    来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作者:管克江

国际新能源网

2013
03/28
17:5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光伏 新能源 核心技術 国内 電力生產 市場

  国际能源网讯:中國光伏產業進入重新洗牌期,德國華人新能源協會的專家學者紛紛為破解困局支招。大家普遍認為,中國光伏產業危機有外部環境原因,也同自身缺乏核心技術、技術市場兩頭在外有關,同地方政府盲目跟風、一哄而上投資有關。目前最佳破局辦法,就是有序讓市場優勝劣汰,重塑中國光伏企業的競爭力。

  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HZG研究中心材料研究所博士程杰說,國內的光伏產業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導致產業危機。

  一,生產方式落后: 國內的生產總體來說還是以人工手工為主,這在前幾年人工費用低的時候還很有競爭力,但是現如今人工成本急劇增長,企業競爭力就自然下滑了﹔但是另外一方面,國產機器手設備的質量和精度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機器手的普及,進口機械手加大了企業初期及后期維護的投入,同時一旦引入機械手作業生產線,相關人力資源的問題也就會凸顯起來,也就造成了國內中小型企業的轉型困難的局面

  二,國內的中小型企業還處在一個低端的生產模式上,談不上發展模式。這一方面是因為大多企業只是搞生產銷售,卻沒有配套的科研體系,沒有創新如何去開拓市場?保持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可能也缺少了政府對創新型研發的支持和配套政策。很多國家都對中小型企業的技術人力及研發資金進行支援或者免稅等政策,而不僅僅是對招商引資進行鼓勵和優惠,專款專用,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和刺激企業對於科研力量的投入。

  德國弗萊堡市經濟促進署中國事務部主任陳煉說,光伏產業的危機有這麼幾點:第一、國內一些企業和地方政府沒有很好地研究德國新能源政策補貼的真正原因,企業盲目跟風,政府盲目支持﹔第二、原料和市場長時間的兩頭在外,以為國外的補貼會永久不變地繼續下去,從而維持行業的高利潤﹔第三、國內行業協會和產業對市場需求沒有一個正確的估計並進行引導,致使產能極大的過剩﹔第四、很多中小企業都是從其他產業臨時轉行而來,缺乏研發能力,產品缺乏競爭力,並集中在一些科技含量並不高的產業鏈條上。

  德國愛爾蘭根紐倫堡大學在讀光伏博士生李達認為,德國的光伏寒冬依然漫長。

  如果把歐美給予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雙反)政策看作是對產能過剩的警鐘,那麼它還是敲響得太晚!

  如今,全球的光伏企業都已體無完膚。以德國為例,曾經的歐洲三大晶硅產品制造商, Q-Cells和Schott Solar相繼破產,另一家SolarWorld也陷入了債務危機,借“雙反”獲得德國政府的支持得以幸存。鮮為人知的是,在媒體視線之外,德國眾多的研究院所也失去了與各大光伏企業的多年合作項目,陷入困境。

  然而,光伏科研實力領先的德國並沒有坐以待斃,劇烈的市場變化加速了科研人才和知識產權的整合。一方面,大量的德國科研院所歡迎獲得其他國國家獎學金的一流國際留學生在德從事光伏研究工作。德方減少了研發成本並且知識產權依然屬於德國,對方獲得了人才儲備,結果是雙贏的。另一方面,因為研發成本較低且具有應用前景,一部分研究機構已將研究重心從晶硅轉移到了有機等非晶硅薄膜光伏產業。歐洲最大的光伏研究中心、德國的弗勞恩霍夫協會太陽能系統研究所(Fraunhofer ISE)於今年收購了Schott Solar的111項光伏專利,牢牢控制和保護著德國企業對這些專利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市場化的人才流動和人才儲備,穩固的產學研互惠互利的模式,使德國企業留存了他們的種子,依然可以等待光伏春天的到來。幸而祖國已經注重起光伏的人才儲備,但另外完善的產學研模式,優秀的企業管理和決策團隊將是這些人才發揮本領的必要條件。

  德國凱澤斯勞滕工業大學能源系統能源管理博士研究員芮?說,中國光伏產業在兩三年間盛極而衰,有技術和政策兩個層面的原因。

  光伏產業是在我國大量的多晶硅產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資源出口形產業,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其底技術門欄特性,這種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某一產業發展的方式是國家的無奈也是民族的悲哀,低技術意味著隻要有資金就可以投身這個產業,隨著一些企業瞬間暴富,一時間大量資本可以在短時間內跟進,所謂跟風型盲目投資,然而這種低技術特點的產業應變市場的能力卻非常有限,面對歐洲政府政策的調整及美國的雙反,我們所能做的應對幾乎為零。

  政策方面,德國對於新能源及智能電網產業的發展首先由國家對產業發展的目標清楚定位,並通過法律法規進行引導和監督,政府出台了一些列的法規和具體的補償措施,為所有投生到這場產業發展的參與者提供了游戲規則,大型企業作為推動發展的中堅力量肩負著技術創新的重要使命,而中小型企業的加入則讓這個市場更加靈活,對產業的發展起到刺激作用。反觀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整個產業從上來就沒能有長遠的規劃,整個光伏的暴富史充滿著各種對個人成功的盲目宣傳,卻少有對於整個市場的思考和對未來的謀劃,活在當下的企業注定是沒有明天的。另一個角度,央企對於光伏產業的參與程度很低,也客觀反應了這個產業在我國目前階段還不具備大量的市場,一個沒有屬於自己根基的產業就像無本之木,就算能長出再美的花,也隻能是暫時的。

  值得慶幸的就是綠色智能革命 - 也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初期,光伏產業的危機就為我們整個民族工業拉響了警報。面對這場新的革命,每個國家都想成為游戲的制定者,每個企業也都想在這個大的市場中發展和壯大。國家和企業必須緊密的團結在一起,政府為產業清晰定位指引,企業奮力向前。對新技術領域,如光伏及新能源並網技術,儲能技術,新能源預測技術及能源管理技術等等,以上的每種技術都有可能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但發展它們任重而道遠,政府要加大扶持和監管力度,完善市場,央企積極參與,承擔起技術攻堅的重任,民營企業催化市場,消化技術。這有這樣才能抓住綠色智能革命的契機,完成民族工業的騰飛,實現中國夢!

  德國華人新能源協會主席廖宇說,光伏危機有一個經常被人忽略的因素是:光伏企業大多是民營企業,投資來源復雜,他們與電力及相關產業的央企、大學、科研機構的互動太少。而從事光伏產業的人,大多對專業知識、項目管理、並網技術審核等缺乏必要了解。

  他說,光伏危機說明一點:對於新興產業,完全依靠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調節資源分配是不行的。政府必須使用看的見的手,從產學研三個層面強勢介入,對整個產業鏈施加影響,不可坐看風雲,等到最后再來收拾爛攤子。政府需要及時對新興市場做出預判和反應,但是介入手段必須理性且有利於推動行業成熟發展。

  在歐洲光伏市場飽和、補貼消減的情況下,為了應對中國光伏產業產能過剩、企業紛紛倒閉的危機,中國計劃在2015年把太陽能光伏安裝容量提高到35GW。而2012年底,中國的光伏安裝總量才5GW。這意味這接下來的3年,每年安裝容量將達10GW。如果危機的產生是因為亂上馬項目,盲目擴張產能,那麼現在的應對療法無疑是抱薪救火,飲鴆止渴。廖宇建議,中國政府應等待缺乏競爭性的企業倒閉或被兼並,然后重點扶持幾家光伏企業,以銀行或國家電網公司注資或提供資源的形式獲取企業部分控制權,重點放在企業專業隊伍經營和光伏新技術研發上,培養完整的海外銷售團隊,向東歐、南亞、阿拉伯等地區提前布局光伏市場。同時等待國內光伏產業良性發展,以對環保理念、創新產業的大力宣傳來培育市場的自然性增長。

  光伏及新能源產業是一個有著很高科技含量的行業,同時還必須與電力生產這一高度需要安全和專業管理的命脈行業對接,所以它的發展不可能依賴粗放的買機器賣產品拿補貼的模式就會很好運轉。全社會都必須以專業的態度關注並且付出,而不是僅僅將其作為一個可以賺錢的行業來蜂擁而上,抑或樹倒猢猻散。

  廖宇說,新能源的大發展是大勢所趨,所以面對光伏危機不必驚慌,幾十年后再看,不過是場重感冒。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