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要闻 » 新能源热点聚焦 » 正文

节能减排需要“一刀切”

日期:2008-05-14    来源:中国建材报  作者:查健

国际新能源网

2008
05/14
17:44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节能减排

记者近日在安徽省各地采访时了解到,由于有一票否决的“紧箍咒”,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由于相关部门的执政能力和意识的差别而使国家有关部门所下达的政策在各地执行时有偏差,这就出现在同样的市场竞争中,谁执行谁吃亏的情况。比如差别电价,有的地方小水泥每千瓦时电涨5分钱,1吨水泥成本便会增加4元左右,而有的地方却没有执行这个政策。峰、谷电也是,有的地方已经取消了峰、谷电的差价,有的地方仍然有峰、谷电可用。因此那些已经执行了差别电价的地方的企业都在提意见,认为要执行,大家就都要执行,否则会造成不公平。有的地方甚至因此而暂缓执行此政策。

    一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对于企业污染排放的监督力度存在着较大差别。监督力度大的地方,企业污染排放就小,反之则不然。据记者了解,立窑企业绝大部分均安装了大布袋除尘器,但真正24小时使用的却只占一小部分。相当一些企业的老板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虽然安装了除尘器,但多数时间并没有运行。因为有的企业不用,如果自己用了,每吨水泥会增加5千瓦时的成本电,划不来。有人来检查了,便让其运行,应付一下,有人举报,就算罚款,也比常年增加用电成本划得来。

    其实早在好几年前有关部门便出台过相关政策,要求水泥企业全部安装在线自动监控仪器,可是至今执行者寡。原因无它,安装在线自动监测仪器的钱要企业自己出,让被监测者自己主动拿钱买台仪器来监督自己,执行起来肯定会有难度。或许,这里面还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安徽也有一些治理粉尘等污染排放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像蒙城万佛塔水泥公司和舒城昌龙水泥公司等企业,现在生产时已基本看不到烟囱冒烟,但这些企业在心理上并不平衡。

    记者所居住的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家世界知名的轮胎制造企业,经常一到晚上,周围居民便会闻到它排放的刺鼻气味。但因为它是当地的纳税大户而未见有关部门勒令其停产整顿。地方利益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博弈在不发达地区将会持续一段时期。

    在现阶段,靠企业自身觉悟来实行节能减排,在操作层面上有相当的难度。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必须要实施“一刀切”。国家应针对“大”、“小”水泥制定能源消耗标准,凡超过标准能耗的企业,均采取高价电政策来对其进行制约。记者认为,应由国家支付相关费用,由有关部门统一对污染企业安装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达不到排放标准的定期在当地媒体公布,限期整改甚或关闭,在社会上营造一种谁排污谁可耻的氛围。同时,国家也应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这样才能使节能减排任务落到实处。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