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1年7月13日,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一下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当萨马兰奇主席宣布,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为北京的时候,整个地球似乎都在颤动。如今申奥成功的北京,已经逐渐平静了,当我们从火一样的热情中跳出来之后,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便摆在世人面前:李岚清副总理在莫斯科向世界郑重承诺,到2008年,要把一个天蓝、水清、地绿的新北京展现在世人面前。2008年,北京能如何蓝天?
还是让我们听一听专家们是怎样说的吧———
2001年7月22日,是一个星期天。这天,在北京中日友好环境中心正在举行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环科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的近20位院士、专家汇聚一堂,对北京市环境保护“十五”规划(讨论稿)进行会诊、把脉。
北京市副市长汪光焘面对众多专家们的殷切目光表示,要把北京市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由于汪副市长急着赶飞机,记者未能采访他。但是却见缝插针地采访了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原北京奥申委环境部部长余小萱。他告诉记者一个十分令人兴奋的消息:去年,北京市区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年日均值分别降低到0.353、0.071、0.126、2.7毫克/立方米,比“九五”期间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998年分别降低了7%、41%、17%和18%。北京现在夏季的空气质量,相当于莫斯科和汉城举办奥运会时的空气状况,也就是说,在奥运举办的夏季(7、8、9三个月),北京大气质量已经满足了奥运要求。但是,余小萱特别强调,在联合国卫生组织制定的空气质量指导值中,没有悬浮颗粒物这项指标,因为在国外,不存在大气悬浮颗粒物污染问题。听到这一消息,记者着实高兴了一阵子,也的确对北京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
回到会场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大气物理专家唐孝炎正在发言。她所谈的正是人们所关注的,2008年北京能否现蓝天的问题。她强调,北京要建成国际大都市,必须瞄准2008年搞环境规划。她说,目前,北京市的大气质量,TSP居高不下,这个国外在60年代就已经解决的问题,现在正困惑着北京的天。她打开投影仪,声情并茂地向与会的专家们介绍了1999年她带领的课题组做过的一个实验。在众多的曲线、表格、和文字之中,记者仿佛看到了那一辆辆疾驶的汽车排放的尾气,一个个施工现场飘起的扬尘,一台台锅炉呼出的烟雾,正如唐孝炎院士所说,所有这一切,造成了北京大气中的TSP过高,特别是细粒子过高,北京的悬浮颗粒物中,由外地飘过来的仅占10%左右,剩下的90%,完全是北京自产的。北京市区还有上百个工厂、公路上每天奔驰着几万辆汽车、每年还燃烧着几千万吨煤,这些问题不解决,北京再现蓝天,只能是一句空话。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院长郝吉明研究员认为,北京大气环境质量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差的就是悬浮颗粒物(特别是细粒子)和臭氧污染,这两项指标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他认为,北京空气污染是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全市统一考虑。比如能源问题,一个国际大都市很难想象推着平板车或是蹬着三轮车送煤的现象,不仅仅是排放污染,也太难堪了,北京能否不用煤、不发电;比如土地问题,那么多的裸露地面,一刮风,尘土四起,郊区大片土地,要让它不扬尘,不可能。因此在大环境下,怎样规划,北京能否不种庄稼;比如交通问题,近几年,北京修了几条主干道,对缓解北京的交通堵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支干道却不配套,因此堵车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我们讲北京的交通,不仅仅是尾气排放,还有车的问题、路的问题、油的问题,要统一规划;再比如工业结构调整问题,市区内还有那么多企业,怎么搬迁?该舍的要坚决舍掉,不要总说外地对北京环境的影响,北京对外地的影响也很大。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员魏复盛研究员的观点很明确,北京市的定位是政治、文化中心,既是政治文化中心就应该在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建设上多下工夫。首都的规模和布局要有统一的、科学的规划。每平方公里能容纳多少人?道路应是多少?建筑物占多大面积?多大规模才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等等。三北防护林的高度不过二、三十米,北京的楼群高的超过二、三百米,谁防护谁?在国外,什么地方盖多少楼,盖多高的楼,都有规定。目前,北京市面临着经济和人口的双重增长,这两个增长就是北京最大的污染源。北京市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和搬迁不如大连,首钢的问题讨论来讨论去总是舍不得搬,到了最后还得改。我们现在是舍得花大钱,敢于花大钱,却舍不得花小钱,比如搞规划,搞科研,花钱不多效果却很大,这样的小钱值得花,也应该花。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员刘纪元建议,鼓励全民进行环境质量监测、要实行和鼓励群众举报;要加强首都圈的互助合作,比如上风上水方向省市地区的合作。秋季收获季节留高茬,春季种地时节不翻地等,这样可以减少北京的风沙;他认为北京不种庄稼,不仅可以减少风沙,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水。
专家们的发言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尖锐,也越来越现实。他们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研究的成果对北京市的环境质量特别是大气质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并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究竟2008年北京能否再现蓝天,全北京、全中国、全世界都在关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