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能源网讯:走过了46个春秋,无论是上个世界80年代背着产品挨家挨户地向牧民推荐太阳能发电设备,还是后来在海外发起IPO,日地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长历程无疑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史的缩影。
如何评价这场由欧美“双反”引爆的全行业危机?如何看待中国光伏产业的未来?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记者日前走进了这家国内最早诞生的光伏企业。
危机一直都在
“与前两年光伏产业最风光的时候相比,现在整个行业冷清多了。”不过,日地太阳能总经理周建宏并不特别介意这份“冷清”。在他的记忆中,这样的危机已经是第四次了。“光伏产业的危机其实一直都在,只是人们总是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痛。”
周建宏2000年进入日地。那时的日地有个响亮的名字“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光伏也还是件稀罕物。“当时无论是规模还是产量,我们都是排在全国第一。”周建宏说。
伴随着国企改革的变迁,国内光伏产业也迎来了第一次大变革。周建宏告诉记者,最初的一批国有老牌太阳能企业很大一部分就是在那波改革浪潮中倒下的。取而代之的是例如上海交大太阳能等一批新的企业。后来如日中天的无锡尚德也是那个时候成立的。
2002年到2003年,日本的光伏产品大肆抢占中国的市场,并引发了国内光伏产业的第二次产业危机,“那次洗牌中,近1/3的企业被洗出局。”周建宏说。而第三次危机发生在2008年,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有200多家光伏企业因此倒闭歇业,占据国内光伏企业总数的1/3。
在周建宏看来,后来引发的几次危机,与光伏企业自身的无序发展有直接关系。脱离市场需求的无序发展,最终只能苦果自尝。
那么,这次的危机是否会如外界所说,是整个行业的“灭顶之灾”呢?
“不会,但大洗牌是必然的。”周建宏说。而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周建宏不太同意无技术小企业先被洗出局的说法,“他们那些企业至少有一半是开关式企业。”所谓“开关式”指的是那些仅有一两条线的小厂,“这些厂的投入资金原本就是富余资金,原来依靠的就是代加工。现在日子不好就直接关了也不损失。等日子好了,他们又会开起来的。”
“我想,真正危险的反而是一些比较大的、负债率高的企业,尤其是有风险资本入驻的。”周建宏说。
期盼前景美好
周建宏期盼并且相信光伏产业的未来会非常美好。他坚信的理由有三点:
首先是可再生能源战略的重要性。“看看美国在遏制中国光伏产业的同时,加大力度对其国内光伏科技的扶持,就能明白‘双反’就是美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能源独立’战略。”
第二个理由则是因为国内市场大规模启动的“曙光”已经出现。周建宏认为,眼下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国内市场滞后。“1GW光伏电站约20平方公里,1000GW约需2万平方公里,不过柴达木盆地的1/10面积。以中国目前组件产能40GW,这就需要生产25年。目前中国有480亿平方米建筑屋顶面积,如果在其中的10%屋顶建光伏系统,就将形成500GW太阳能电池市场。中国光伏产能面对如此巨大的潜力市场是过剩吗?”
资本的冷静是他坚信的第三个理由。“前几年的钱太好赚了,毛利润率高达40%.加上资金转动快,八个月一条线回本是很正常的。所以引发了资本的疯狂进驻。”现在,这个产业已经进入微利甚至负利润时代。未来的光伏也将是一个成熟的制造业,获得的是类似于传统制造业那般稳定的利润。而这样的毛利润对于外场资金来说,已经是不具备吸引力了。“只要熬过这段日子,将来的日子对于现在已经成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应该是不错的。”
当然他也承认,美好的前景只能归于有实力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