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生物质能 » 生物质能动态 » 正文

生物质发电,为何长春守着“粮仓”却挨饿?

日期:2014-11-13    来源:彭冰 柳姗姗  作者:中工网

国际新能源网

2014
11/13
07:0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生物质 粮仓 挨饿

             这边农民烧秸秆浪费 那边电厂“吃不饱”亏损

   生物质发电,为何守着“粮仓”却挨饿

  进入10月份以来,北方多省饱受重度雾霾困扰。导致雾霾天气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的农民秋收后大面积焚烧田间秸秆……

  几乎与此同时,长春生物质热电厂却因巨额亏损,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导致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为生产原料的秸秆“收购不足”。

  实际上,由于原料不足等因素,今年内已有大唐、国电、京能等发电集团的5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因亏损出售,这与几年前该领域“投资疯狂涌入”的热闹局面形成了鲜明反差。

  遍地秸秆却“无米下锅”

  以秸秆、农林废弃物等为原料的生物质发电,是一种绿色发电方式,既可以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又能改善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我国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6亿多吨,开发生物质发电项目,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2003年以来,在国家倡导和扶持下,诸多企业大举进军生物质发电领域。然而,2010年之后,该行业却呈现出整体颓势,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燃料不足,‘吃不饱’是最大原因”。

  “以农业大省吉林为例,吉林省不缺秸秆,一个县的秸秆产出量,完全够厂里全年的消耗,无奈收秸秆太难。”面对记者,国能德惠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斌愁眉不展。

  “秋收时节,农民都在抢收,分不出精力收集秸秆。如果雇工,每人每天人工成本将近200元,卖秸秆的钱还不够付雇工钱。在农民看来,一烧了之反而省时省力。”王斌说。

  据了解,目前在吉林省,部分生物质发电企业收购散秸秆的价格为150元/吨,一亩地大约能出0.3~0.45吨秸秆。一些农民对记者表示:“雇工收集秸秆不划算,自己干又太辛苦。有时间的话,宁愿在家打麻将,也不愿为这点小钱挨这个累。”

  农民缺乏积极性,电厂是否能用专业设备到田间地头帮农民收秸秆呢?面对记者的疑问,王斌指了指厂区内停放的5台“庞然大物”说:“这是从国外进口的秸秆收集打捆设备,每台每天能处理70多吨秸秆,但农民顾忌设备太重,怕把地压实了,不利于来年播种,基本都不愿意让设备下地。”

  记者从另一家企业华能农安生物发电厂获悉,秸秆收集困难,还有另一层原因——秸秆体积大、质量轻,为了降低运输费用,运输车超高超宽现象普遍存在。而这又常被交警处罚,对运送秸秆的经纪人造成了较大冲击。

  由于秸秆收集困难,国能德惠生物发电公司设计标准为年消化秸秆28万吨,可从2013年投产至今,购入的秸秆还不超过10万吨。原本作为辅料的稻壳、木片等“下脚料”,反而成了主料。而在已挂牌出售的长春生物质热电厂,此前由于原料不足,两台1.5万千瓦供热发电机组只运转了一台……

  成本高,卖电难

  对于生物质发电企业而言,燃料成本约占总成本的60%~70%,是影响盈亏的主要因素。因燃料缺乏,国内很多业内企业都面临亏损的尴尬。

  “若想保持机组燃料供应充足,就必须上调秸秆收购价格。而上调收购价格,又会挤压原本就极为有限的利润空间。”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生物质发电企业多数卡在如此“魔咒”里,进退两难。

  据了解,6年前,生物质发电企业普通工种的人工费,大概为30~50元/天,现已涨到200元。人工费大幅攀升的同时,运输、维保等间接成本也持续上升。与之相对应的是,上网电价却基本没变——按照发改委2010年发布的全国统一标准,价格为0.75元/每千瓦时(含税)。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