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要闻 » 新能源热点聚焦 » 正文

新形势下我国汽车产业肩负三大任务

日期:2015-11-19    来源:中国汽车报

国际新能源网

2015
11/19
11:04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 智能电网

日前,《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发布,为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明确了路径和发展重点。汽车产业是制造业的中坚力量,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将在未来十年迎来大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在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后,该如何奋力前行,迈向2025?为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万里撰写本文,对当前中国汽车业面临的形势、所肩负的任务,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中国汽车业正处于三面夹击的形势

1.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制造业既面临机遇,又将迎来挑战。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原本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可以说,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从短期分析,汽车产业出现的变化主要受经济周期输入性因素影响,具体表现为八个方面:一是“三产”结构调整的影响。受中国经济三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第三产业日益活跃,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这是结构调整趋向良性循环的表现;二是高基数下的低增长率。目前全行业呈现高基数、低增速的基本态势,我国汽车年产销规模已增至2300万辆,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即使增速下降为个位数,其增量的绝对值也十分巨大;三是股市导致“脱实向虚”。今年以来,股市波动刺激资金“脱实向虚”,汽车产业资金链吃紧;四是政策导向作用。各地不断出台对传统汽车刚性的限购限行政策和对新能源汽车高补贴、免限行的优惠,直接导致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销量此消彼长的态势。而多次推迟“国五”实施日期、尚不明朗的第三阶段油耗指标等都促使消费预期有所改变; 五是消费者心理预期趋向负面,潜在消费者推迟购买意愿;六是价格战全面爆发,企业效益下滑。从“暗降”到“官降”,从自主品牌到国际品牌,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竞争初级阶段的“价格战”,也表现出了“输入型”因素的特征;七是产能过剩。外资的扩张受到鼓励,内资企业“跑马圈地”也迎合了地方政府追求 GDP 的偏执,在汽车产业仍属严密管控的当下,产能过剩主要是各级政府“批”出来的;八是内生性增长逐渐成为主流。部分保有量集中的区域更新量开始大于首次购买,这说明汽车销量的增长方式从以新的增量为主,转变为以存量置换为主。

从长期分析,受产业结构性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影响,汽车产业将转变增长方式,保持中低速增长的状态将成新常态。如果说经济周期性的影响可以采取一系列刺激政策进行调整,结构性问题则必须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才能奏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是在不断与社会发展,工业文明及生态文明结构之间平衡、失衡和再平衡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是通过市场需求、产业实力、技术进步、国家责任之间各因素相互制约博弈,激烈碰撞、激发升华的过程。

2.国际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3.技术创新出现新模式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3D 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正迎来重大机遇。

二、汽车业肩负三大任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气污染、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等社会问题。当汽车保有量与生态文明冲突日益激烈的时候,迫切需要顶层设计确定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和战略转型的任务,使汽车产业能够与国家战略及宏观经济的总体趋势保持协调一致。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明确了汽车产业要肩负三大任务。

1.担当先导产业的任务

《中国制造2025》提出,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它将使介于“工业2.0”和“工业3.0”之间的中国工业体系中各产业参差不齐的局面,得到全面系统地改善和大幅度提高。汽车产业是整体率先逼近“工业4.0”的产业,将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继续担当国家先导性工业的任务。这将极大改善中国汽车品牌的生存生态,使中国汽车产业有可能与世界强国同步发展。

2.承担社会经济技术创新平台升级的任务

这具体表现为十个方面:

一是绿色制造。这是 《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主要任务,也是对工业3.0的补课,主要包括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轻量化技术应用等方面。

二是产品功能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这是中国汽车制造业迈向2025的核心。低碳化指企业平均油耗,其中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需达到2020年5L/100km、2025年4L/100km的目标,根据现有技术分析,传统汽车技术已近物理极限,必须有新能源技术介入。信息化指车联网体系,即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云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体系架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与车、车与路、车与行人及车与移动互联网等之间,进行通讯和信息交换的信息物理系统。智能化指智能网联汽车,是车联网与智能汽车的交集,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具有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控制功能,与外部节点间实现信息共享与控制协同,达到安全、高效、节能行驶的新一代智能汽车。三是产品的定制化生产方式。汽车业将由大批量生产相同产品,向大批量、个性化定制转变,未来产品将按照消费者个人意愿进行生产,实现端对端打通,设计与生产工程虚实一体化。

四是企业内部形成纵向联系的智能生产体系(信息物理系统CPS)。生产设备由信息化转向智能化,生产单元形成模块化系统架构,生产线可迅速灵活地进行配置。

五是汽车产业链形成横向联系的智能体系。智能化的整车厂、系统和零部件供应商形成网络连接,跨企业的智能系统,生产制造由集中向分散转变,规模效应不再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因素。

六是工厂内部及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智能物流体系。厂内物流依靠电磁场实现全自动、非接触式运行方式,运动轨迹从二维变为三维方式运行。

七是迫使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全面创新。在标准体系当中除已有的安全、节能、环保外,要考虑增加制定信息化和智能化标准的空间。

八是推动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创新。对市场进行“负面清单管理”,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对政府进行“正面清单约束”,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九是智能汽车成为社会智能化运行的平台。智能汽车产品要承担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家庭、智能社区、智能城市运行平台等重要载体的功能。十是产生新的社会形态。新的汽车文化将导致出现新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社会形态。

3.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

结构调整需多维度交叉并进,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汽车产品结构的调整,从代工、仿制向国际品牌建设转变。企业需要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

第二,汽车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汽车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从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未来,制造变成了生产+服务,而服务的价值将大大高于生产的价值。

第三,汽车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汽车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延伸和渗透,汽车企业要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生产型服务业将贯穿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各个环节之中。未来,汽车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结构边界日益模糊,将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合作模式。第四,汽车与信息产业的高度融合。《中国制造2025》 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基于汽车感知与控制的辅助驾驶系统,目前已大规模产业化; 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车-X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控制协同,即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进入大规模测试和产业化前期准备阶段; 最终目标是实现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目前正处于样车开发与小规模测试阶段。

第五,汽车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结构的调整。汽车产业在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指标全面技术升级的过程中,要不断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能力,提出新的技术和能力要求。只有代表中国制造的相关工业强大起来,中国汽车才能真正强大。

第六,汽车与新“闯入者”之间结构的调整。在全球范围内,传统的汽车产业正面临业外“闯入者”的挑战。在美国有特斯拉、谷歌和苹果公司,在中国有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乐视等。实践证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近期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期是共同升华,“既不是你,也不是我”。不断有陌生面孔站出来“叫板”,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幸事。

第七,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关系的调整。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领域,要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同时要继续扩大开放,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水平。第八,产业布局的结构调整。《中国制造2025》 提出,“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是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大中小型企业协调的重要平台。在工业革命200年间,世界经历了五次产业转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第五次产业转移,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出现了“双向转移”现象:一方面受“再工业化”政策的影响,产业高端链条回流欧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受成本上升影响,产业低端链条开始从中国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中国汽车产业要抓住国际上首次出现“双向转移”的重大历史机会,主动衔接美国的“再工业化”,为欧洲地区复苏施以援手,将优质且过剩的产能向中国中部和西部,乃至“一带一路”沿途转移。只有做好国际汽车产业转移的大文章,才能实现产业强国的目标。

三、实现任务目标的策略与措施

汽车产业要完成三大任务,必须有具体的策略与措施,在创新环境、现代企业制度、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改革。1.创新的动力是制度创新。《中国制造2025》强调,要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力的四个战略制高点:智能化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人才资源,核心是人才制度创新。企业层面要建立并完善工厂系统的学徒制、技术职业教育、专业工程师制度,以及精益生产体系、质量管理、企业实验室制度; 产业层面要建立并完善科学社团和专利制度; 国家层面要建立并完善国家实验室、风险投资制度等。

从宏观领袖人物,到深谙产业规律、勇于担当的产业精英,再到知人善任的企业将才和帅才,以及技术和管理等跨界型专家、技不压人的能工巧匠,各层面都亟需系统化的专业人才,需要成建制的人才体系。改变的关键是用人之道,创新的重点是人才资源机制的创新。

2.建立国家汽车实验室。《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因此,需重点资助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建立国家汽车实验室。3.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需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在汽车行业,要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

4.鼓励自下而上小微企业的创新路径。德国工业4.0强调,新的全球体系建设必须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展开。在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中,创客和极客是主要推动者,其方式也是自下而上。在美国和欧洲,众筹、众包是支撑创客、极客体制的平台,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融资是创业成果形成产业化的基础。如今,中国也开始出现创客和极客聚集的现象。

5.加快创新融资平台的建设,由市场决定创新方向和方式。欧美政府在创新融资平台中的作用主要是政策导向,其职能是政府参与入股,不干预项目投资选择,不将创投基金作为政府资金的增值手段,适时退出。其他创业投资者投资的目的是实现资产增值资本,最终从创业企业中退出。因此,通畅的退出渠道是发展创业投资的重要保障。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创投或风投的完整系统,因此,支持形成自下而上的创新体制,加快建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创投或风投体制十分紧迫。

6.组织国家工程要注重目标、开放过程。无论是德国的“国家电动车平台规划”,还是日本的“新一代汽车战略”,都不排除电动汽车以外的技术路线。政府的作用除了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还要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避免采取硬性规定具体技术路线的做法,减少对企业创新活动的约束。7.调整示范方向。我国示范运营主要关注参与示范车辆的规模,而美国、日本、德国更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多样化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关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汽车与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和智能城市深度融合的效果以及前景的设定。汽车强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8.探讨以市场化模式推动技术进步的可能途径。最近不断从一些新技术示范基地传来探索产业化新模式的消息,一些依靠市场要素调整各方利益主体积极性的方案已不只停留在纸面上,这有助于补贴政策“退坡”后顺利地向产业化转变。

9.建立奖惩分明的制度,改变目前的补贴方式。一是从补贴企业向补贴消费者转变,这将有利于按市场规律优胜劣汰,打破地方垄断,促进无障碍大市场的形成和新技术、新能源的普及和推广;二是以奖励方式引导消费者购买提前达到下一阶段排放标准和油耗标准的汽车产品; 三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财税补贴力度,以赎买方式推进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工作; 四是建立并实施汽车尾气催化剂到期更换制度,通过加大对出租车、私家车车装催化剂到期更换的监管力度,使在用车的实际排放水平恢复到国家标准规定的排放限值。

10.从低端入手突破技术、体制瓶颈。美国特斯拉闯入汽车市场从高端入手,而日本正在考虑特定场所使用低端车辆的可能性。根据国情,我国应从低端引领,以规范引导自发的市场成为自觉的市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动力多样化之路。11.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根据《中国制造2025》 提出的制造业主要指标,调整对企业的考核条件。例如关注研发经费的比重;质量竞争指数、制造业增加值率的提高幅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相关指标等。12.发挥政府的有效作用。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工作初见成效,但任务仍十分艰巨;标准制定工作的改革方案正在加快贯彻落实;“红顶”中介已开始清理,未来需尽快形成政府购买服务的局面;在实施机动车限购限行方面,也正在向依法依规转变。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