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在去年的广州车展不久后,小编曾发表过一篇名为《“骗补”风波后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热情不再?》文章,大体讲述了自去年9月份相关政府部门曝光率了5家骗取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客车企业后所激起的千层浪,另外也讲述了该事件后从一定程度上减退了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的热情,导致广州车展新能源馆人气冷清。
然而余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事件曝光了不足半年的时间内,又一起重大“骗补”事件被曝光,工信部对金华青年汽车、上汽唐山客车、重庆力帆、郑州日产、上海申沃、南京特种汽车、重庆恒通7家骗补车企的行政处罚决定;撤销上述7家汽车制造商生产骗补产品的公告,取消其相关骗补产品的生产资质;暂停这7家公司申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的资质,并责成上述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的整改。这是继去年处罚首批4家骗补车企后,工信部开出的第二批骗补罚单。
制造新能源汽车的初衷是什么?
在那篇文章的结束语小编说过经过“骗补”风波后,更应用心做好车,而不是一味靠补贴来提高自身所谓的“性价比”,骗补等行为对国家人民百害无一利等等,但第二例罚单开启后,小编发现只是美好愿望罢了,要真正令到这种行为消失,并不容易。
这也不免让小编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制造新能源汽车?
众所周知,制造新能源汽车的最开始的初衷就是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看过柴静的《穹顶之下》我们都可以清楚的了解到雾霾究竟对人体伤害有多大,而车辆尾气又作为雾霾的生成源之一,就在这大环境下,各个车企研发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
但新能源汽车在近几年才在国内推行,消费者最关注的就是可靠性、价格等;而车企最关注的其中一点自然而然是收益。政府为了打消车企与消费者的忧虑,使出了一招简单粗暴而又有成效的政策——巨额补贴。
根据财政部数据显示,自2009年起,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截至2015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高达334.35亿元。大手笔的补贴促使我国新能源汽车连续两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就在这样的巨额诱惑补贴下,一部分的车企最开始造车的初衷变了,不再是为了环境而造车,而是为了利益去造车。
根据相关业内人士透露,近几年,一批所谓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一条简陋的组装线就“生产出”电动车,或者转手卖给自己的租赁公司,或者获得补贴后拆下电池重复利用循环申请补贴,以大量未达到安全技术标准、产品一致性差的电动车,轻易便套取上亿元的新能源补贴,而其中相当一部分车型并未进行公开销售和进入交通领域,仅仅是用来骗取补贴的工具。
这样的行为,不仅对国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更是对另外一部分专心研究新能源汽车的车企进行无情的践踏。
提高新能源车补贴门槛势在必行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们能怪责相关的职能部门吗?小编认为未必,毕竟当初的出发点是好的,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的起步阶段,政府给予消费者、车企一定的补贴,对推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不过在政策不完善的情况下,被一些别有用心的车企加以利用了。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今年的2月17日起,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个别车企骗取国家财政补贴资金的行为,有关部门已经依法作出了惩罚,为进一步遏制这股风气,工信部将会同财政部等部门研究调整补贴政策,通过提高企业和产品准入门槛等方式促进产业发展。
小编认为,此举势必会令到新能源车企竞争更为激烈,优胜劣汰是迟早的事情,如何提升技术依靠产品说话或成为巩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毕竟在去年底,工信部等四部委就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能源汽车补贴将逐年退坡20%,直至2020年彻底停补。
新能源车遭遇新年寒冬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月14日公布的数据,1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6889辆和5682辆,比上年同期分别暴跌69.1%和74.4%。
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一部分新能源汽车目录需要重新审核,当然了,与最近国家推出的种种政策也会对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有些数据很值得探讨的,就在国家开始大展拳脚严抓骗补行为的同时,某些企业上个月的销量为几千,这个月就变成零了,是数据有误还是心虚呢?而这情况是不是又与上述业内人士说的:“转手卖给自己的租赁公司,或者获得补贴后拆下电池重复利用循环申请补贴”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或许各位读者心里都有一个答案了,小编在此也不必多说了。
总结
其实明确能源汽车补贴将逐年退坡20%,直至2020年彻底停补在小编眼里看来确实是一件好事,毕竟新能源汽车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消费者对其认知度、接受度都有大大的提升,减少补贴甚至停补对于一些优秀的新能源车企根本就不是事。
在未来的发展里,新能源车企就应该是拥有足够优异的技术,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即使不靠政府补贴,也能足够的低廉、可靠,这才是新能源汽车健康长久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