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要闻 » 新能源热点聚焦 » 正文

全国氢能产业未来布局分析

日期:2018-11-26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国际新能源网

2018
11/26
17:3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氢气 氢能产业 煤制氢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氢能发展的集结号已经吹响。近期,人民网等主要媒体纷纷刊文指出,“氢有望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部分”“中国将统筹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还有媒体预测,未来氢能将占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的10%。
 
  现实中,我国氢能产业布局已经在路上,今年极有可能是中国氢能产业爆发元年。1月19日,湖北武汉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方案,要打造世界级新型氢能城市;4月16日,雄韬氢能产业园和华熵氢能产业园落户山西大同,助力大同建设“氢能之都”;4月28日,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启动,立志打造世界独一无二的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经济带;10月22日,江苏如皋氢能小镇、氢能产业园项目等6个氢能产业项目开工,成为氢能产业开拓者……氢能发展正呈现出一派蓬勃景象。
 
  截止至2017年12月,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销售量约为5900辆,其中丰田Mirai在全球氢能源汽车的销售量达到5300辆,占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的90%左右。
 
  随着各国氢能源汽车的推广,未来5年,全球主要国家将加快加氢站建设,到2020年,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国家加氢站的规划建设总数将超过435座,其中日本的规划建设数量最多达到160座,其次为德国规划建设100座加氢站。
 
  至2025年,可统计国家共计规划建设加氢站超过1000座,其中以德国和日本规划建设的数量最多,而我国作为氢能源汽车重要的推广国家,至2025年规划建设400座加氢站,为氢能源的汽车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图表2:2020-2030年代表性国家加氢站建设规划(单位:座)

 
 
  大规模制氢需求迫切
 
  因氢能具有安全、高效、可再生、清洁、低碳等特点,世界终将走向以氢能源为主的时代。
 
  对于我国而言,发展氢能,一方面可以丰富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助力解决风、光、核等新能源的消纳难题;另一方面,可以作为煤炭清洁化利用的极佳途径,推动化石能源清洁转化和替代,这对于我国这个煤炭大国来说尤具现实意义。
 
  “氢气应用较为广泛,在石化领域,它是用量最大的化工原料之一,可用于合成氨、合成甲醇、石油炼制等;在交通领域,随着我国油品质量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多数炼厂采用全加氢方式制油;新能源汽车蓄势待发,对氢燃料的需求稳步提升。”
 
  “另外,氢能在农业、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深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景春梅表示,随着时代的进步,氢气的应用场景将越来越多,对氢气的需求越来越大,用氢缺口也逐渐加大。
 
  实现大规模制氢需求迫切,那么,哪种制氢路径堪当大任?通常而言,工业化制氢路线主要包括水电解制氢、煤炭气化制氢、天然气制氢、生物质气化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等。
 
  从我国能源禀赋及能源利用现状等因素出发,煤炭气化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前景广阔。其中,又以煤炭气化制氢最受青睐。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强调,当前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仍未改变,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高达30%,核能、可再生能源等仍处于发展当中,体量较小,尚不足以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能源需求。
 
  所以,从能源安全、经济发展稳定等现实角度考虑,做好煤炭的清洁化利用至关重要。而煤制氢恰是煤炭清洁利用问题的极佳突破口。
 
  煤制氢经济优势明显
 
  从宏观大局考量,煤制氢是极佳选择。从煤制氢自身出发,其抓住了制氢经济性这一“命门”,优势明显。
 
  “在几种制氢路径中,煤制氢最具经济性。”景春梅介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原料的可获得性。我国作为煤炭大国,煤炭在一次能源占比达60%,资源丰富且易得;
 
  二是成本较低,煤炭相比天然气等能源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据景春梅透露,天然气制氢成本约为2元/立方米,而煤炭制氢的成本在0.8元/立方米左右,可节约成本近20%;
 
  三是技术成熟,产量高。清洁煤化工过程第一步产生的就是氢气,由此煤制氢技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在此期间,神华、齐鲁石化、茂名石化等煤化工行业龙头企业争相布局,推动了我国煤制氢技术的发展,在一氧化碳转换、氢气分离提纯、大规模空分等关键技术上实现了国产化。可以说,我国的煤制氢技术已较为成熟,且产量高,每年煤制氢产量达千万吨级,可支持规模化应用,这是其他制氢路径不具备的优势。
 
  “过去多年间,煤制氢一直活跃在化工领域,但不被大众所熟悉。近两年,随着环保的要求提高,油品质量升级步伐的加快,煤制氢开始被炼油厂广泛应用。而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火热起来,煤制氢作为主要制氢路径之一,也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景春梅介绍。
 
  储运、环保瓶颈待破解
 
  “借着环保的东风,煤制氢变得热门,站上了风口”,近年来,这一观点开始流行。不过,在景春梅看来,煤制氢虽然优势斐然,潜力无限,但说迎来风口还为时尚早,要突破三方面的瓶颈。
 
  一是储运。我国煤炭集中在三北地区,煤化工产业也集中在三北地区,但能源消费基本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这就会产生储运问题。“煤气化制氢后,怎么运输,怎么储存?
 
  煤制氢不像天然气已经建立了大规模的管道运输体系,所以现在都是用车辆运输。但车辆运输有运输半径,一般100千米以内的运输距离还具有经济性,超过这个距离后运输成本变高。如果加上高昂的运输成本,煤制氢的经济性将大打折扣。”景春梅表示。
 
  二是环保。煤制氢面临碳排放处理的问题。对此,景春梅介绍,虽然目前已经有配套的技术方案解决碳排放的问题,如碳捕捉与封存、IGCC等,国内也建设了相应的示范项目,但目前成本太高,尚不具备规模化推广的条件。
 
  煤制氢需要很好地把这样一个环保瓶颈解决,否则将来的发展可能受限。
 
  三是安全。目前,煤化工项目还要更好地解决气化炉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的问题,煤制氢也需要突破这一共性瓶颈。
 
  “从煤制氢自身出发,要很好地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它才会真正地启动风口,迎来春天。从宏观全局出发,包括政策、上下游企业在内的诸多环节也有各自的短板要补。”景春梅表示。
 
  一方面,从政策来看,近几年我国出台的如《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诸多规划、政策中均能看到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的身影,但专门针对氢能发展的专项政策目前尚未出台,也缺乏进一步往下落实的配套政策。
 
  而煤质氢作为氢能产业链中的一环,当然也缺乏更加细致的规定。若要煤制氢“挑大梁”,还需要填补政策方面的空白。
 
  另一方面,煤制氢的发展依赖于整个产业上下游的整体布局,不能只盯着制氢这一个环节。煤制氢项目建设需要对当地的资源情况、园区建设、交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原料供应等因素统筹考量。煤制氢产业还需要吸引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参与进来,推动储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实煤制氢上下游产业链。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