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佳的非食用生物质原料替代粮食作物生产乙醇,正在成为世界性的共识。非食用生物质原料来源非常广泛,只要合理开发,燃料乙醇不但不会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粮食安全。那么,生物质新能源之路,需要怎样避开“粮”字而独辟蹊径呢?
荒地遍植能源草
乙醇原料不用愁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轻视草所蕴含的些许能量。但农学家从没有这样认为,他们已从6500种野生杂草里找到30 种“能源草”,可用以制取生物乙醇,也可发电。美国有一种分布极广的杂草,俗称“黄鼠草”,用这种草可提炼生物乙醇,每公顷野生黄鼠草能提炼出1吨乙醇,而每公顷人工栽培的杂交黄鼠草最高可提炼6吨。若按这个比例推算,那么在方圆30 公里的土地上种植这种杂交黄鼠草,平均一昼夜能产50千克“石油”。因而,能源草已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质资源之一。
在2008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上,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教授张英俊表示,生物质能是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计划用适宜的草本植物开发液体燃料能源。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林提供的研究报告讲,中国未被利用的荒草地,是最重要的保留土地资源之一,如果把其中能适合种植的361万公顷荒草地种植能提炼乙醇的能源草,每年潜在的生物乙醇产量可达1100万吨,能替代当今中国汽油消费的23%。这份研究报告还说,尽量减少对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生产的影响,是开发生物能源产业的基本原则。作为边际土地,未被利用的荒草地是中国生物能源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
因中国用草本植物产油,现在还处在计划阶段,所以考察适宜中国气候和土壤生长的草本产油植物,变得十分紧迫。国内专家特别推荐了两种在我国生长广泛的菊芋(洋生姜)、锦葵。这里,尤其需要大书特书的是菊芋,不但可在荒草地试种,而且适合海边盐碱滩涂推广。一次种下,自然生长;每年挖取其块茎即可,第二年还会自己生发;亩产量可达万斤。菊芋的糖的含量,超过甘蔗30%,甜度是蔗糖的一倍,出油率非常高。
如果要放宽视野,积极从国外引进、栽植优良产油草本,在中国荒草地进行试验,也是一刻也不能迟疑下去了。可喜的是,国外植物学家已有重大发现。据悉,在澳大利亚北部,生有两种可提取石油的多年生野草—桉叶藤和牛角瓜,产油率都较高。
更值得称道的是,我国著名菌草技术发明者、福建农林大学林占 研究员,种出了一种产量非常高、可用来发电的巨菌草。据透露,浙江兰溪电厂与林占达成协议,将巨菌草当作发电的能源草,在兰溪市试种17亩并将推广。
今年10月能源草将收割,届时将进行现场鉴定,仔细测定每亩草究竟能发多少电。
营建产油林木基地
功到必有利
草,能产油;产油之树,更是“油”气冲天。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著名化学家卡尔文教授,早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在巴西的热带森林中就发现一种橡胶树,这种树在半年之内每棵可分泌出20一30公升的胶汁,其化学成分同石油相似,不必经过任何提炼,即可当作柴油使用。通常每棵橡胶树每年能产油50千克。如果抢抓机遇大规模造林,效益肯定不错。
巴西还有一种鼎鼎大名的苦配巴树,人称“石油树“。苦配巴高30米,粗约l米,在树干上开个孔,原油就会源源流出,一昼夜可出原油25千克左右,隔40天左右可采集一次,这种油可直接用于柴油机。卡尔文教授在1986年就首开人工种植“石油树”之先河,在加利福尼亚种了0.4公顷“石油树”,一年收获50吨石油,他的成功在世界上激起一股研究开发“植物石油”的浪潮。美国成功地栽培续随子和缘玉树两种“石油树”。这两种树,每公顷可采集原油最高达125桶。
中国也拥有丰富的木本油料树种,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植物有154种,目前总面积超过400万公顷,果实产量超过500万吨,具有开发乙醇燃料的广阔前景。此外,中国尚有宜林荒山荒地超过8亿亩,盐碱地、沙地、矿山、油田复垦地等边际性土地有近15亿亩,都可以用来种植能源树种,补充未来发展对生物质能源资源的需求。
中石化、中海油等国家能源龙头企业,看好林业乙醇燃料发展潜力,在内蒙古、安徽、湖南、四川、云南、海南、贵州等地进行小桐子、文冠果、黄连木等优良种苗基地培育。我国西部和华南地区的油桐、麻疯树(麻疯树籽含油率达50%) ,更是加工转化乙醇燃料的良好原材料,现有10万亩,到2010年种植面积可达1000万亩。
我国把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已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将规模化培育能源林列入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初步提出到2020年培育能源林2亿亩。全部成林后,加上现有林业资源,每年可达到提供600万吨乙醇燃料原料和4亿吨木质纤维燃料的发展目标。
打开海藻“能源库”,闯入阿里巴巴之门
也许林业在各种内外力量的推动下,会有足够的自信将生物乙醇产业从小打小闹转向规模生产,但林木生长的长时间则成为对每个林业经营者的考验。而且,人们对相应的知识谱系是否有相似的了解,是否有积极而乐观的兴趣,也是问题所在。
英美专家出语惊人:海洋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海藻资源。特别是在沿海和近海大陆架,全面推广养殖高脂海藻,产业化制取乙醇或用其发电,是人类闯入新能源的阿里巴巴之门。海洋是另一片“广袤的土地”,完全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方法“ 种出”可再生能源载体—海藻。
美国纽约市新能源研究所,在海湾地域专门建池养殖海藻。为加快海藻生长,研究所施加氮肥并吹入二氧化碳,提高藻体类脂物含量,从中可提取类脂物可加工成柴油或汽油。每平方米水面,平均每天可获500多克的藻体,含类脂物量67 %以上。这样,每年可从藻体中提取燃料油122升,其成本费与目前的燃料油价格相当。另一家太阳能研究所的试验海域,平均每年每平方米水面可提取燃料150升,能投入商业性生产。
如果全世界沿海国家,都用“工程微藻”生产燃料乙醇,就完全不会影响国际粮食的价格,进而波及经济安全。美国能源部和太阳能研究所,利用生长在美国西海岸的巨型海藻,成功地提炼出优质乙醇。大力发展“工程微藻”,使之成为新能源建设的崛起之师,变得举足轻重。其优越性在于:微藻生产能力高,用海水作为天然培养既可节约农业资源,而且比陆生植物单产油脂高出几十倍。发展富含油质的微藻,是燃料乙醇用料转变的一大趋势。
令人惊叹的是,美国研究人员还培养出巨型海藻马尾藻和加州棕藻,建造了“海藻农场”。可产出庞大的海藻生物量,既用于制造沼气又可制药。这两种巨型海藻生长非常快,每天至少长0.6米,易再生,收获后无须再种,可源源不断地提供海藻生物量。
美国设在科罗拉多州的太阳能研究所用一个直径20米的池塘养殖藻类,年产藻4吨多.可产油3000多升。日前,这个研究组正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开发能产至多的油脂类的藻类,研究目标是在2010年前,用藻类生产的乙醇能提供美国机动车所用燃料总量的8%-10%。
以生物质氢能
神奇点化未来世界
在“绿色能源成为世界清洁阀”等等类似命题的教育下,天空、陆地、海洋中的“行走”的飞机、轮船和汽车,需要的不止是一个生物乙醇。向往最洁净之路的生物质氢能—有了比生物乙醇更环保的渠道,但准入的门槛也更高。
氢能是一种储量大、后续性强、热效率高的环保型能源,它可通过一定方法利用其它能源质制取。据推算,如把海水中的氢全部提取出来,它所产生的总热量比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放出的热量还大9000倍。水经电解,可以制氢,但电耗过高,不适宜大规模生产。
当前,用生物质气化制氢,是最经济实惠的方法。研发生物产氢技术,离不开海水中的藻类和光合细菌。大量培养海洋藻类,然后通过光合作用和光合细菌产氢,是一条大有希望的途径。光合细菌产氢,是在将海藻中的氢元素通过裂解或者气化的方法提取出来。科学家着眼于遗传工程技术和细胞固定化技术,可使光合细菌“推动”海藻生物连续产氢。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家,正全力支持这项生物产氢技术。在加拿大,已建成每天生产液态氢10吨的工厂。德国建立了“藻类农场”产氢。
特别令人惊奇的是,用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废水(如造纸废水),既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又能获取菌体蛋白质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用以产生氢气。而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任南琪,独辟蹊径利用有机废水发酵法通过微生物制氢,傲视天下。这种产氢过程,伴随有机物的降解,能使废水得到净化,可谓“一箭双雕”。
用各种各样的生物质产氢,不仅用作汽车燃料,而且经液化后运往所需地,还能用作电厂燃料。若将氢液化,然后将液氢冷却,使之成为冰糕状叫脂膏氢,可作火箭的“口粮”。火箭使用这种脂膏氢,发射力可提高1.5倍。我国早已试验成功的氢弹,也是氢能的一种特殊应用。
浙江大学新材料所与内燃机所,最近合作成功地改装了一辆燃用氢-油混合燃料的中巴车,通过添加约4.7Wt% 氢气进行的氢-汽油混合燃料燃烧,平均节油率达44%。我国自行研制的30kw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成为氢能利用的新看点。以氢作燃料的汽车,在经济性、适应性和安全性方面均有良好前景,但目前存在贮氢密度小和成本高两大障碍。大量廉价氢的生产,是实现氢能利用的根本。而且,氢能的使用必须推广氢加注站,让加氢像加汽油一样方便。但值得注意的是,氢分子重量轻,极易向空气中泄漏、扩散。
木质纤维液化发酵
好一个“点木成金”
毕竟以氢作燃料的时代,还是遥遥无期。其成功运转,需要国家的强力推进。因作为高技术的能源产品,它还只是拥有极少量的商业拥趸。生物制氢技术的发展,完全按照从专业研究中获得的用户偏好进行调试。对有限的消费者来说,仅是对时尚消费符号的占据和认知。在汽油、柴油稳稳占据能源市场的主流位置的时刻,生物乙醇才是最现实的力量。寻找生物乙醇原料的国情回归,才是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理性之路。
但只在现有液体燃料标准统治下,人们对生物乙醇的选择并不见得那么仁慈,在征服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国家根据的中国的实际来前瞻操作。譬如,木质纤维植物储备量巨大,是中国的国情实际之一,国家需要给予政策助力。木质纤维,作为能源材料,当前的主要方式是直接燃烧。这样燃烧不但不完全,而且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液化,是大规模利用木质纤维素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真正的远见,是对未来机遇的有效预想和大胆试验。木质纤维生物乙醇,用诗意一点的话说,坦白、清新— 它在优美地触及现实的痛点,它的美妙与中国的漂亮干净具有独特关系。
以木质素纤维的“水解液”(先期处理过的木生物质)为原料,采用特定微生物进行油脂发酵,是一项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取乙醇燃料的“康庄大道”。该路线不依赖耕地和油料植物,木质原料经水解得到廉价的碳源,纤维素发酵后得到微生物油脂,再经酯化制备生物乙醇燃料。欲加速扩大产油微生物的规模并缩短发酵所需时间,须高度关注全细胞生物催化剂的应用。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木质纤维素液化后,不但可制得生物乙醇,还可得到可燃性气体。
全面研究国情现状,从普通的生物质入手“点化”财富,是大有可为的。在中国生物质能转化中,我们必须从自有的丰富、廉价资源出发,从有价值推广的生物品类出发,看准的事情,就坚定不移地干下去。清华大学刘德华教授强调,生物质能利用,特别是乙醇燃料,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解决“农业、能源、环境”难题、理顺国情实际的最佳切合点。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生物质能与土地资源富集,通过发展生物产业,可以让这些地区形成新兴产业,让农村地区形成工业化支点。刘教授曾专门到青海省调查,青海是德国面积的两倍,非常适合种植油菜。现在德国通过生产乙醇燃料年产量140万吨,如果青海能够发展到德国水平,其产业链收益非常可观。再如,我国新疆棉产区面积广大,如果在棉籽中引入一个产油基因,即可让棉籽产生很高的副效益。
用秸秆造油
变废为宝的“朝阳工程”
油菜籽和棉籽,说到底是着眼乙醇原料的地域生产安排、育种专项突破,但并没有针对中国本身的独特现实,做一番从实际出发、从现在出发的构想。生物质资源中90%的木质纤维素尤其秸秆未被利用,这才是中国存在最广泛的可再生性生物质资源的现实。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质一直是农村的主要能源之一。
目前,绝大部分农作物秸秆,因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就地焚烧于农田,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能源,而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众多粮食、木材、茶叶、果类等加工厂,每天都有大量的谷壳、锯末、木屑、果壳等废弃物产出堆放,亟须生物质气化转换成可燃气。我国扶持秸秆、谷壳、锯末、木屑、果壳等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尚缺乏可操作性。中央和各级政府应尽快制定出相关政策,以此作原料产油—每吨价格补贴多少,以此发电上网—实行怎样的优惠政策。如这些政策及时、有效、有推动性,可以尽早实现生物乙醇非粮生产的产业化拓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质洁净能源实验室,早在2006年就成功研制出每小时可处理150公斤生物质秸秆热解液化工业中试装置。曾先后采用玉米秆、棉花秆、木屑和稻壳等多种原料进行的热解液化试验表明,秸秆产油率50%以上、木屑产油率60%以上。这种方式得到的初级生物油,通过水蒸汽催化重整,可制取较高氢/碳比的富氢合成气(主要组分为H 2/CO/CO2的混合气)。这种合成气进一步纯化,可获得氢气,也可通过不同的工艺合成制取柴油、汽油、甲醇或二甲醚等高品位的液体燃料。
最令人激动的是,安徽丰原生化集团公司,将秸秆乙醇燃料技术打造成中国特色的“点柴成金”术。他们通过联合攻关,经一系列深加工最终转化为燃料乙醇。据悉,丰原“农作物非食用性产品加工转化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2006年1 0月,我国政府决定在安徽丰原建立研发秸秆燃料乙醇国家级实验室。将秸秆燃料酒精的研发列为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秸秆乙醇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
专家测算,如果我国每年能利用全国50‰的作物秸秆、40‰的畜禽粪便、30‰的林业废弃物,以及开发5‰的边际土地种植能源作物,并建设约1000个生物质转化工厂,那么其产出的能源就相当于年产5000万吨石油,约为一个大庆油田的年产量,农民也因此新增收入400亿元和一千多万个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