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新能源开发的扶持、鼓励措施不断强化,风能作为最具商业潜力的新能源之一,备受各地政府和电力巨头追捧。
金融危机下,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中国风能协会数据显示,到 2020 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 1 亿 KW,这给风电装备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然而,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长期存在产业布局混乱、核心技术缺失、研发能力不足等顽疾。市场“大蛋糕”前,风电装备制造业应警惕投资过热,并以龙头企业为引导,走出“大而不强”困局。
随着政府对新能源扶持的不断强化,风电装备制造业也快速发展,但目前产业布局混乱、核心技术缺失、研发能力不足,亟待走出“大而不强”困局。
一、风电开发催生市场蛋糕
金融危机下,世界各国都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引领本国走出经济低谷。目前,中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新能源振兴规划,有关其草案的各种猜测众说纷纭。尽管对该草案说法不一,但中国新能源总投资将达数万亿元,其中风电将占到较大比重已成定论。
在南京市召开的“风力发电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风能协会理事长贺德馨表示“到 2020 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 1 亿 KW,发电量相当于 5 个三峡。”
风电开发,主要分为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当前,中国陆上风电已初具规模,海上风电正在破题。未来几年中,无论是陆上风电还是海上风电,都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8 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624.6 万 KW,增长速度 89%,位列全球第二。来自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08 年底,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累计约 1215.3 万 KW,成为全球第四大风电市场。
业内人士介绍,2009 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还会翻番,届时在全球新增风电装机总量中的比重,将增至 33% 以上。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中国将一路赶超西班牙和德国,2010 年风电装机容量有望达到 3000 万 KW,跃居世界第二位。因为海上风电开发正在起步,2010 年前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几乎 100% 是陆上风电。
2009 年 6 月,国家能源局在江苏省南通市组织召开“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协调会”。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协调会上表示,国家能源局将在近期确定 3~4 家有实力的风电企业建设海上风电开发的示范项目,并且建立竞争机制,以加快推进海上风电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和技术进步。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评估,中国近海 10m 水深的风能资源约为 1 亿 KW,近海 20m 水深的风能资源约为 3 亿 KW,近海 30m 水深的风能资源约为 4.9 亿 KW,海上风电开发前景广阔。风电大开发下,中国正成为全球最主要的风机市场之一。
二、风电装备制造存在三大弊端
中国风能协会数据显示,在短短的几年内,中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从 2004 年的 6 家急剧扩张到了 70 多家。此外,还有风叶生产企业 50 多家,塔筒生产企业则有近 100 家。从企业产能计算,已超过市场容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在第六届亚洲风能大会暨中国国际绿色能源论坛上介绍,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中只有约 20 家有成熟产品下线,其他企业还在建设和产品试验阶段。
到 2010 年,目前的 70 多家企业按现有规模全部建成,产能完全释放后,风电设备产能将达到年产 3500 ~4000 万 KW。而今后 10 年,中国的风电场建设速度可能维持在年装机 1500~2000 万 KW 之间。因此,风电机组制造企业面临不可避免的激烈竞争,风电设备市场也必将迎来残酷的买方市场。
据多名业内人士介绍,除去产能过剩初步显露外,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业还存在核心技术缺失、行业标准混乱、研发能力不足等三大弊端。
核心技术缺失导致关键零部件大多掌握在外方手中,产业扩张受制于人。近年来,中国风电装备的技术能力虽有了较大提高,但因核心技术缺失,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轴承、电控系统等供应依然是行业发展的瓶颈,国内企业还无法大规模自主生产。因为供货时间、周期无法保障而影响生产进度,从而影响企业规模的扩张。当国外供应商抬高价格的时候,国内企业只能被动接受。
风电装备制造业缺乏专业及复合型人才,自主研发能力长期不足。风电设备制造是一项集空气动力、机械制造、发电机、电力电子、自动控制和高可靠性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还没有建立起专业的风电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缺乏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运营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适应当前风电快速发展的需要。总体来说,中国在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发能力上还处于跟踪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阶段。
缺乏风电机组和风电场的入网标准和检测标准的严格监管。由于目前没有对风电机组和风电场的入网标准和检测标准严格监管,绝大部分风电机组的功率曲线、电能质量、有功和无功调节性能、低电压穿越能力没有经过检测和认证,而且多不具备上述性能和能力,并网运行的风电机组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亟待走出“大而不强”困局
风电大开发为风电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了一个借市场蛋糕滋养,走出“大而不强”困局的良机。
分析认为,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应在市场蛋糕面前保持理性,避免在产能扩张上进行盲目投资。目前中国风电发展迎来拐点,在量的基础上,必须要在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上下工夫,才能实现质的突破。只有掌握引进技术、拥有自己的新技术才能避免受制于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海上风电开发中,对风力发电机组的要求更高,在这方面,国内企业还没有成熟产品和国外巨头竞争,更需要行业龙头企业带头进行产品研发,尽快创出市场认可、质量过硬的自主品牌。
由于风电产业投资存在周期长与风险高等特点,国家应在风电设备自主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例如,国家应从法律法规、检测认证方面来推进风电设备产业的发展。
在这一波的风电大开发中,2020 年前,海上风电将占到 20% 左右的比重,也就是 2000 万 KW.h。然而,海上风电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成熟未久,而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海上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更大,在 2MW 以上。同时,海上风电对风电机组防腐蚀等要求更为严格,一点瑕疵都将造成机组的停转。
目前,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在海上风电机组领域处于研制开发、试验阶段。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是国内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而这个项目采用的风机全部是国外企业的产品。“由于国内一些风电厂商制造的风机效率只有国外产品的 20%~30% 左右,大型海上风机用国产设备有很多隐患。”一家大型发电公司技术部负责人表示。
业内专家表示,首先要把风电科研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扶持。支持国内科研机构提高创新能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加快消化吸收,尽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国产化比例规定较难落实,国内风电厂采购愿意使用国外的设备,这不能埋怨用户。国产化质量提高和认同有个过程,风机制造企业仍需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
其次是加强科研的投入和人才培养。目前中国缺少专门风电研究机构,风电场建设和装备制造中的关键技术、公用技术研究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等严重不足。应尽快以开发能力较强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为依托,建立国家风机整机及零部件技术开发中心,加大资金投入,给予重点支持。改变整机进口免税、部件进口征税的办法,限制整机进口,对于国内尚不能生产的零部件或散件应给予进口免税,以此鼓励逐步国产化,促使外国公司将整机制造技术向国内转移,达到更好消化、吸收、创新的目的。通过与国外合作,快速消化创新,以便将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