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要闻 » 中国新能源要闻 » 正文

能源危机逼出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日期:2006-12-01    来源:市场报  作者:市场报

国际新能源网

2006
12/01
09:1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能源 危机 逼出 人造 太阳 人造 太阳 我们 有多远

     太阳,这个高悬于九天之上、喷光吐热生生不息的星球,是人类光明的象征。不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夸父追日”,还是西方神话里的普罗米修斯盗天取火,无不折射出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如今,面临能源枯竭危机的人类,为了未来的光明,再次踏上“追日”的征程。    

      编者按:2006年11月21日,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欧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7方代表,在这里正式签署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简称国际热核计划,英文缩写ITER)联合实验协定及相关文件,以探索无限而清洁的核聚变能源为目标的“人造太阳”计划全面启动。

  然而,对于众多普通的民众来说,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说出“人造太阳”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大多数人眼中,“人造太阳”就是人类复制的一个新太阳。“人造太阳”真的是能够挂在天上的新太阳吗?它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中国刚刚调试成功的“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又是什么样?本报记者近日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有关权威专家。

  温室效应伴随能源衰竭步步逼近,人类获取新型能源的使命迫切而真实。“人造太阳”将成为人类应对能源危机的有利武器之一。

  这是一组能够令全世界担忧的数据: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地球上的石油仅够人类44年的需求,天然气还能持续开采63年;铀矿,作为核燃料也只够用60年左右。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可再生能源尽管曾被人们寄予厚望,但水能开发已几近极限,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却迟迟无法形成规模。现实面前,憧憬更像是一场幻想。时间经不起等待,温室效应伴随能源衰竭步步逼近,站在悬崖边缘,人类获取新型能源的使命迫切而真实。

  “ITER”,即拉丁文“道路”之意——它把终点定在“人造太阳”,这能否成为人类的光明大道,整个世界都在期待。

  但,此“太阳”非彼“太阳”。“人造太阳并不是像太阳一样悬挂在天空,而是建造在地球上的受控热核聚变反应堆或核聚变电站,它能像太阳一样通过核聚变反应放出能量,进而发电。”面对一些公众通俗化的“曲解”,中国有关项目总负责人万元熙研究员这样解释“两个太阳”的区别。

  科学家们研究证实,太阳发出的能量来自组成太阳的无数的氢原子核。在太阳中心的超高温和超高压下,这些氢原子核相互作用,发生核聚变,结合成较重的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光和热。如果发明一种能够承受上亿摄氏度的高温并且能够控制氘和氚聚变稳定持续输出能量的装置,那就相当于发明了一个“人造太阳”,能够像太阳一样给人类提供无限清洁的能源。

  这种受控热核聚变反应,正在两条途径中迅速发展。其中一条途径就是造出各式各样的磁容器来,其中有一类磁容器叫作托卡马克。正是在这一类的托卡马克聚变装置上面,科学家的研究发明可以把氘氚的聚变燃料加热到4亿到5亿摄氏度的高温区,然后发生大量聚变反应。然而,目前从加热到实现聚变反应只有几秒钟的短暂时间,走向稳态运行才是未来的聚变反应堆所需要的。EAST装置(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应运而生。该装置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了把托卡马克已取得的巨大进展过渡到稳态运行,为未来实现真正的人造太阳做出重要贡献。科学家们正努力争取在未来的5到10年内,实现放电持续时间达到1000秒,温度超过1亿摄氏度的设计目标,实现放电装置的稳态运行,为未来建设稳态先进安全的核聚变反应堆提供工程技术和物理基础。

  9月28日,我国最新一代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在安徽合肥首次放电成功,意味着人类在核聚能研究领域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