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要闻 » 新能源热点聚焦 » 正文

应对新能源革命的三个误区与创新战略转型

日期:2010-05-31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

国际新能源网

2010
05/31
08:3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新能源

  以新能源革命与低碳经济为内容的生态经济的兴起,对中国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启动从目前的学习型“跟从战略”向基于自主创新的“原创战略”转型。然而,目前我们走向原创之路,困难重重。如何清除在认识、体制与模式约束方面的诸多障碍,是推动中国创新战略转型需要关注与解决的难题所在。

  第一,走出把新能源竞争看成是产业投资竞争的误区,聚焦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才是新能源革命竞争战略的目标所在。

  以新能源革命与低碳经济为内容的生态经济的兴起,在国内掀起一股新能源投资的热潮,短时间内竟出现了新能源投资的产能过剩。据中投证券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而目前光伏制造业主流企业开工率不到七成,预计今年多晶硅制造产能将是需求的两倍。以至于国家相关部门对部分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提出警示,但未能降低新能源行业的投资热情。尽管对是否存在产能过剩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国内出现在新能源领域圈地式的投资,却传达了一个需要我们关注的重要信号,这就是目前各级地方政府与商家,对正在兴起的新能源革命,并没有把它看成是一次产业创新带动科技创新的新经济革命,而是仍然以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传统招商引资模式来对待这场新能源革命,认为只要获得了新能源投资的主导权,就可以占领新能源产业的新高地。殊不知,如此应对新能源革命,最终结果只能是在原有的投资方式与增长模式中低层次徘徊,再次陷入老病复发的窘境。

  我们必须认识到,正在兴起的新能源革命与低碳经济,首先是一个科技创新的革命。占领未来新经济竞争的制高点,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投资竞争,而是聚焦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的竞争。从表面上看,奥巴马总统上台以来推出8000多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似乎也是一个为了解决就业、围绕产业投资的方案。其实奥巴马提出的振兴经济方案,本质上是一个推动美国科技创新的战略方案。奥巴马的新能源投资计划,是基于智能电网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的创新计划。包括5年内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减少医疗差错、节省数十亿美元医疗保健费用;启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学校现代化项目,更新1万所学校的设备,改善大约500万儿童的学习环境;将高校理科学生奖学金增至3倍等。这一系列投资项目,将对美国科技创新产生双重的拉动效应:一是这些投资都是基于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创新需求的投资。所以这些投资创造了科技创新的需求动力;二是这些投资又是为科技创新提供条件的投资。如对教育的投资。相比较而言,我们对新能源的投资,仍然是一个局限于引进技术、局限于制造业领域的低层次的投资。

  第二,谨防陷入技术引进依赖的陷阱,强化中国经济的安全与自主创新意识,促进以原始创新机制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式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招商引资获得了GDP的快速增长,获得了技术溢出效应带来的产品快速升级换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外源型增长模式”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负效应开始向大于正效应的方向转变。要缩短技术差距,我们只能走以引进、学习、消化的跟从创新战略。尽管我们付出了出让市场份额与外国技术垄断的代价,但我们毕竟获得了GDP的快速增长,获得了不为所有、只为所用的技术溢出收益。

  如今,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应对新能源与低碳经济的挑战中,如果我们继续走以引入为主的跟从创新战略,那么我们付出的代价将是引进依赖的陷阱,最终被新能源经济套牢,使中国经济与世界新能源革命擦肩而过。

  其实这不是骇人听闻,而是前车可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世界经济开始从传统的制造业走向信息经济时代时,当年的日本也像今天的中国,正陶醉在引入消化西方技术获得高增长的喜悦中。从70年代开始,美国就启动了以原创为动力的信息技术革命。而日本却在贸易顺差与日元升值的压力下,启动了刺激内需的国民休闲计划,将经济高速增长获得的资本积累投资到回报率更高的房地产,结果日本在80年代因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经济危机,之后陷入长达十年之久的萧条期。尽管目前经济学界对80年代之后,日本进入经济萧条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在80年代的日本,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没能启动科技创新的原创战略,仍停留在日本制造的优越感中,错失了发展的良机,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日本的教训告诉了我们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经济增长规律:这就是一个后工业化国家,可以通过招商引资从承接发达国家的转移产业中获得经济高增长,通过二次创新缩短技术差距。但很难通过这样的外源模式,来应对新经济革命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因为当一种新技术或新兴产业,还能够为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带来超额利润时,他们的产业不会转移,技术更不会转让。这个规律对日本如此,对今天的中国也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工业化初期可以利用外资与产业转移完成财富和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快速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但我们无法依赖外资与技术溢出效应获得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获得关系国家安全和国家级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更不可能获得抢占未来生态经济制高点的技术。这种技术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原创。

  目前由于新能源开发的核心技术和核心原料“两头在外”,我国盲目上马的部分新能源产业,有可能引发深层危机。即使能够获得技术转让,尚处在高成本阶段的新能源产业,再加上高额的专利费,有可能使盲目上马的新能源产业陷入亏损境地。其次,为了追求GDP和政绩盲目上马的新能源或低碳产业,在所谓引入的新技术中可能会陷入引入技术的陷阱。因为我们引入的可能是属于缺乏实验的理论上先进的技术,从而使中国成为新技术的实验基地。其结果我们除得不到技术外,还要付出承担新技术实验的代价。

  第三,谨防陷入“不差钱”的创新陷阱,让原始的自主创新活动在制度创新中内生扎根。

  科技创新需要投入,这是常识,但是我们对创新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常识上是不够的。目前,为应对新经济革命的挑战而启动的自主创新的原创战略,在本质上是一个制度机制的创新。目前使自主创新成为中国生态经济发展的动力,面临着三大障碍:一是自上而下追求以GDP高速增长为目标的绩效考核机制,是一个旨在激励各级地方政府一味追求项目投资、通过招商引资实现短期规模扩张的增长机制。在这样一种激励制度下,自主创新只能是一个口号。二是目前存在且不断强化的国有企业、垄断经营、权力寻租的市场经济,是抑制创新的最大制度障碍。创新来自公平竞争的市场,如果不通过公平竞争就能获得利润,那么创新就是多余的。三是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激励创新收益保障的税收政策,抑制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