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年的电动车“十城千辆”,到日益明晰的“两头挤”产业政策浮出水面;从新能源发展道路多元化,到今年深圳车展电动车一枝独秀,并日益受到政府大力支持。对于东风股份来讲,它始终在密切关注和不断跟进。“做电动大巴、做城市特种车、做城市代步工具”、“2005就开始做第一代电动巴士”、“国家的政策日益明晰,东风股份一直不断跟随”。
短短一小时的访谈,东风股份总经理卢峰畅谈企业的新能源蓝图,大力倡导“开拓性、创新性”的电动车设计大赛。正所谓“不破不立”,也许决定未来的大师就在这里诞生。
记者专访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峰 发展“两头挤”效应
记者:据了解,东风股份希望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大有作为,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请卢总介绍一下东风股份立志打造新能源汽车板块的近期和远期规划。
卢峰:新能源业务不仅对东风股份而言,包括对国家而言,都是一个非常新兴的产业,甚至来讲还是看得不那么清楚的产业。我想越是这样的新兴产业一定是针对我们未来年轻人的时代产生的。
作为我们公司来讲,大概是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的:第一个,车型,做什么样的车型切入到新能源的市场。大家可能对汽车行业发展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汽车是从马来的,最早实现的突破是福特T型车,我们现在也一样的在研究新能源车最先应该适用的是什么样的市场,也就是车型,我们选择三类:第一种,公交,定点运输的客运市场。第二种是城市的专业改装车和专业的管理车辆。第三种是城市的代步工具。这是在车型上来讲。在技术上来讲,作为我们整个行业大家都很清楚,非常关注的是电池、电机、电控。国家央企联盟有很明确的分工,我们考虑到我们的技术长处和技术的风险来考虑我们的次序。
再一个就是制造基础,现在我想大家都会有一个感觉,新能源车能不能做,过去可能前几年大家担忧,05年、06年、07年大家担忧这个车能不能做,现在来讲已经证明这个问题,它能做到什么程度是我们第二步的担心。
第三步,大家看到一点,可能更多有光说不练的行为。我们想到现在这个阶段,包括我们企业的发展也好,我们希望迎合国家的需求,也迎合市场的需求,有一个基地专门打造汽车新能源的发展。
短期作为规划来讲,现在更多还是处于如何发展的业务来做这个规划的,而不是像我们常规市场来讲,可能会有一个多少辆、多少比例的市场占有,我们现在与其说更关注销量,或者说我们更关注的是能用多长时间从哪一个路径上能把这个市场培育起来,这里边有国家政策支持一方面,也有企业在技术、制造上努力的一面,也有我们客户对我们支持的一面,这三个因素的集合可能才能把这个事情做起来。我们才能谈到未来的市场有多大,我们能够做多少。
记者:万钢部长经常谈到“两头挤”的政策效应,谈到大型的电动客车。另一头是出租车或者小型车,我觉得您的思路在政策上具有一定继承性,并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卢锋:万部长本人是搞新能源车辆的专家。我想他也跟很多企业都做过这样的交流,我想包括国家政策也一样,很多的思路是逐渐理清。我们最近深圳电动车展上,实际上也跟TNT合作的电动物流车,这是基于我刚才讲的准备做这三种类型的车型之一。我知道包括李岚清同志都看了,万部长都去看过对这个车感兴趣。我们和TNT公司重点做这个,TNT公司跟我们合作这个车,我们现在已经在上海试运行,我们也在积累这样的数据,他就是适应做城市类的物流,一天二百公里左右,这样的物流,它的运行费用,他们叫一次性购买和完整的车辆寿命的成本来讲,我们现在测算一下,完整的车辆寿命有可能跟我们现在传统的车大体相当。一旦形成批量,在上面就会有一定的优势。
记者:相当于给我们设计了或者给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商业模式。
卢锋:客观来讲,东风股份在东风集团里面承担轻型车业务,我们业务刚才讲了三个范围里面应该说都正好在我们传统车范围之内。反过来讲,我们作为一个企业不太可能从事最基础的研究,我们毕竟是上市公司,我们有实力来做一个事情,为我们长远发展来推进一个事情,但我们不可能赌一个事情,把所有的盈利、收益赌在这上面,我们就要对股东负责,我们在这个基础之上保证目前经营市场为我们未来寻求一种突破。同样更关注的是国家应该讲的一句话,推进商业运行。现在国家已经在推所谓的示范运行,坦率来讲应该推进商业运行,再好的技术,实际上来讲真正要想落地必须要有商业运行,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国家的支持就是落空的,不能持续。
记者: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在您看来这三种模式哪种更合适东风或者中国市场。
卢峰:我很难说直接来回答,我想说一下我的选择,我们东风股份在国家没有提到这个问题之前就搞纯电动车,我想讲一下我们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选择,我这样看的,燃料电池目前来讲,环保效果最好,但是目前它的技术的环节上还有很多的问题,还不讲说成本问题。
所以我们选择是纯电动,实际来讲有三个原因:一、真正想带动产业发展应该是全新的。第二它必须具备可能性;第三,它应该能够快速成长,形成一个产业基础。
我想讲一个基本概念,实际上来讲电动车比现在的传统汽车并不晚,真正地我想大家一旦研究电动车就会发现,电动车要比传统的发动机车辆甚至更早出现样车,也甚至还比拼过一段时间,但发动机有它的优点;其二,电动车现在随着环保的问题,能源供应的问题,给传统汽车带来压力以后,电动车优点凸显。从起点来看,现在大家可能关注电动车第一次购买费用,这是电动车的问题,但反过来有另外的优势,天生具备了运行成本低的优势,随着油价上涨,越来越有优势,它应该是更有推进的价值。
同样,我们有一点实践的经验,我们2005年做了第一代大型电动公交车,那个时候大概用了两吨半的电池,现在我们已经做到第三代,大概电池重量是一吨半。在还没有进入到所谓的批量化的时代,它还有技术提升空间。
记者:卢总刚才您谈到这样一个话题,电动车在它的全产业链的使用成本上,并不一定要高于传统汽车,甚至持平。
卢峰: 我们跟TNT算过,在标准的使用环境下甚至更低。目前电动车也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如电池,包括能量密度、产品一致性,电网配套和政府补贴力度的持久性等。
公司讨论,也曾经讲过这样的问题,电动车追求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是摸索出一种长效的发展模式。初期需要政府支持,需要产业的从业者和客户三方的力量,三方的共识。
在整个汽车市场上,我个人认为,国家应该支持全部份额的5%-8%发展新能源。这可以保障新能源汽车实现初步规模,大家可以看一下在一定规模条件下,这个市场有多大的培养价值,有多少风险,有多少问题。
我曾经跟研究技术的同事们讲过一个例子,一百年来汽车,很多很多的聪明的人都在研究发动机技术,他的能量效率是多少呢?最高不超过30%,大部分都被热量损耗掉,因此在传统汽车上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
前段时间,我们刚搞了节能大赛,我们也一直致力于通过匹配技术,通过对发动机的使用,逐渐地提升传统汽车的节能问题。其实我觉得在五年到十年左右时间里,应该说传统汽车的节能降耗的潜力要比电动车新加入的贡献大。
记者:谈到推广电动车,目前很多业内人士有这样的疑问,谈到一个标准化的问题。以最常见的电池为例,是用方的还是圆的,接口电压是多少,缺乏明晰的概念,面对短期内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卢锋:其实我觉得当大家讨论标准的时候,意味着这个行业已经真正开始出现。如果说新进资本都认为可以赚钱,那就不叫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在这个阶段的作用就是支持不同路径,看谁最后成功。大部分应该是失败率很高,但胜利的收益率也很高。但是我觉得大家现在恨不得马上就形成概念,可以早些把公司做上市,这对产业是有害的。
第二点,至于标准问题,实际上它是慢慢会形成一个过程,标准某种程度上不是制度问题,而是一个习惯。就像我们曾经说铁轨的宽度是多少,铁轨的宽度就是马屁股的宽度,你说标准是哪儿来的,当它形成沿用了共同认知。第二种就是先行者的标准。与其说现在是制定标准的阶段还不如摸索的阶段。
记者:东风股份近期开展“中国电动车创意设计大赛”,通过网络的形式征集电动车的设计理念,实现头脑风暴和理念变革。请您谈谈对这次策划活动的思考。
卢峰:在我看来,目前其实并没有一台是为电动车设计的汽车。当年第一代发明汽车的人,是把发动机放在了马的位置上,把马去掉,把发动机放在那儿。现在电动车又是什么,把发动机这些掏掉,把电池装上,是这样的思路。那么实际上来讲,这次我们提议搞电动汽车设计大赛,更期待的是一种新的变化,一种全新的变革。
应该说就是打破有限认知。我曾请设计师设计,用最大的想法去设计电动汽车,你可以不用考虑安全性,不用考虑怎么装。结果他画出来时,我一看还是汽车。通过这次创意大赛,希望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塑造一个全新思维。谁是成功者?其实我不知道。这就是我们希望举办设计大赛的一个最重要的初衷。
其次,也希望中国人能开创电动车时代,那么电动车的外形设计应该是中国化,具有绝对的原创性。从这两点来讲,非常寄希望于新一代人。在我看来,全新的业务一定是由现在新一代人掌控,绝对不是由现在的主流人掌控。这是必然规律。
希望创意设计能够持续下去,希望它具有革命性。最开始的时候,我想要有一定的宽容度,你说电动车会有什么问题?我相信任何一个人也不敢拍胸脯说他把这些都考虑到。第二个,我们也认为,为电动车设计应该有一些更合理的考虑,现在所有的空间,造型设计其实都是迎合发动机动力的驱动方式,这应该得到变革。
最后,我们会请一个专家组,当然也会借助网络平台请大家来选择,看看大家有什么新的想法,有什么样的一个倾向度。通过创造一个平台,让大家来思考,让大家来激发出你的创作热情,让大家来找到原创的路径。希望我们有这样的荣幸,将来回顾电动车发展历史,我们曾经创造一个品牌,决定未来的大师在这里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