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光伏电池组件 » 太阳能电池 » 正文

准入条件提高质量门槛 我国多晶硅行业面临洗牌

日期:2011-03-17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作者:徐建华

国际新能源网

2011
03/17
13:12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多晶硅 准入条件

    细心的球迷可能会发现,德甲豪门拜仁慕尼黑在主场安联球场比赛时,现场第一次出现了中国赞助商的“身影”,这个首次出现在德国足球甲级联赛上中国新能源“选手”,正是去年成为南非世界杯首个中国赞助商的英利。

    能够接二连三代表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海外“亮剑”,英利得益于国内太阳能产业尤其是多晶硅行业的快速发展,该行业一度登上产能过剩的名单,成为国家需要重点调控的行业。

    不过,随着《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准入条件》)3月1日正式实施,我国多晶硅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准入条件》开出的一系列具体考题,更是会让很多中小企业面临无法应答的窘境,有可能从而退出“考场”,另谋他路;而一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大型企业,则有可能在这次的“大考”中脱颖而出,带领整个行业的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

    迎来能耗“大考”

    在这份由工信部等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准入条件》中,有几个核心指标非常关键,主要包括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半导体级多晶硅项目规模大于1000吨/年;新建多晶硅项目生产占地面积小于6公顷/千吨;半导体级直拉用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100千瓦时/千克,半导体级区熔用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120千瓦时/千克以及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等。

    早在《准入条件》还在征求意见时,这些具体的准入“门槛”就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和巨大争议。“对于具体的指标,业内以及各部委之间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此次《准入条件》的出台,应该说确实起到了设定准入标准的目的,它传达出的核心意思之一就是要给暂时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提高了门槛,提醒他们别着急进来。”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半导体材料分会秘书长朱黎辉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光是98.5%、99%、99%这3个向国际看齐的指标,很多小企业就很难做到。

    英利能源(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洪建表示,一个行业如果没有标准,极易造成市场和行业的混乱局面,只有出台标准才能让行业有“规矩”可遵守,这对于整个行业及其产品质量控制都有好处。

    除了这些核心指标引起业内热烈讨论之外,更为关键的是,在此次正式出台的《准入条件》中,更是给我国多晶硅企业列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80千瓦时/千克,到2011年底前小于60千瓦时/千克以及到2011年底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

    据悉,此次发布的《准入条件》与去年初的征求意见稿基本一致,但对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降到小于60千瓦时/千克这一更严格还原电耗的规定,给出了一年的宽限期,就是一个小小的“变化”,使企业有时间来完成技术改造。换言之,2011年将是我国多晶硅企业面临能耗考验的一年,过关则能在这个行业继续“学习”,为光伏发电提供原材料,否则,就只能做出其他选择。“从现在的80千瓦时/千克降到60千瓦时/千克,应该说大多数企业也能做到,如太阳能电池企业就问题不大,但其他的多晶硅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则未必能在今年年末达到这个指标。”朱黎辉说。

    成本高到利润高

    早在2009年国家收紧多晶硅审批之后,业内就推测未来的《准入条件》将利好大企业,一度引发众多中小企业的不满。此次文件正式出台后,业内普遍认为《准入条件》将引发多晶硅行业的大洗牌,一些已成规模的大厂将会从中受益。

    中投证券的分析报告认为,《准入条件》出台之后,一些高能耗高成本小规模的厂商产能将会关闭,将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快达产以达到相关指标,未来新上项目则会倾向于以较大产能规模申报,均有利于行业形成集群优势,而具体能耗等指标的规定又有利于厂商加快达产周期和以低成本低能耗为目标进行产业升级。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多晶硅厂商中80%都是小企业,普遍在几百吨规模左右。“设置项目规模达到3000吨/年,其实就有给行业设定新门槛的意思在里面,这必定不利于中小企业。”朱黎辉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多晶硅行业,还主要依靠规模在竞争,因为只有规模上去了,成本才能降下来,才有足够的利润。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成本很高、利润很低,再加上新的准入“门槛”,竞争肯定会更加激烈。

    专家表示,相比国外传统大厂而言,国内多数多晶硅企业规模小、成本高、质量一般,随着国外竞争对手增加产能供给之后,其生存空间受到更大挑战,若2011年和2012年下游需求不乐观,则多晶硅价格也会有较大降幅,行业整合将在所难免。“由于国内的多晶硅企业过去看中规模效应,其实对质量的关注度不够,随着《准入条件》实施后行业集中度的增加,龙头企业必将更加注重质量和创新,只有质量越高,利润才会越高。”朱黎辉说。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